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866    更新时间:2004-01-14    文章录入:111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早期崭露头角的人才和“大器晚成”的人才之间的共同点是:具有深刻洞察力,对新鲜事物十分敏锐,提出的问题具有很深的深度。

  卢嘉锡――物理化学家。1915年10月26日 生于福建厦门。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从根本上讲,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钱三强――核物理学家。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绍兴。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一个年轻人,在初出茅庐的时候,假如走进的领域是将来大有发展的,那么他做出比较有意义的工作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杨振宁――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1944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土

  一所好的大学必须有严选良师的办法和传统,必须有选择人才的条件。否则人才就会在死水一潭中被埋没。

  周培源――理论物理学家。1902年8月28日生于江苏宜兴。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学术上的权威是相对的,要使我们科学有所前进,有所创新,培养人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钱人元――有机化学家。1917年9月19日生于江苏常熟。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国家的兴衰,民族的荣辱,人民的福祸,不仅取决于青年朋友能否学到现代化的科技知识与非凡的能力,而且取决于青年朋友能否具有崇高的理想与优秀的素质,能否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历史精神的熔炼,从而坚定不移地用所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去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繁荣,人民的幸福与世界的进步服务。

  杨叔子――机械工程专家。1933年9月5日生于江西湖口。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科学技术进步是个恒长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各个时代的人的劳动的叠加。

  林励吾――物理化学家。1929年10月14日生于广东汕头。1993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科学的发展要靠无数人的贡献,新一代的研究者都 是站在前一代研究者的肩膀上工作并取得成就的。

  王志均――生理学家。1910年8月3 日生于山西昔阳。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事业是人生的主旋律,但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有限的,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无止境的。……作为一代人梯的我,愿为后来者打下一个良好基础,为他们开路,让他们踩着我们的肩膀去攀登中国感光材料工业的高峰。

  邹竞――感光材料专家。1936年2月9日生于上海。1994年中国工程院院土

  我现在只是在生理遗传的基础理论研究上,为同代和后人做一点铺路的工作,就像一捧沙土,一粒石子,让别的科学家踩在我的身上继续往前走。就是失败了,让别人能听取我的教训,绕开这条道,也有好处。

  童第周――实验胚胎学家。1902年5月28日生于浙江鄞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一代胜过一代,科学才能发展,事业才有希望。学生超过先生是先生的光荣。我人老了。学问也老了。你们要超过我,去开创新的领域,攀登新的高峰。

  苏步青――数学家。1902年9月23日生于浙江平阳。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任何人都可以靠自学得到很多知识,但许多做人的道理,做学问的道理却是蕴含在名师们无言的启蒙中,这一点对年轻人的成长是很关键的。

  高为炳――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专家。1925年12月15日生于河南卫辉。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许多创造性的见解是年轻人先意识到的或先提出来的,导师的责任是善于发现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予以鼓励,促使其完善。

  严东生――材料科学家。1918年2月10日生于上海。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不要埋怨前人工作的不足,今天我们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当然对事物看得较远引起些,而后来的人再踏在我们的肩膀上,必然会看得更远,更真切。

  贾兰坡――古生物、第四纪地质学家。1908年11月2 日生于河北玉田。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一个人在读书阶段主要是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将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学好,继承下来,将来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才有可能发现新的事实、现象或规律,在人类知识宝库中增加点新的东西,为人类进步做出淅的贡献。

  李振声――植物遗传学家。1931年2月25日生于山东湽博。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在学校里学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毕竟有限的,但老一辈学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执著追求,渊博的学识和治学态度,对学生的教育感染所产生的精神财富是一辈子也受用不尽的。

  吴有生――力学家。1942年4月2日生于甘肃兰州。1994年中国工程院院土

  科研是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高峰的过程。前人的肩膀在哪里?在文献、专利和各种科学技术和生产的情报资料当中。我们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写成论文或报告时,就为后面的攀登者提供了肩膀。

  钱伟长――数学力学家。1912年10月9日生于江苏无锡。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生也有涯,知也有涯。在从事科学探索 的永无止境的求知过程中,老师所给予的启迪、教诲和影响不仅是难以忘记的,而且永远是鼓舞我不断前进的一股巨大动力。

  丁国瑜――地质学家。1931年9月19日生于河北高阳。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上一篇文章: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 下一篇文章: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