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科研学术单位的人际关系过于复杂,到处是搬弄是非的谣言,那么,这肯定是一个低水平的机构。因为,这说明这里蕴藏了太多浅薄无聊,内心空虚,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相反那些一心扑在学术研究,有时间就关注最新学术思想动态,互相问最近看到了什么好文章或者好书,坐下来就谈论学术研究问题的人,总有写不完的问题的人,他们无心他顾,不会有那份闲情。可是有时无聊的人多了,谈论学问与教学心得的人反而会成为被怀疑是搬弄是非的对象。这在人际关系上就叫“劣币驱良币”。
管理学上有一个“墨菲定律”,是这样说的:任何事情只要有向坏的方向发展的可能,它就必定向坏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是“劣币驱良币”的法则。小时候看到稻田里,如果存在着几棵稗子,而不及时拔除,那么虽然这几棵稗子是占极少数,但是他很快就会把整个稻田霸占。人世间的事情,总是坏的容易战胜好的。如果想坏,那是很轻松的,随心所欲就是了。如果想好,则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时时警戒,处处防范,就是这样还常常顾不过来呢。所以,一旦出现坏的苗头就要立即做出得力措施。我们的日常经验是,如果地上出现垃圾而没有及时清理掉,那么这些垃圾很快就会越积越多,原来那些很少的垃圾会带来一批新的垃圾。因为,人们看到这里可以扔垃圾,则就会越把垃圾往这里扔。一个被无意中打破的玻璃窗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修补,那么就会造成更多的玻璃窗打碎。
一个单位如果没有了自己的原则,反而去迁就甚至制造一种与团队愿景相违的气氛,这是非常危险的。当然如果他本人的乐趣就是这样,那另当别论。当一个单位里大家被无聊的心思及是非的阴霾所笼罩的时候,大家对这种墨菲定律里所说的坏的苗头去推波助澜,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是不言而喻的。本来从管理学上说,一个单位的领导就应该是这个单位的灵魂。这个灵魂要对一个团队起到凝聚力与引领的作用。能够起到对内部安定团结,对外部开拓进取的作用。这个灵魂也是要大家去学习的对象。不论怎样,一个领导被社会赋予了的角色是肯定会有意无意成为这个团队的学习对象的。韩国、日本的单位领导,常常在一线给员工做出最标准的示范动作。在韩国用餐,那个端盘子的服务员有时就是这个餐馆的老板或者总经理。
如果一个单位不能成为每一个员工的成长舞台,那么这至少是不完善的。如果只是成了个别人的成长舞台,那么这个别人其实也不会得到真正的成长。一个好的单位在这个问题上就是两个极端。要么全部有,要么全部无。木桶所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的木板,而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这就叫最短木桶理论。如果不顾及最短的木板,那么最长的木板最终也不会起什么作用。一个好的团队就是要使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在团队里得到了发展。人与人的天赋条件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都得到了发展,并不意味着大家都完全一样,而是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比原来的自己进步了,而且有了发挥自己才干的空间与舞台。就像一个优秀的篮球队,并不一定是每一个队员都是好投手,都要进许多球,但是,绝对不会只让一个人去玩,其他人感觉无事可做。甚至可以说在优秀的团队里,不仅不会有人感觉无事可做,相反,每一个人都必须去尽全力,才能够把事情做得完满,并且对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乐此不疲。
2007年9月4日
吴玉妃点评:
我上学期给学生写过的一个材料作文就是“破窗理论”,材料是这样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