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总论民族精神 >> 正文  
  民族的灵魂——现代视野中的传统文化         
民族的灵魂——现代视野中的传统文化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902    更新时间:2005-08-05    文章录入:admin ]

导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今天刊登的这组文章,分别从传统文化与封建文化的区别、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文化的主体以及部分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等角度,阐述了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传统文化和封建文化不是同义词

  作者:金冲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不少方面不能说只是封建主义的产物,它们是人们从长期实际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几千年生存发展、没有中断而在今天又能重新复兴的重要原因。

  ●对封建文化必须作具体分析,它也包含着一些值得汲取的有益成分,在其上升时期尤其是如此。需要细心辨别文化遗产中好的东西和不好的东西,不能像俗话所说:在倒掉澡盆里的脏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

  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文化看作同义词。持有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文化这种看法的学者,有时会引用一句名言作为立论的依据,那就是: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的思想便是那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句话并没有错,但如果由此引申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文化这种结论,便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事情至少要看到还有另外一面。中华民族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育了几千年,能够绵延不绝、始终不散,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并且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很长时间站在世界前列,这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并不多见,一定有它的原因。

  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岁月的社会实践中,特别重视怎样做人、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从总体上认识人同环境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为多数人接受的道理和习尚。这不是哪个人或几个人所能凭空编织出来的,也不是少数人所能强加给所有人的,而必须有一个基础,那就是人们在社会实际生活的“磨合”过程中,经过长期积累,逐步形成某些“游戏规则”,成为当时人们共同认可的是非尺度和行为准则。这是一种社会需要。如果没有这种共同的“游戏规则”,那么,社会生活就无法维持和运转。

  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赖肖尔、克雷格在他们合写的著作《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中,用比较史学的眼光写道:“可以说,东亚人在群体生活经验方面要远远丰富于其他各民族。”“个人适应群体,家庭适应社会,与其他民族的所谓社会经验相比较,这些关系间很少出现摩擦,也很少产生孤立感。”

  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确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好东西。比如,崇尚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对自己,“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省吾身”,诚信,廉洁奉公,“慎独”;对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而不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看待周围的事物,“天道有常”,“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民间谚语中也有许多好东西,如“人穷志不穷”、“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将心比心”、“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不少方面不能说只是封建主义的产物,它们是人们从长期实际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几千年生存发展、没有中断而在今天又能重新复兴的重要原因。

  当然,即使是祖先留下的东西里面,也有消极的、同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内容,如等级观念、男尊女卑、故步自封等。这些消极的、落后的东西,直到现在仍有不小的影响,应当剔除或逐步改造。它还存在时代的局限性,到近代更已大大落后于世界的进步。这就更要求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对传统既继承又批判,不断加以发展。

  中国曾经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影响当然不能忽视。前面说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留下的文化不能说全是当时的统治者根据他们的狭隘需要制造出来的,许多内容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根源。但封建统治者们必定要尽力把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游戏规则”纳入他们的需要,加以改造,作为巩固和强化封建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中国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那么长,历代统治者几乎都在这方面精心经营,把它理论化和系统化。这就给中国传统文化打上了深深的封建主义烙印,两者紧紧地交织渗透在一起,难以分开,而后者处于主导的地位,所谓“三纲五常”便是突出的例子。程朱理学所讲的“存天理,灭人欲”,更是要泯灭个人的合理利益和要求。这些都曾严重束缚中国人的思想,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其实,对封建文化同样必须作具体分析,它也包含着一些值得汲取的有益成分,在其上升时期尤其是如此。总之,只要是人类社会留下的文化遗产,都是可以分析的,需要细心辨别它们中好的东西和不好的东西,不能像俗话所说:在倒掉澡盆里的脏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
 
  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作者:李宗桂(中山大学教授)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当注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的一面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

  ●正确解决文化的民族性问题,正确解决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问题,“自主”精神值得学习和弘扬。

  世界上任何文化都有其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是指能够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品性、人格追求、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表现。文化的民族性,能够反映特定民族文化类型的基本特质,具有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能够反映特定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超越时代、阶级的内容和精神,与民族存亡共始终。文化的民族性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同时又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因此,我们在考察民族文化的时候,必须注意民族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妄自菲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宏富的整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质。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并自我更新的过程,既有古代的传统,也有近代的传统,因此可以说既有古代的传统文化,也有近代的传统文化。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而言,刚健有为、厚德载物、贵和尚中、仁民爱物、修己安人、义以为上、天人合一、整体为上等,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精神;就中国近代传统文化而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等,反映了新的时代的文化精神,是古典文化精神的更新和进步。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还是中国近代的传统文化,有些基本价值理念是贯穿始终的,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勤劳勇敢的质相秉性,等等。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通过全民族的社会实践,通过思想家们的理论提炼,逐渐形成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概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显然,无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华民族精神,无论其内容还是表现方式,都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

  毋庸讳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其数千年的发展中,也逐渐积淀了某些不良因素,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例如,个人专断,宗法亲情,道德至上,反对竞争,轻视效率,贬斥利益,等等。人们今天当然可以而且应当痛彻地予以批判。但是,即使是这些负面的因素,其表现也是非常中国化的,或者说是非常民族化的。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的时候,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候,应当注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的一面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简而言之,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着眼未来,从文化民族性的一面,审视、发掘、转化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这又要以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为导向,以文化创新为途径。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这种态势下,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那些持有全球化就是一体化,民族文化将不复存在、民族精神将逐渐消解观点的人,与其说是缺乏常识,是情绪化,是糊涂,不如说是别有用心。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所应当坚持的民族性,所应当正确对待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安全,防范西化、分化图谋的有利资源。当然,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坚决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反对文化割据主义和保守主义,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增强民族文化的世界性。

  从上世纪20、30年代以来,在关于中国文化发展路向和中国文化特色的探讨中,“中国的”、“中国化”、“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等论题就不绝于耳。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文化建设的“中国特色”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论题要解决的就是中国文化的民族性问题。民族性问题的解决,无论如何是要靠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是简单盲目地依傍甚至匍匐于他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张申府,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提出: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正确解决文化的民族性问题,正确解决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问题,“自主”精神值得学习和弘扬。

  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作者: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又要正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严重缺陷。

  ●具体而正确地认识和阐释中华文化儒、道、佛三家的传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文化建设工程。

  ●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最要紧的工作应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哲学———主要是儒、道、佛三家哲学的优秀传统。

  ●不同文化形态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强调弘扬儒、道、佛三家哲学的优秀传统为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根本环节,丝毫没有贬低、否定其他文化形态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之意。

  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富有特色、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东亚地区,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中心,而且在历史上也曾经广泛地影响了欧洲等地区。中华文化在历史上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在当代仍保持着持久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需要吸收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也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抓住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根本环节,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区别传统文化的不同性质。世界上的事物无不包含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中华文化也是一个良莠并存、具有内在矛盾的统一体。反思中华传统文化,首先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二是正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严重缺陷。也就是说,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传统有优秀与不良两种性质,我们要弘扬的是优秀传统,对不良传统则必须舍弃。区别优秀与不良两种文化传统,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看其是促进社会的进步还是阻碍社会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两种传统的存在往往不是纯粹独存、绝对对立的,而是交叉互渗的。比如,儒家的仁爱观念,既表现了人道精神,也包含了等级观念。佛家的因果报应说,既是一种因果律的理性观念,也是一种神学说教。这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正确理解和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前提,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生命力的思想基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正视中华文化的不良传统,如缺乏实证科学、缺乏民主和法治等。唯有认识自身的缺陷,才能克服缺陷,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大步向前。

  认清中华文化的不同类型。在中国特定的地理条件和历史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是由儒、道、佛三大支柱构成的,儒、道、佛三家(传统说法称为“三教”)同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三家相近的文化旨趣是都关注人文价值,但其内涵则有着显著的差别,并呈现为不同的文化传统分支。儒家以“人”为本位,着重从人的角度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人要在现实世界提升品德,以达到理想世界,从而形成了人本主义的传统。道家以“自然”观照人,力主用自然性质、自然原因、自然原理来观照、解释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人的一切作为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变化规律,构成了一种自然主义传统。佛教以“解脱”为坐标来观照众生,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妄念、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槃”理想境界,为中华文化增添了解脱主义传统。儒、道、佛三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满足复杂社会生活的文化需要,适应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具体而正确地认识和阐释中华文化的三大传统,不仅是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文化建设工程。

  弘扬儒、道、佛三家哲学的优良传统。通过以上对文化的层次、中华传统文化的构成和文化传统两种性质的简要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最要紧的工作应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哲学———主要是儒、道、佛三家哲学的优秀传统。历史表明,三家哲学的优秀传统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长期以来熏陶、浸润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三家哲学的优秀传统具有激励进步、鼓舞向前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哲学的优秀传统由正确的哲学思想所构成。为了更有效地弘扬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的优秀传统,我们要重视挖掘、揭示三家哲学的正确思想观念,即具有恒久价值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同时,要结合社会实际和时代发展,对哲学资源进行现代转换工作,给以创新阐释和价值重建,发展、提高其中富有价值的进步内容,克服、剔除其中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落后内容。例如,儒家哲学中的人本、民本、刚健、自强、革新、崇德、仁义、爱众、人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就是值得阐释和弘扬的。又如道家和道教的道器、自然、尊道贵德、天人合一、齐同慈爱、性命双修等,表现出了人生智慧,也具有重要价值。再如佛教,它的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容忍、圆融、解脱等一系列理念,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我们要“利用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道教与佛教的哲学思想中也都包含有积极因素,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并善于运用,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以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异彩纷呈。不同文化形态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强调弘扬儒、道、佛三家哲学的优秀传统为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根本环节,丝毫没有贬低、否定其他文化形态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之意。比如我国佛教的文物、遗像、佛牙和佛指骨舍利等被恭送到有关国家和地区供奉和瞻仰,对维护和增进我国与东北亚、东南亚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对维护和增进内地与港、澳、台三地的同胞情谊,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国内外环境的和谐、安宁作出了独特的有益贡献。

  反思中的西方学者看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汤一介(北京大学教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容格指出:应该转换西方人已经偏执化了的心灵,学习整体性领悟世界的东方智慧。

  ●当代西方“过程哲学”认为,“天人合一”思想对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学者约翰.希里格斯在其与英国学者合著的《混沌七鉴———来自易学的永恒智慧》一书中说:《易经》对我们特别有启示。

  近二三十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一些著名的学者把目光转向了东方,转向了中国。

  反思西方,转向东方。1988年,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聚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闭幕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就是说,西方学者在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并转向东方,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当代美国的汉学家安乐哲与并不懂中文的哲学家郝大维合作,一连写了《通过孔子而思》、《预期中国:通过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叙述而思》、《从汉而思:中国与西方文化中的自我、真理与超越》三本书。他们指出:西方哲学正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哲学家们和各种哲学运动从各方面向我们熟悉的关于理论和方法的客观性的观点提出挑战。这种大趋势迫使我们放弃那些关于确定性的不加分析的假定,实际上在西方思想界掀起了一场真正的革命。

  学习东方智慧。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容格在他的《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中指出:应该转换西方人已经偏执化了的心灵,学习整体性领悟世界的东方智慧,应该让他们放弃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技术,拆穿他们拥有力量的幻象。这已导致千百万人付出生命。这就是说,西方的学者开始了自身文化反思,要求从东方或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西方文化。当代法国著名学者法朗索瓦.于连特别重视中国哲学,他说:“我在很长的时间里,都认为中国文化由于具有自我反思的特点,所以与人类学是对立的,却能够让我们进入哲学。”只有从“远景思维的空间”出发,从“他者的外在的观点”出发,才会构成对自己的新的认识。这就是说,西方的某些学者已经认识到在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过程中,应该有一个“他者”如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参考系。

  通过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得出新的结论而有所发展。例如,安乐哲与郝大维认为他们所强调的儒家民主主义就是杜威和孔子对话的产物:孔子和杜威都强调“人是具体环境下的人”,而不接受完全无约束的自由主义的个人概念。杜威认为,仅仅追求“绝对独立自由的自我”并没有给美国带来什么好处,事实上已经阻碍着美国社会的进步。斯蒂芬.显克曼的《赛琳和圣贤:古代希腊与中国的知识与智慧》和《古代中国与希腊:通过比较而思》、让.弗郎索瓦.勒维尔的《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舒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等,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我们知道,西方哲学长期存在着“天人二分”的传统,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就说:笛卡尔的哲学完成了或者说接近完成了由柏拉图开端而主要因为宗教上的理由经过基督教发展起来的精神、物质二元论。笛卡尔体系提出来精神和物质两者平行而且彼此独立,研究其中之一能够不牵涉另外一个。然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牵涉“人”(人道);研究“人”也不能不牵涉“天”。因此,当代西方“过程哲学”对二元思维方式的批判,在某种意义上是受到中国“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影响。他们认为,应把环境、资源、人类视为自然构成中密切相联的生命共同体,这将对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多角度研究《易经》。西方学者对我国儒家古老经典《周易》非常重视,不仅《周易》的英译本已有10余种,而且还有专门研究《周易》的著作。例如,美国学者约翰.希里格斯在其与英国学者合著的《混沌七鉴———来自易学的永恒智慧》一书中说:《易经》对我们特别有启示。混沌的科学思想源于研究人员对气象学、电路、湍流等复杂物理系统的研究。很明显,《易经》的作者和注疏者曾长期深入思考过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秩序和无序间的关系,他们最终将这种关系称为“太极”。该书又说:欧洲、美国、中国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正如过去《易经》的作者和注疏者那样,此时此刻人们正试图洞察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寻求永恒变易中的稳定。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来自方方面面的思想和感知产生出巨大能量的时代。当代世界的社会状况类似于物理系统中的非平衡态。新的相对稳定和意外结构有时会突然产生。或许,当未来社会朝我们未曾指望的方向发展时,混沌科学会帮助我们理解所发生的一切。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已经为许多西方学者所重视,因此我们应更好地对自身文化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研究,而且应很好地了解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看法,包括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 上一篇文章: 必须重视执政成本

  • 下一篇文章: 以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成长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0]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51]

  • 冯友兰:对于人生问题的一…[80]

  • 冯友兰:人生术[55]

  • 冯友兰:哲学与人生之关系…[7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安德罗波夫仅执掌苏联15个…[2]

  • 张文木:历史的经验值得注…[2]

  • 《求是》集中刊发5篇文化遗…[5]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6]

  • 张文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6]

  •  
     相 关 文 章
  • 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现代文化…[8148]

  • 中国传统文化的二个难题与…[6132]

  • 民族幻觉与中国人的自画像…[6267]

  • 中国的未来形象:愤怒的民…[6082]

  • 挺起中国民族品牌的脊梁[401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