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个人精神 >> 人生理念 >> 价值观 >> 正文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论析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论析
[ 作者:刘伟    转贴自:中国报道    点击数:1532    更新时间:2008-07-10    文章录入:admin ]

本文从分析人的需求的特性出发,进而分析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涵义和界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绝对意义上讲,个人利益是根本性的、第一位的。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衍生而来,同时又具有相对獨立性。(2),由于人的需求具有内容和层次上的变动性,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内容和界限也是变动的。因而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变动的。(3)从理论上讲,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对此关系也应作具体社会条件下的具体分析。
  分析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须逐次澄清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1),何为利益?(2),何为个人利益?何为社会利益?(3),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与统一关系的表现、原因和后果。这三个层次的问题是一个递推关系,我想,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解释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的各主要方面和内在机理。
  一,何为利益?——从人的需求谈起
  我对利益的第一个观念就是,利益天然地以社会关系的方式存在,社会关系是利益得以生成的必要条件。举例言之,如果每个人都能像鲁滨荪一样生活在孤岛上,彼此互补相干,则利益并不存在或者说谈论利益问题没有任何意义——在此条件下利益问题是一个伪问题。我们现在讨论利益,是因为社会关系使利益具有了复杂性和矛盾性。也就是说,利益具有社会属性。
  但从根本上讲,利益产生于人的需求,即生理和精神上的一种匮乏状态以及由此导致的主体对能改善其匮乏状态的对象的需求。正如每个人只有一个身体,这个身体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需求和对需求的满足上首先是个体性的。也即,需求的冲动由个人的匮乏状态决定,需求的满足最终也是要回归到个体的满足上,尽管其满足形式往往具有社会性。正因为需求的这一首要特性,对利益下定义就应首先考虑到利益的个人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每个人的需求到需求的满足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当曲折的环节,即社会关系决定的社会途径和社会方式;同时,这一环节也使人的需求和需求的满足不再停留在个人性的层面,而且也衍生出新的社会性的个人需求和需求满足途径。这其中的演化机制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作进一步的解释。从自然人的意义上讲,他的需要可能更多的是生理上或本能上的,如吃、穿、住和基本的爱欲,等等。但其层次较低,内容也很简单,而且个体间差异也不大。但即使是自然人意义上的需求的满足也只能是社会性的。所以,绝对意义上的自然人是不存在的,任何人都得经历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然性逐渐改变其实现形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人的需求的满足具有了社会性,而且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本身也会造成新的需求,如对财富、荣誉、尊严、社会地位、权力等等的追求。这样,对这些对象的追求就成为个体的需求,而这些需求的满足途径只可能是社会性的。
  以上两个方面,我分析了需求的产生机制和满足方式。可以发现,虽然人的需求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层次之分,而需求的满足途径则主要是社会性的。同时,由于每个人都生存并发展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他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和满足方式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关系,也就是说,存在着矛盾的可能性和相通的可能性。矛盾性表现在需求的个体性根源和归结点,在既定的能满足人的需求的标的物总量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个体之间的利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因而是互相冲突的。但另一方面,由于每个人的需求具有相通性,所以在需求的满足上,他们可以结成合作关系;而在社会关系既定的条件下,这一社会关系就会规约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满足方式。
  由上面的论述出发,我将利益定义如下: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因为需求上存在着冲突和统一的可能性而导致的个体对能够现实地满足其需求的标的物的确认。
  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内涵界定与边界划分
  从前一部分我对人的需求的特性分析和对利益所下的定义中,我们实际上已经可以看出,利益本身就具有个人性和社会性的双重特性。就字面理解,个人利益是指个人对能满足其各种需要的标的物的确认。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益首先是个人性的,而且是利益最为核心和根本的部分。按照韦伯“理想模型”的说法,可以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对利益概念建立模型。由于人的个体性,其需求和需求的满足均具有个体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利益都是个体性的。但由于个体之间需求上的相似性,他们可以以协作的方式共同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而且成本降低收益增大;或者因为在社会交往中,个体之间的需求可能重合,就像几个平面的交集一样。这一交集的部分虽然从最本原的意义上讲是来自于单个人的需求,但因为在社会关系中,其满足和实现牵涉到社会中的大部分人或所有人,因而拥有了相对獨立的地位。就我理解,社会利益就是指牵涉到社会中大部分或全体成员需求实现的对象和满足途径。这一理解可以从公共部门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概念上得到进一步深化。绝对意义上的社会利益,是能满足每一个体的需求而且每一个体的享用丝毫不影响其他个体的享用。即那些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或社会方式(如社会规则)。例如对国防提供的安全和法律提供的秩序的需要,社会中每一个体都需要。当然,这一层次上的社会利益虽然涉及的范围最广,但其内容毕竟有限。次级层次的社会利益,是指次级社会群体范围内利益的共通部分。按照阿罗的推算,即使是非常民主的社会中非常民主的决策,也不可能满足社会中所有人的利益,每个个体的利益都是有差别的,所以至多能形成大部分人的利益。次级社会群体即是指由于某一方面的相似性或因为某一原因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体,其中利益的相通部分即是社会利益。这样的社会利益具有更广泛的现实存在性。在任何一个大的社会系统中,存在着各个子系统,就子系统内的成员而言,他们面临的社会利益具有不同的层次因而也有着不同的内容。
  个人利益的边界在于,纯粹个人性满足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中个人满足的那一部分;它是利益的最基本的单元。社会利益的边界在于各个个体利益的相通部分;因为社会的原因,它具有相对的獨立性,而且因为社会群体的层次性而具有层次性。由于某些个人利益的实现只能借助于社会的力量或通过社会的形式实现,社会利益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拥有了高于纯粹个人利益的优势力量和一定的优先性。这使得二者的界限更加明确,特别是在一个大的共同体组织以社会利益的名义行事时,更是这样。
  三,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探讨
  从上文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界定和边界划分中,可以进一步推论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我理解,分析二者的真正关系,首先应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利益,不管是个人利益还是社会利益,其内容都随着社会发展状况和人的主观认识的改变而改变。我在前文中将利益解释为人对能满足自身需求的标的物的确认,用意也在这里,即个人的主观认识和欲求往往是复杂而多变的。(2)利益,包括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都具有层次性,因而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而难以简单下结论。(3)利益不仅指能满足人的需求的对象,有时需求得以实现的方式也成为利益的范围。这又使得二者间的关系变得复杂难辩。
  考虑到以上诸方面,结合前文对利益的分析,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具体关系大致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统一性。就我理解,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的基础,社会利益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否则它就是虚枉的,因而其生命力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界限明确化的前提下,个人利益的很好实现和扩展往往有助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利益的成长和稳定性,因而也更有利于拓展个人的福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二)对立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部分时期,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相互冲突的。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对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认定存在分歧;社会利益的相对獨立性使二者存在谁优先谁主导谁支配的矛盾。实际上仍是个体对二者边界的分歧。
  当然,对二者关系的分析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动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结构变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也会变化。由于人们需求上的不同,利益因而也就不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边界也是变动的。二者间的关系也就得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定论。而人们认识上的主观性更使分析的难度加大。从客观化的倾向分析二者关系的努力也不一定能成功。


  参阅书目:
  [1],《政治学基础》,王浦劬 主编,北京大学1995年版。
  [2],《经济-利益-政治》,奥塔 锡克 著,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政府与市场》,曹沛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阿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 上一篇文章: 向比尔·盖茨学习正确的财富观

  • 下一篇文章: 道德底线与价值对接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1]

  • 侯外庐西大治校[50]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6]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8]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7]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8]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9]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1]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9]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0]

  •  
     相 关 文 章
  • 中国大学生到底哪些方面不…[1026]

  • 爱因斯坦奇迹对中国教育的…[6645]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