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见了地震中无数的舍生忘死,我们把它们视作劫后重生的希望;我们看见了地震后擦干眼泪的坚强,我们把它们视作劫后重生的希望;但是我今天终于看见了地震后发自内心的忏悔与罪感,我把它视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劫后重生的真正希望与力量之所在。
5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林强上书四川省委及2008奥运火炬传递四川组委会,请求转让其火炬手及观摩北京奥运会资格。以此表达他作为一个教育行政官员,面对大地震后大量学校倒塌、大量孩子无辜牺牲的自我负罪和救赎。(《南方周末》5月29日)
这样的负罪感,从这位官员到达悲剧现场——受灾最严重的北川中学的14日凌晨5点多那一刻即已开始,深埋心中,一刻不得安宁。“我拍了一个学校,离北川中学也就七八百米的距离,根本就没有倒,一个人都没有死,就伤了三个。原因很简单。那个没倒的学校是中科院捐建的一个希望小学。有捐赠人的监督,质量就有保证。倒塌的学校,大多数应该说不存在这样的监督机制,质量也就没办法保证。”
这样的声音发自官员肺腑,堪称空谷绝响,这才是真正的时代最强音:“这次亲眼见到这么惨烈的生命悲剧,用惨绝人寰来形容,也决不过分。这对我的心灵冲击,实在太大了。就从这一刻起,我容不得任何对生命悲剧的推诿。面对那么多孩子的亡灵,面对那么多破碎的家庭,如果生命的价值还不能战胜官场潜规则,我们还要官官相护,还要你好我好大家好,那我们就太没有良心,就太无耻了。那我们就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更谈不上做一个教育工作者了。”“如果发生了那么大的悲剧,我们却一点反思都没有,一个说法都没有;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名誉和前程看得比孩子们的生命更重要,这样下去,怎么可能有心灵的提升和机制的重建?又怎么可能永绝后患?”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多难兴邦”几乎成为国人共同的愿望与期待。然而,我们是一个多难的国度不假,却从来鲜见真正的灾后兴邦的影子!为何?我们从来都缺乏发自内心忏悔与罪感!一个缺乏反省、缺乏发自内心的罪感文化、耻感文化的民族,不可能真正从灾难中吸取教训,不可能从灾难中提升灵魂,不可能从灾难中进行制度革新。我们习惯了歌颂与遗忘,通过塑造和歌颂英雄(我们固然不乏这样那样的真英雄)来掩盖自身的无能与罪责,然后在遗忘中不断地重蹈覆辙。悲剧很快会被遗忘,一些人却在英雄的加冕中加官晋爵。
今天,在苍凉的地震和心灵废墟上,我们终于听到了灵魂深处的一声呐喊。它是我心灵深处的地震。然而,这样的声音太个体,太微弱。我们需要的,是一场全社会的集体反思与忏悔;同时,更需要的,是作为国家和民族心灵最高形式——制度的反思和改进。然而你会发现,一切依然如故,“体制”依然麻木。就像四川教育部门刚刚宣布校舍倒塌的五大原因:地震超过预计强度;灾情发生在上课期间;学生集中的教室和走廊属于薄弱环节;校舍陈旧落后;学校建筑在抗震方面有设计上的先天缺陷。似乎一切都是“天灾”,无须对人问责。就像当年的“三年自然灾害”。这不正好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又一见证?!
此次抗灾中,无论是总书记和总理,无论是十万人民子弟兵,还是现场自救的家长和普通群众,哪一个不是拼尽死力。但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每个人都只是力量极其微弱的个体,无法抵抗整个社会的惰性与积弊。当官员的灵魂比灾难更冷漠,当官帽在一些人眼里比人的生命更值钱,当体制的惰性像压在废墟中的人们身上的楼板一样坚硬和冰冷,我们人类的宿命,就不过是在无奈和无为中等待下一次悲剧的降临。你无所遁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