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总论民族精神 >> 正文  
  中华民族精神的架构、取向和核心(上)         
中华民族精神的架构、取向和核心(上)
[ 作者:愚奴    转贴自:天府论坛    点击数:1172    更新时间:2010-12-19    文章录入:admin ]
               

    一. 启义的由来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辉煌,遗留下来的中华文化瑰宝璀璨。而近百年的中华历史又那末沧桑? 现实生活虽然近年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并努力解决就医难、受教育难,和低收入人群生活困难的问题,但进展仍不理想。腐败仍潜伏各个领域,青少年的成长还是令人担忧。虽施法治,法制仍不健全,枉法者减缩甚微。究竟是甚麽原因?
    是经济麽?不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已取得很大发展,跃居于世界第二的外汇储备国,第三贸易国,经济实力已为世界第四、五名与英国的GDP相近。为何还有那末多重大的社会矛盾亟需解决,不然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原因在哪儿?这原因是近五千年来的中华文化曾经被搅乱,由中华文化酝酿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曾经受冲击。四五十年前诚实的人受伤害,受打击。让民主、平等、求实、宽容减少了;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受到批判。使恭谦、仁爱、仗义济贫等也跟着被销蚀。再加上全国停课闹革命,要青少年去参加夺权、武斗、务农……他们的自由、自主、自尊、自强、受到伤害,前途茫然了。各种负面现象,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面貌。如果不是后来 拨乱反正和让这批青年回城就业,或考大学深造,我们的国家就将彻底的完了。
    然而,拨乱反正是在国家经济频临崩溃之时确立的。当时在解放干部的同时,确立以抓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是对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影响下,结束了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教育战线与其它战线一样确实呈现一片盎然生气。但多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在德育教育上,没有拨乱反正。仍受着前期政治第一极左思潮的影响。政治者,政权的治理。政治仅是掌权者和社科院所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要去从政的。一个国家是由工、农、兵、学、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组成的。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应该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为中心,狠抓国民的素质培养。
    那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是如何构建的,其取向和核心内容又是什么?这是我们全民族应该探讨,并为之规范和弘扬的问题。
    二. 民族精神的架构和取向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注,本文均简称民族精神)
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由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积历代精髓酿造出来的,与时俱进的民族总体特征。它是由社会的道德规范,人民的素质修养,品行操守,气质气节等共同组成。
    民族精神既然是民族的总体特征,是由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的行为规范,形成的社会风尚,并由人民的素质修养、道德操守,气质气节表现出来,那它是能让人感悟得到的。不全是纯粹的心理状态的思维活动,而是一般思维活动的动力定型及行为表现。它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整体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
    每个时代都沉积着历代前人的生活经验、科技知识、文化艺术、行为道德规范等等。这些形态和基本素质修养的传递,又是通过文化的逐代认同而延续下来的。
    故,发扬民族精神中的素质修养,道德操守,品质气节,要依靠弘扬传统中华文化和传统的仁义道德来实现。
    传统中华文化,让人们懂得是与非,荣与耻,生与死,和生存的意义;
    传统仁义道德,可以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家庭,诸多社会关系。
    因此,弘扬传统中华文化和传统仁义道德,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修养,是振奋民族精神的基础。
    然而,民族精神又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与时俱进的。
    所以,我主张宣传儒学且施教儒学的精华。在取其儒学精髓的同时,还应加入中华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列入教育。而不主张原版复古儒学的一切。
    法制也不能削弱,并还须继续健全和强化。但德治应高于法治德治要先于法治。因法治仅是设置人们的最低行为底限。而德治是倡导人们崇尚美好、和谐,崇尚礼仪、尊严,崇尚进取、奉献……,这远不是法制所能力及的。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怎可能去违犯法律呢?
    弘扬民族精神为了甚么?民族精神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规范,又是与时具进的。这就涉及到弘扬民族精神的去向和目标,也就是民族精神的取向问题。
    弘扬民族精神的取向是要构建一个:国强民富、民族团结;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民安康,自由、民主,文明、公正;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和谐社会;综合国力强大,热爱和平,热爱人类,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中国。
    要实现这样一个架构取向,显然,需要教育,需要健康的文化,需要科学与技术。需要健全的社会制度和法制。需要高素质修养的人民,需要树立争荣羞耻的社会风尚。
  • 上一篇文章: 辩证地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

  • 下一篇文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架构、取向和核心(中)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2]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6]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9]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9]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6]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2]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2]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中华民族精神的架构、取向…[1250]

  • 中华民族精神的架构、取向…[1192]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