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建议呼吁 >> 正文  
  在博客网大部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博客网大部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
[ 作者:胡星斗    转贴自:胡星斗教授赐稿    点击数:870    更新时间:2008-03-25    文章录入:admin ]


  胡星斗:
  讲决策、执行、监督的三权分离未尝不可,可以稀释过去那种过于政治化的三权分离,让大家都接受,这也不失为是一种偷梁换柱改革的办法,让大家接受这个东西。
  决策、执行、监督的三权分离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在西方实际上就有这样类似的做法,当然不一定完全是行政权。比如在西方政务官就是承担决策这样的角色,事务官就是负责执行的,在美国有很多大的局就是专门负责执行的,所以在西方实际上决策权和执行权就是分开的,监督权到底怎么监督,还得考虑,监督权,包括监察部和中纪委,不仅仅是行政三权分离,还包括司法、人大的监督作用,不一定光是行政权的三权分离,而是一种笼统的说法,新的三权分离代替旧的。
  我觉得三权分离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可争论的,包括这次的大部制,很大程度上是炒概念为主,中国是喜欢炒概念的,就像社会主义新农村之类的,大家使命地炒作一番,没有多少实际的内容,不可能有多少实际的内容。因为农民不能够成为主体,金融、土地,农民都没有自主权,所以新农村建设肯定很难落实,大部制可能也差不多,改革开放以来,前五次改革都是大部制,反正总是想缩小政府规模,把相近的部委合并,只不过这次大家又发明了这样一个词,实际上与前五次行政机构改革没有任何本质的差别。
  政治体制改革从大部制这个地方着手,当然也是不太可能的,只能说我们现在是混淆政治体制改革与行政机构改革,把行政机构改革说成是政治体制改革,表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停滞和倒退,只不过表明这个,但是实际上两者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平均每天有两三个外国记者问我这样的问题,很多与政治体制改革有关系的,平常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可能要从新闻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人大代表的选举这三个方面入手,可能比较容易一些,其他方面的改革都不可能有效果。我们能够进行新闻制度改革,新闻稍微放宽松一点,因为这个改革是很容易的,也就是说少管一点,上面的机构无为而治,新闻就放开了一点,对官员对政治就能起到更多监督的作用,这是比较容易操作的,这是中国可以做到的,包括前天我在美国之音也是讲了这个观点。除了新闻制度改革,还有财政体制改革,我觉得核心还是财政预算决算的权力要交给各级人大,这个改革,如果下决心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对那些做不到的,我不太喜欢多讨论。要把财权、钱袋子由政府官员的手中转移到各级人大,而且财政预算必须详细、透明,然后再进行人大的改革,人大代表首先要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直接选举会不会乱呢?我早就说了,我是强调一种可控式的民主,也就是说利用电视网络发表演说,人大代表要真正地竞选才能代表社区、村民,才能有代表性,才能履行职责,而且人大代表要专业化,在一些分委员会代表要专职化,一旦当选为人大代表就应当辞去原来的职务,如果有公职保留公职,专心致志地进行调研收集民意进行监督。专职化了,有时间调研对财政的预算决算,也有时间进行分析,特别是分委员会必须是一些专家,能够对财政预算决算进行详细的了解,财政预算决算必须具体到每一个采购的事项。我觉得对这一点,现在的中央政府也可以做得到,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应当从这几个方面逐渐地突破,然后逐渐影响到更大的方面,比如说整个的人大要更加具有独立性,能够监督政府等等,这样才可能操作。
  我的理念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具体的每一件事情做起,从每一个具体的制度开始做起,我们大的政治制度其实是由成千上万具体的小的制度构成的,如果所有的人都来推动每个具体小制度的变革,比如说户籍制度、劳教制度、信访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每一个具体的制度朝着良性方向发展,那么整个中国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最终整个国家的体制迟早就会发生良性的变迁。用不着太多地空谈政治体制改革,而是从具体的,每一项制度的改革入手,从成千上万的制度改革入手,推动关键性的制度变革。
  当然针对这次大部制的改革,我想提醒的一点是,不仅仅是部委的改革,或许下面各个科局或者处局之类的改革更加重要,应当注重各个部委下属机构的改革,我觉得大家千万不要忽视这个,这是极其重要的。这也是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比如说国务院现在是28个部委,加上下面的各个办事机构、事业单位是104个,李金华在这次政协会议上也讲到了,过去调查了31个部委,平均每个部委有163个非国家编制的机构,除每个部委下面有多少个司局之外,各个部委自行设置的单位有163个!这些单位就是靠挂个牌就收费,其中也有很多是侵占了财政的资金。
  这次改革没有强调下面市县的改革,市县的改革不做统一的要求,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屈服于既得利益的压力或者是地方的压力,很难进行改革。但是我认为市县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关键。比如说,现在在很多县里面,我2004年的文章写过,我在网上查了一些县,一个县设80个科一级或者局一级的单位,这还是编制内的,除此之外每一个县下面平均还有300来个单位,包括临时机构、事业单位、编制外的单位,平均每个县级政府下面有300个,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中国的公务人员、吃财政饭的人员,71%都是在基层,中国和发达国家正好相反,中国的中央政府人数恐怕还没有美国联邦政府人数多,美国国土安全部16万人,美国上面大,联邦政府人数非常多,越往下面越没有人,县政府是协调机构,基本上没什么人,到了乡镇更是自治,几乎没有公务员。所以美国的特点是,联邦政府大,而中国恰恰相反,中央政府已经不算是太大了,但是越到下面的人越多,机构臃肿。很多县里面职能重复,机构重复的情况非常严重。比如说工业口有:工业局、轻工局、企业局、工商局、商业局、外贸局、经贸局、经管局,农业方面有农业局、粮食局、烟草局、林业局、水产局、水利局、畜牧局、农机局。还有劳动局、人事局、计划局、物价局、物资局、建委。文化方面有:文化局、广播局、教育局、科技局、老干部局、档案局像这些都可以合并,体委、法制办、综治办、对台办、区划办、编制办、开发区办、县志办、党史办、扶贫办等,越到基层机构重叠越厉害,越需要搞大部门制,当然,这是逐渐的过程。中央这一级的大部制如果能够有效地进行,关键还是要进行市县的大部制,市县一级推动大部制改革。如果没有某种有效的监督的话,也不行,现在不要求上下对口,在下面改革恐怕最终还是流于形式,因为大量的人员没法安置,大量的人还要挤进政府,如果不能落实人民群众的话语权,报纸新闻之类不能开放一点的话,人大的执行权、罢免权以及预算审议权、弹劾权、选举权不能落实的话,那么越到基层政府,即使机构改革了,缩减了,可能又会反弹,用不着三四年,人员又会反弹,机构又会重新设置很多。特别是我刚才所说的,编制之外的机构、临时机构、办事机构、事业单位三百多个,现有的体制下,即使把县里面的职能相同的科局合并了,但是财政一点不会减少,大量的人员转到三百来个办事机构事业单位临时机构等,到底改革有多少效果,其实是非常非常不明显的,所以我对大部制改革有一点异义,我不看好,主要还是炒概念,有多少效果很难说,我认为真正要有效果,要进行新闻改革、财政体制改革,让人大掌握财政的权力,以及人大代表的直选改革,这些都是容易做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对执政党也是有好处的,我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应当从这些方面入手。
  陈教授:
  您刚才说得问题里面,我有几个想法。这些都是很必要的,您刚才说到具体制度的改革,像您提到户籍制度等,这个改革在目前状态下,户籍制度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问题,它的改革把制度往合理的方向改,这种改革是制度合理性问题的变化,把户籍制度改得合理了。
  胡星斗:
  牵扯到人的迁徙自由,就牵扯到政治体制改革,是取消户籍,不是朝合理的方向改革。因为市场经济国家,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的户籍制度。
  陈教授:
  把户籍制度取消之后,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我们今天的政府能不能在户籍制度取消之后,比如没有户籍,没有北京人和上海人之分,我觉得高估政府了。
  胡星斗:
  说起来户籍改革很复杂,前天我在腾讯网也做了这样的视频录像,讲起来很复杂,其实那些担心的问题全都不存在。我觉得只要做好了替代方案如身份证电子管理系统,即使取消户籍,也不会发生问题。
  陈教授:
  从宪法上来进,户籍制度的取消,还人基本权利当中迁徙自由的问题。
  胡星斗:
  现在的户籍制度本身就是封建时代或者是管控型社会的产物。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的户籍制度。
  胡星斗:
  对权力制约肯定大家都会同意的,问题是怎么样操作,从哪些方面入手?我刚才讲的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新闻制度、财政,这是比较能够入手的。
  不管赞成不赞成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要成功,必须以民主财政、透明财政相配合,以及人大要掌握预算权相配合,否则人员是不可能减少的,即使减少也会再膨胀。人大掌握了预算权,实行民主财政、透明财政的话,人那么多,如果不减员,连工资都发不出去。当然,还要遏制预算外的收入,因为现在很多人靠的是预算外收入,比如征地的收入,这也是一个关键。
  现在在下面,04年我写的文章也讲到这些问题,比如说湖南有一个县,建设局下面下辖16个单位,园林管理处就有200人,自来水公司有200多人,很多是官员的亲戚朋友钻进了政府,如果不把握住钱袋子,不控制预算,不遏制预算外的财政收入,这个改革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我非常赞成刚才这样的讨论,从具体出发,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
  刚才大家谈了很多改革的目标,我认为改革的目标就是两个字或者四个字,权力,权利。第一,公权力受到约束,第二,保障公民的权利,这就是改革的目标。权力的制衡没有必要讨论,上百年前中国都知道了这个道理,在西方三百年前就知道了这个道理:权力要制衡要制约。现在关键是要提出具体的改革对策,我最近提出除了人大的代表要进行竞选外,还应党与人大合一。全国人大应当是最高权力机关,与党的某种权力发生某种冲突怎么办呢?党与人大合一化,也可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但似乎正面的效果可能更多,这样就能够避免到底是党的权力大还是人大的权力大的问题。党的总书记兼任人大委员长,党的政治局常委全部兼任人大委员长、副委员长,党对人大的领导就内在化了,就有可能把人大做成真正的中国最高权力机构,这是有可操作性的。
  还有一个方面,我认为在目前的中国,要自上而下的改革可能性是没有的,但是有可能性的是,通过大家的努力推动自下而上的改革,中国很有可能的一个情况是,长期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保持某种半死不活的状态。因为现在和清朝末年不一样,清朝末年通过新政改革,清朝末年有了言论自由,所以革命思想能够得到传播,而且清朝末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公民社会,现在这些其实都没有,而且现在也达成了一个共识,不能够搞革命,革命观已经被否定了,现在不可能像清朝末年那样发生革命,这些都不存在,最有可能的是一种半死不活长期的状态,但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普通的公民做什么,我觉得还是要推动自下而上的改革,提出各种建议,包括陈教授所说的,司法方面尽可能让他审判更加独立,即使司法不能够独立,审判能不能更加独立一点?推动具体的改革,讨论具体的改革,我觉得更有用处和效果。

  • 上一篇文章: 大部制讨论忽视了三项改革

  • 下一篇文章: 在北大百年讲堂讲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电影《弹球里的太阳》首映式上的发言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6]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9]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2]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9]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6]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2]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评刘伯温[1384]

  • 从追求GDP转变为追求HDI[2107]

  • 中国为何没有一流的大师[2223]

  • 既要尊孔更要尊墨,墨子是…[2294]

  • 关于制定中国的阳光法案的…[1328]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