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横向比较 >> 和平与发展 >> 正文  
  二战,我们为什么不能忘记?       ★★★
二战,我们为什么不能忘记?
[ 作者:陈湘安    转贴自:搜狐博客    点击数:1327    更新时间:2009-10-22    文章录入:admin ]

 

    不知有多少亿人在电视机前观看了俄罗斯的卫国战争纪念庆典。细雨过后的红场上闪过的无数细节,让人想起太多的历史,太多的往事,看得我热泪盈眶。上一次走过红场的是他们的前辈。今天的俄罗斯人还是按照60年前胜利阅兵的顺序,穿着当年的军服,握着当年插上柏林国会大厦的那面旗帜,6个各军兵种的方阵,60面功勋部队的猎猎军旗,像风一样掠过广场。那宏大的场景,还像从前一样,一下子就能攫住人的心灵。

  从他们身上,人们还能看到当年那一代人的身影:那些高昂着的年轻可爱的脸庞,那径直走向莫斯科郊外赴死牺牲的整齐步伐,那些牵在手中的军犬,那昂扬的英姿,那激荡人心的音乐,那震天动地的精神力量,依然能摇撼人心,依然能使人热泪长流。

  当年参加阅兵的是骑在马上的朱可夫将军。这位在苏联的每一个危险时刻都出现在关键位置的战将,当之无愧地成为这群士兵的阅兵首长。在战争结束的时刻,他在蒙蒙细雨中纵马走过红场欢呼的海洋,心里装着的不只是胜利者的荣耀,还有无数牺牲在战场的士兵。在回忆录中,他曾详细追述了那些难以数计的消失的身影。回想1941年10月,德军逼近苏联首都莫斯科的时候,先头部队已经看见了克里姆林宫的塔尖。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11月7日,斯大林就是在这个红场举行了阅兵式。成千上万的英勇年轻士兵冒着雪从红场走过,并直接走向战场。从那里打退了入侵德军,又经过无数大战,将战场推进到柏林。

  60年前,就是朱可夫,率领苏军打进了柏林。在最后围攻国会大厦的战斗中,这座大厦中有1000多名德军精锐死守不降。他们在每一处楼梯,每一个房间,每一个窗口后殊死顽抗。苏军以两个师的兵力,近百门火炮,对这座大厦展开了强攻。两名苏军士兵将这面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的屋顶。这面旗帜一直保存到今天。整个攻克柏林的战役,是100万苏军对100万德军的血战。在胜利的最后一刻,苏军以30万人伤亡的代价,结束了战争。其中有10万士兵是踏着胜利的钟声死去的。在柏林城逐街逐屋的激战中,仅从4月21日到5月2日,苏军11000门火炮发射了180多万发炮弹,36000余吨钢铁。柏林的25万幢建筑中,3万幢被彻底摧毁,2万多处于半破坏状态,15万幢遭到中等程度的损伤。仅市内被德军自己炸毁的桥梁就有225座。整座城市基本上是一片瓦砾。

  共有800万德国人死于战火。纳粹德国尝到了自己导演的全部恶果。在整个二战期间,苏联有2700万人入伍(有80万名女兵),其中860万人战死,500多万人负伤。今天,人们没有忘记他们。在红场的无名烈士碑上,刻写着:“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事迹永世长存。”那盏长明的火炬,永远映照着他们的故事。

  在这场战争中,人类的一切主要进步都不得不用来制造武器了。以最大的工业国美国为例,其间共制造了600万支步枪和机枪,30万架飞机,10万战车和装甲车,7万1千艘战舰,410亿发弹药。据朱可夫说,苏联根据租借法案从英美两国得到了 18000架飞机,11000辆坦克。但这些武器只有战争时期俄军武器装备总数的4 %。

  即使时光已经流逝60个年头,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空前浩劫带给人类的灾难,仍然令人不能平静。

  二战期间,全世界军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在这场战争中人类付出的精神和其他代价更是无法表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大工业时代世界的最后一场大战。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人们不会再看到这样的战争了。但信息时代的战争,却仍然在地球的上空徘徊,大国之间的敌意也未完全消除。

  50多个国家的首脑出席了今天的庆典,但心态并不完全一致,普京和布什有不同的心事,小泉和施罗德也不会想得一样。尽管如此,庆典所传递得信息依然鲜明而强烈,即就是探讨建立一个怎样的国际机制,人类才能不再相互战争。

  今天的俄罗斯红场上,到处竖立着纪念碑,上边都写着“和平”二字。这一切都在向人们提示:我们为什么不能忘记过去的一切。我们为什么要珍视和平。

  • 上一篇文章: 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撞

  • 下一篇文章: 再谈西方的兴起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2]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1]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1]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3]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夯实文…[3]

  • “碳达峰”“碳中和”:是…[5]

  • 研究益世学问 书写时代华章…[2]

  • 求索人类社会繁荣之路——…[3]

  • 王蒙:文化自信的历史经验…[7]

  •  
     相 关 文 章
  • 皖南事变是一场民族悲剧[966]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