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发明发现 >> 正文  
  我国科技发展之路如何走         
我国科技发展之路如何走
[ 作者:胡鞍钢    转贴自:人民网    点击数:1934    更新时间:2004-01-14    文章录入:111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工作的全面启动,对我国未来1520年的科技发展进行一个怎样的战略规划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围绕着“科技与发展”的主题撰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在文中阐述了“以人为本是科技发展的基本目的”,“强化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基本手段”,“全面开放是科技发展的基本政策”,“跨越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基本途径”等诸多观点与思路。

——编者

 

 

知识创新与制度创新具有互补性。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制度是比知识更为持久和深远的因素,制度变迁是知识进步的原因。中国科技体制变革的滞后性是中国科技进步的最大制度性障碍。那么———

为什么今后20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温总理讲,未来十到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国科技发展的机遇究竟在哪里?我称之为这一时期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表现为:

第一,日益扩大、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这是最大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新技术由创新向其他国家扩散的过程,通常有四种重要途径:一是通过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直接引进新技术,或者通过进口含有新技术的资本品;二是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直接获得新技术;三是通过建立电信网络、互联网等技术获取传播各种知识、技术和信息;四是通过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科技交流和人员往来获得新知识、新技术。开放是这些发展中国家获得知识、技术来源的基本制度条件。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中国不仅在大范围的参与经济全球化,也在积极的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地利”的角度看,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增长、FDI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据OECD经济学家麦迪森估计,20012015年,亚洲地区(除日本之外)人均GDP年增长率为3.88%,在各大地区中是最快的,也高于世界人均GDP增长率(2.11%)。中国又是这一地区经济增长、贸易增长、FDI增长最快的国家,处于该地区经济、贸易投资以及地区安全的主导地位和有利地位,需要更加主动、更加开放的参与和推动本地区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服务便利化和科技国际合作。

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可以使我们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充分利用两种科技资源,两种科技人才,开拓两种科技市场(如中、高技术出口进口市场,版权和专利市场)。“全面开放、跨越发展”是我国今后科技发展的基本国策。

第二,中国需要主动、快速应对全球知识革命的挑战。世界新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正在孕育着重大突破(温家宝语),这为我国实现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或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创造了新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利用电子连接手段,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迅速获得全球的先进知识。CIT技术使发展中国家实现跳跃式发展并赶上发达国家。虽然目前中国还不是全球科学发明的中心,技术发明的中心,但是可以成为世界普遍应用技术的大国,未来潜在技术创新国,同样可以参与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分享其成果,并成为科技全球化重要的成员国,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有可能从世界科技大国建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进而建成世界最大的知识社会。

第三,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与社会进步,本身就是科技发展的最大挑战,也产生最大的需求。过去20多年中国的科技进步的动力不是供给推动,而是需求拉动型,本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今后20年中国的技术进步的驱动力既要来自于需求拉动,也要来于供给推动。到2020年经济总量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且不断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健康、贫困重大发展问题,都会对科技发展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多样化的、不同层次的需求,甚至是十分紧迫的需求,高质量的需求,以及超大规模化的需求。一方面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另一方面科技要为解决上述中国发展的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重要手段。

第四,从模仿型增长向创新型增长发展模式转型的需求。任何一个经济都处在不断转型的过程中,过去20年中国经济的模型基本上是资本驱动型、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生态破坏型,是难以为继的。今后20年中国经济模式必须从资本驱动型向技术、知识驱动型转变;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从资源消耗型向节约资源型转型;从环境污染型、生态破坏型向环境友好型、生态保护型转型。诚如世界银行所建议的,中国必须放弃资源密集型的发展方式,迅速转向以服务和知识为基础的发展方式。这都决定了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等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中长期科技规划发展的方针是什么?

温总理提出来此次中长期规划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他特别谈到1956年的《十二年规划》指导方针是“重点发展,迎头赶上”。新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方针应当是什么呢?这需要讨论和思考,也是战略研究的重点内容。

建国以来中国科技发展目标方针始终是“科技追赶”型模式,是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和国家安全的经济与政治目标服务的。

《十五科技规划》(2001年)确定的指导方针是:面向经济建设,围绕结构调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方针,力争在主要领域跟住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在有相对优势的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局部可跨越领域,实现突破。首次在科技规划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观。

我认为《十五科技规划》指导方针还是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一指导方针。所谓指导方针应当是一组互相关联的、互补性强的思路和原则所构成。需要用简明精炼的语言来概括,思想性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表达准确,便于记忆。

第一,明确“以人为本”为新的科技发展观。不仅要突出科技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而且还要突出科技创新是为人类发展服务,努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突出十几亿中国人民是科技创新受益者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对人民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投资,不断扩大和提高人民利用知识资本的发展能力,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里尤为强调科技创新是以人为本的原则。这可视为新的科技发展观点的核心思想。知识造福于人类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它最大的贡献。我们发现人类发展指数与技术成就指数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这反映了人类发展指数随着技术成就指数的提高而提高。

第二,确立“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即温总理提出来的三个“紧密结合”:即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必须与国家安全(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紧密结合;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紧密结合。这不仅是本届政府的基本方针,也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发展的重大方针。

第三,坚持市场机制导向方针,明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除了基础科学和少数国防和战略性技术之外,大部分技术都具有竞争性、盈利性,为此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创新的外部压力并使之转化为内部动力。此外还需要建立激励性合作机制,会降低研发成本,分享研发成果;同时对企业的创新技术予以必要的补助,以反映技术的外部性和外溢性,例如:对技术投入和技术培训实行税前抵扣。

第四,坚持政府对知识和知识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实行积极干预的方针。即使是像美国这样的提倡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国家都突出了政府对知识和知识基础设施的“强干预”,不仅提出明确的国家科技发展目标,而且注入大量的资金投入。从公共财政角度看,凡是那些具有外部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知识及其设施应视为公共产品,政府应予以资助,例如大幅度增加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大幅度增加对基础研究的RD实验室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对图书馆、科技馆、科技情报机构、信息网络和其他公益性设施的投入。支持或赞助建立地区网络,全国网络和接入全球网络,共享公共技术、共性技术、技术信息资源、技术标准、计量信息,提供各类培训等服务。可以降低企业和投资者的外部风险和外部成本。

第五,坚持全面开放、跨越发展的方针。这包括充分利用两种(国内外)科技人才,利用两种(国内外)知识资源,利用两种(国内外)技术市场。鼓励国内科研机构、大学与国际机构合作,建立紧密性关系;鼓励国内科技人员与国际科技人员合作竞争国家科学基金和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共同发表论文,共同申请专利,共同转移技术和开发技术;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与知名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鼓励外资企业和RD机构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公开招标,并与国内企业和机构公开竞争;国家科技经费应减少直接资助比重,大幅度增加直接购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全国采购和全球采购。

第六,坚持区域科技协调发展方针。鼓励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不定期到不发达地区传播知识,合作研制,共同开发。国家的科技项目应该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有利于知识、技术、人才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并在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第七,坚持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方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无论是技术引进,还是技术创新,都是企业行为和市场竞争的结果,应当由企业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淘汰。中国技术来源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引进技术,包括高技术产品进口和外国直接投资,我们发现这两类技术引进资金占GDP比重,1991年达到3.40%,1994年突破10%,而后略有下降,到2001年上升为9.27%;二是本国技术以RDGDP比重为指标,从1995年的0.6%上升为2001年的1.09%。前者比重大大超过后者比重。上述在计算口径上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仍然能够反映我国目前技术来源是以引进技术为主、本国自主创新为辅的基本格局,也将长期持续下去。国家应当为企业获取全球技术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时间成本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实行积极鼓励而不是限制技术引进的政策,大幅度降低技术进口关税税率,进而实行零关税,简化进口技术的手续,提供优质服务,缩小交易时间,实行全球自主或代理采购;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和机构进口和购买国际技术软件、版权和专利。同时国家要积极鼓励企业从引进模仿型技术路线向技术创新路线转变。

第八,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的方针。知识创新与制度创新具有互补性。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制度是比知识更为持久和深远的因素,制度变迁是知识进步的原因。而知识进步也会对制度变迁起着推动作用。由于知识进步是一个极为活跃、迅速变化的过程,相对而言,制度变迁比较缓慢和滞后。中国科技体制变革的这种滞后性是中国科技进步的最大制度性障碍。唯有制度变革才能使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便能推动中国实现科技追赶和经济追赶。

最后我把未来20年中国科技发展方针简要概括为:“以人为本,强化创新,全面开放,跨越发展”。

(本文有所删节)

 

 

■专家视点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建立越来越开放的、更为激烈竞争的统一大市场,以及国内建立与海外市场联通并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这些内外压力对科技创新产生客观需求,迫使本国企业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进而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2001年我国企业RD投入已经占全社会RD投入的60%左右,可以预期的是企业占RD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国内申请发明专利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组装中心、配送中心、出口基地,也将不断吸引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成为中国RD研发大军的重要组成力量,使得中国能够参与全球制造网络、价值链,分享诸多的收益。中国也会在全球加工产业价值链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地位,从模仿型增长向创新型增长转变,从低附加值产品向中附加值或较高附加值产品提升。此外中国还会形成世界特大型城市群,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大首都地区、以及东三省,也逐步形成了基于城市群和高技术产业群、产品供给链、服务业集群。这些因素都会对科学技术产生巨大的需求,也会促进技术和知识有效的密集性的获取、创新、使用和传播。

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的方针。知识创新与制度创新具有互补性。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制度是比知识更为持久和深远的因素,制度变迁是知识进步的原因。而知识进步也会对制度变迁起着推动作用。由于知识进步是一个极为活跃、迅速变化的过程,相对而言,制度变迁比较缓慢和滞后。中国科技体制变革的这种滞后性是中国科技进步的最大制度性障碍。惟有制度变革才能使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便能推动中国实现科技追赶和经济追赶。

  • 上一篇文章: 思想的源泉在何处?

  • 下一篇文章: 贝尔: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范例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菜根谭》原文[52]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57]

  • 世界第一的大疆无人机,想…[54]

  • 大疆无人机默默崛起背后的…[52]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6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任正非谈管理:正职5能力,…[0]

  •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5]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9]

  • 走向安国、人道与和平——…[12]

  • 张文木:谈文化自信,而又…[15]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