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强国之路 >> 经济建设 >> 正文  
  国企是干什么用的?         
国企是干什么用的?
[ 作者:李志宁    转贴自:世纪中国    点击数:3572    更新时间:2004-11-02    文章录入:水木

一阵“郎咸平旋风”刮过,像平静水面上一股气旋,学术界也骚动了一阵。自然,国内主流经济学家们反击了一气,虽有点手忙脚乱,还是从气势上、而不是从道理上大致捍卫住了“国企改革”的好名声。

  但奇怪,“国有资产流失”这么个改革以来的古老问题,怎么一下子变成新鲜事,似乎大家一时都忘记了过去。其实,就连我这样迟钝的人,多年来也曾多次写过文章书稿,希望人们能警惕“国企”在改革中非法转变为私产,就像清末盛宣怀那样、把国企通过“股份化”据为己有。只是人海茫茫中,我这种“不同声音”太小了,人微言轻么。

  郎咸平旋风后,我得以重新阅读经济学家们的国企改革论点,但“获益”却浅,主要是几个老疑惑仍未能“解惑”。如:

  (一)为什么说“国企产权”不明晰?国企的股东到底是谁?

  (二)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国企?

  (三)国企到底有什么用?

  这些疑问,人们从未能从众多自负的中国经济学家那里得到解答。

 

  **国企的“产权”不清楚吗?**

 

  著名经济学泰斗吴敬琏先生,当然是主张“政企分开”的,这是主流派。但他在论述中说过一句话,使我一直非常惶惑。不是对理论惶惑,而是对理论家惶惑。他说:国企,抽象地说是“归国务院所有”。我感到,正是这样一种说法,把国企变成了“产权不清”的东西。各位想想,国务院是一个机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其人员是经常“换届”的,如果国企的“所有者”是国务院,那当然是“产权不清”的!没错!

  所以结论是,应当改革!显然,只有把它们都通过“民营化”、“市场化”等一些动听的说词,弯弯曲曲地“改革”为私人的财产,产权才会“清晰”。据我了解,从过去的科学院领导张劲夫先生,到现在许多高层人物们,也都是把“产权改革”视作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的。而更为以前的什么“扩权”、“让利”之类的,那都是胡闹。

  在我看来,当然,泛泛地反对任何大小国企的“私有化”,也不足取。问题是,要防止国企在改革中,被少数“先富起来”的有权势、有关系、有路子的人们据为己有。因为国企财产“流失”,国企真正的“产权”就被侵犯了、被窃取了,而那些真正的“国企所有者”却是无可奈何。

  那么要问,谁是真正的国企“所有者”呢?

  我得说,不是国务院,不是高官显贵,不是国企老总,也不是各国企的职工,人们应当明了这一点!绝不要误以为“少数人”是国企的“所有者”!真正的国企所有者,是全国每一个人!从地铁里讨钱的,到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农夫,到国务院的总理,每个人都拥有相等的一份。所以,国企的产权,本是很清晰的,它比起很多私企的产权,要清楚得多。

  这样,问题就来了。学者们会说,讨饭的与国家领导人相比,穷人与富人相比,对社会的贡献(作用)是不一样的,他们怎么能具有同等的一份“产权”呢?对于这样的思考者,我想说,对不起,国企就有这样一种特性,在法理上,它属于全国人民。而国有财产,全国每个人的“股权”都是相等的,这只能麻烦他们用脑子好生想想了,没别的办法。

  而国家也好,机构也好,官员也好,本质上,也都是全国人民“雇佣”的。官员、老总和各国企职工的工资,就是人民“雇佣”他们的报酬,因此,他们这些人,从法理上是不能“在工资之外”再额外地占有人民对“国企”的股权。

  也因此,国家只能作为“全国公民”的雇佣者,来经营管理国有资产,而无权随意处理或随意变卖国有资产。

  至于说到国企改革,经济学家们热热闹闹地讨论如何“债转股”,如何变卖中小型国企,什么“职工股”、“国家股”,什么“老总”应持有多少股,职工应分多少股,则更是完全没有法理!谁有权私分全国人民的财产?谁有权随意占有全国人民的财产?照理说,只有人民的代议机构,集中全国民意,甚至全民公投,才有权做出处理。官员,根本无权将国企看成他们家的东西,不能想怎么处理、发它个“红头文件”就行了。在有的地方,大胆的地方官将国企全部卖光,居然还得了个雅号叫“陈卖光”,这事被上级和媒体视为了不起的“政绩”,大加赞赏。

  做这种政绩,真是太美了!太美了!又容易,又得到美名,官员们还可以弄到很多钱花,真是一石打过去,好几只鸟应声而落,而且直接落进了他们的大嘴里!但我看,面对着大量国有资产被“从人民口袋里掏走”这个天大的“无法理”现实,仅用一句轻巧的“国有资产流失”,将来也是难辞其咎的。问题的实质是:根本不能允许、更不要说“鼓励”一部分人在“经济改革”旗下抢夺“国有财产”、即“全国一人一份”的共有财产。现在,那些资深经济学家对于他们设计的“国企改革”,确实很得意,学者们常有一张巧嘴,大发巧言,他们可以把“非法占有”说成了“利益驱动”,把经济犯罪说成“地方保护主义”,轻轻巧巧,大事化了,来为“国家”和上级分忧,还常常能得到赏识。

  “国有”资产流失,受到“损失”的到底是谁呢?我看,并不是所谓“国家”,中国的老百姓已经说惯了“国家受到损失”这样一类现成的废话。但这是不合道理的。受“损失”不是“国家”,而是人民,是全国的每一分子!除了从“国资流失”中攫取到“好处”的那些贪官污吏和许多头戴“企业家”桂冠的腐败蠹虫。

  国企已经卖掉多少?没有公布,人民也不知道。也就是说,国企的“股东们”不知道。据公布的统计,2002年底中国国企数量还有17.4万个,国有资产总量达到11.83万亿元,其中所谓“经营性国资”为7.69万亿元。看来还会再卖一气。但不少新闻报道表明,常有价值数亿的国企可能只几百万元就“卖”掉了,以前有人将这堂而皇之地称为交“学费”,真是荒唐啊,谁向谁交学费,又要学些什么呢?

  所以我想,当代学者们的嘴巴再巧,他们的历史责任,将来是逃不掉的。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国企?**

 

  我想不通的是:如果国企产权不明晰,如果国企又没有什么用,它为什么会出现呢?凡是存在的东西,势必有它存在的理由。

  这才合乎逻辑。

  凡是出现过的东西,凡是长期顽强存在的东西,势必有它存在的必要,学者们应当探究。但是,真对任何事情都问一个“为什么”并不容易。举例说吧,我曾经问过同行:既然皇帝们绝大多数很坏,为什么中国两千年来一直存在有皇帝?为什么?如果我们探究下去,就会发现:皇帝有它的用处,有它存在的理由。在古代中国,只有皇帝才能有效的遏制贪官污吏。皇帝是“家天下”,他本人可能穷奢极欲,但在正常年景下,为了他的子孙能够继续当皇帝,皇帝主观上肯定不希望天下大乱,因此,他们肯定不希望“贪官污吏”横行,老百姓活不下去,以至官逼民反,他们家的皇位也就坐不稳了。所以,这就是皇帝对社会的“贡献”。谁会真正关心“天下社稷”?酋长不会,部落首领不会,黑帮老大不会,企业家不会,军阀也不会,即使他们说关心,也只是说说而已。只有皇帝,才会真正关心全天下的安宁。所以,“家天下”确有其历史功绩,如日本的幕府政治也是拥有最高权力的大将军把他的“宝座”传给儿子孙子,这样,古代史中才可能会有许多总体安定的岁月。

  所以“皇帝”这种东西,不仅是用来享受和消费大量社会财富的,还是制约贪官污吏、防止国家的纲纪崩坏、使人类社会出现不少稳定时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这也就是二千年来中国始终存在皇帝的原因。

  如果没有皇帝,只有宰相一班人马一届一届地换下去,行不行呢?依我看,在中国古代,是不行的。这样,就会没有人真正关心“千秋万代”的长治久安。大家都是临时观点,反正我的权力“过届作废”,不能合法地传给子孙,那么就会一届“执政者”捞足了算,或者只关心一届统治者的政绩,就会浮夸,就会不在乎污染和环境恶化。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设想:如果一届一届宰相们不能给自己的后代合法地留下权力,那他们能做的,就只有给后代留下捞到的金钱。在古代,中国官吏们大概很难向海外大量转移贪污的钱财,否则,我猜想也会出现大量“携款潜逃”和资金非法外流。失去制约的官吏们大面积地疯狂捞钱,对百姓社会是很可怕的。

  所谓国家,是这样一种构造,它来自社会、又高于社会、并管理着社会,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各种不同集团、层次和阶级的利益,使社会生活维持正常运转。所以才被叫做“公务”。如果没有国家,全社会便会永远处于没有规则的、无休止的各种争斗中,这不符合人类生存繁衍的总原则。所以,人们也就有了“承认国家权威”这样一种“共识”:争斗的双方,通常是不会听从对方的“理由”的,但只要官府里判下来,县太爷断了案,大家也就认了,混乱归于平息。这就是国家的作用。至于说,有人抢老百姓应得的利益,可能是皇帝一家子,可能是地主老财,也可能是强盗恶霸、小偷流氓和各种犯罪集团,但不能是“国家”。因为这不合于国家的本质。从道理上也不难理解,如果国家各种官吏们都像黑帮或地主一样,都一起上来抢老百姓,那国家背后是合法的武装力量,是军队和监狱,谁能弄得过它们呢?谁又能裁判它们呢?由于官吏手中握有权力,处在社会的“权威”位置,若是失去制约,就会很危险。在中国古代,只有皇帝,能够长期制约国家力量完成公务职能。在西方国家,庄园主贵族的情况与中国不大相同,但国王也是一种制约力。所以说,中国两千多年皇帝制度的存在,有它的道理。

  没有皇帝行不行呢?现代世界历史证明,没有皇权也是可以的,这就是民主,以及各种独立权力的相互制约,也可以使得国家完成公务职能。而且相比皇权,这是个更好的制度。怕就怕又没有皇帝,又没有民主,官吏们失去了制约,他们身据“国家”位置,有无上权威和多种权利,“多吃多占”当然容易,而更糟糕的是可能“利益集团”化、甚至“阶级”化,那么“国家”这个构造的正常功能就会被破坏。就是说,拥有军队、警察和各种技术装备的“国家”,本应是社会的裁判,如果官吏们变成了“利益一方”,也冲进社会参加“竞争”、抢夺利益了,那就有可能与人民处于对立中,使整个社会不得安宁。

  中国的近代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清皇朝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后,皇权结束了,老袁的经历证明,中国再回到皇权时代已无可能。孙中山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确合于时代潮流,但后来蒋介石的“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却把中国拉到了一个既没有合法皇帝、又没有合法民主的历史阶段。这一下子,国家本身和人民进入了对立,国家的正常公务职能也就不行了。老蒋本人是想建立一个高度专制的政治,但他在大陆时,不可能将“第一把交椅”传给他的儿子,就李宗仁诸位也不会认同。即使在台湾,蒋的总统宝座也不可能传到孙子。因此,合法的皇权已经一去不返了。这样,在蒋治下,中国就既没有皇权制约,又没有民主制约,官吏队伍异常腐败,对于社会来说只能有最不安定的时期。如果按当代经济学家观点,也可能会说,那时对贪官污吏的制约,是失去了“利益驱动”的机制吧?没准。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国企。它的出现和存在,是否合乎逻辑?

  中国的“国企”、即“官办手工业”,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但一直到民国之前的两三千年里,中国国企在法理上,并不是属于全国人民。为什么会出现国企呢?早年,可能是为满足春秋战国各君主的物质需要。秦以后,官办手工业进一步加强,两汉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设了各种“国企”官员,中央直接控制一批作坊,地方也设工官、盐官、铁官、服官等。显然,“国企”的发展越来越为适应某种“社会需要”。不难理解,国家起码要办铸币厂、盔甲厂、冶炼厂、造船厂等,还要有为宫廷奢侈生活服务的各种用品的生产。汉时“国企”工人大量的是犯人、没官奴婢、服卒役的,这使工场好像“劳改工厂”;晋朝时工匠被称作“百工”,自由度大了些,但仍不是自由雇工,他们世世代代子承父业,为官办手工业工匠,大概还穿固定的“制服”。另外,国家肯定还要修水利、修路桥,举办一些为公共事务服务的生产建设。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因此国家还须设立“常平仓”,防止丰年“谷贱伤农”、而歉年饥民造反。这些经济政治需要,是当时“民营企业”所无法完成的。而在中国工业化之前的二千年里,总的来说,私营手工业的特点是:种类多、规模小、技术差、进步也很慢,但商品率较高。不过,公正地说,古代的“私企”几乎从没有坏到一味疯狂生产假冒伪劣、不管他人死活的程度。当代中国的假冒伪劣“特色”已是世界之最,但不知是从哪里来的,似乎是经济改革后出现的“新事物”。

  因此,中国出现皇家所拥有的“国企”,有历史的必然,是合乎逻辑的。皇帝们既然是国企所有者,皇权对于国企也有了责任和义务。

  “机器的轰鸣”在中国出现以后,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开始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以军火工业为主拉开血腥的序幕。这种情形,与西方国家由私人资本家推动、以纺织工业开盘大大不同,与俄国彼得大帝推动工业化相似,但俄国最早发展的却是纺织工业。所以,中国最早的机器工业也是“国企”。

  问题是:中国工业化为什么是由“国企”开始的?

  难解的正是“为什么”?批评清朝的国企不难,惋惜当时的“私企”不争气也不难,但要回答“为什么”是由国企、而不是私企来开始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却是有一定难度。
  在很多经济学家心目中,只要中国成为私企的天下,中国也就得救了,就会充满“政绩”,甚至也充满阳光。但在我看来,由于中国目前的特殊历史条件,就是许多国企的经营也已经充满了“私企风格”。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看看:

 

  **国企到底有什么用?**

 

  对于一个社会,特别是皇权垮台后的社会,国企到底是干什么的?它应该干什么?当代中国大群经济学家似乎从没考虑过这个事情。他们只是一味地指责国企缺乏竞争、缺乏效率、产权不清、职工积极性不高等等,在一些皮毛问题上大做文章。他们大声吆喝“民进国退”,目的也很清楚,就是将国企尽快全盘“私有化”。

  不揣冒昧,我2003年8月就写过一篇长文章,想说明“国企参与竞争、逐利”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但是,它怎么也发表不出来。

  国企要竞争!现在的中国人,闭起眼睛也会讲这话。电视中也总是讲这种故事:某国企多么困难,或某国企开始资本很少,但在一位“优秀企业家”摆弄下,通过竞争,几年里就从几百万搞到几亿元资产了。多么巨大的成就啊!其实,这不过是糊弄老百姓的。只要稍微想想,就不难明白:市场需求总共那么大,每年增长百分之几就不错了,一个国企搞“好”了,宏观经济上不一定就也好,国家也未必因此能得到更多收入,“一将功成万骨枯”,其他同行国企只会因此更困难。

  经济学家会说,困难好啊!让它们破产!谁让他们落后的,落后就要被淘汰!经济学家们不想想,这些国企是全民的财产,破产是全民的损失,是资源的空耗,又有什么可高兴的?

  目前,中国的国企的确很奇特,国企被便宜卖给私人,被叫做“流失”,当然是有道理。但是,那些没有卖给私人、也没有被老总们股份化的国企,就肯定没有“流失”了吗?就在人民手中了吗?并不能作简单判断。因为即使还披着“国企外衣”的那些国企,在中国目前的经济运行中,也并不是为全民利益服务的,而基本上是为“少数人”利益服务的。例如,不同行业的国企,目前赢利情况是大不一样的。如电讯行业、铁路行业,全由国家垄断,但是他们赚到的钱,却可以大模大样地在其行业内分配。人们经常听说:在电信部门工作好啊,它们行业盈利多、福利好……。但真正的国企,其盈利是决不能在其内部分配的。因为那是全体人民的资财或设备,不是少数官员、老总、行业的职工用自己私人的设备或设施赚来的,他们没有权利用全体人民的资产、为自己谋更多的幸福。这道理不是很浅显吗?如果经济学家们认为这不对,应当从逻辑上予以论证,但他们却从来不说这些。

  现在中国的大量国企本身,就在向人民争利。因此,中国国企就有了私企的经营风格,例如铁路到春运期间,因服务条件差了本应减价,以资助回家的民工,但票价不降反升,就表现出了私营风格。国家有税收,还要国企来捞钱干什么!就因为国企营利可以使“少数人”更快地“先富起来”吗?事情的本质,是官员和企业家们拿了国企当作自己任意支配的私产,用来为自己、而不是全国人民谋利。在这个意义上,国企已经私有化了,但是它比起私企,却更能利用“国家”的财力和其他条件,对人民利益伤害更甚,因此也就更加没有道理。

  不过在老总们看来,还是把国企卖掉、或股份化而且自己占有大股,更加来劲。“产权”也更“清晰”呀。于是,“盛宣怀现象”就相当普遍了。

  那么,真正的国企应当具有什么功能呢?

  我想,应当有四个基本功能:(一)平抑物价;(二)调节有无;(三)发展能源交通,确保经济命脉;(四)在对外国经济交往中,保护本国人民的利益。但令人头痛的是,人们不难发现:目前中国国企已经将这些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1949-1950年间,曾经发生过数次物价风潮,对当年共产党掌控经济的能力,是个严峻的考验。由于物价风潮大都从粮食和纱、布开始,为了调运物资,当时的国营贸易公司迅速成立了粮食公司、花纱布公司、百货公司、土产公司等,经过一系列动作,使私商操控物价高涨以失败告终。平抑物价,使人民得利,这正是“国企”的职责。如果私商低价竞销,也对人民有利,国营公司不应参与竞争;若私商企图使物价高扬,赖有不图赢利的、因而物价稳定的国企商品在,私商的物价就涨不上去了,还是对人民有利的。

  但到了90年代后的今天,国内经济情况已经大变。国企在经济学家的鼓吹下参与竞争,争当市场大佬,以为少数人牟利。因此,涨价的往往是国企自己,特别是垄断性质的行业,如水、电、煤气、公共交通、热力供应等,人民对它们无奈,“市场”也对它们无奈。不惟如此,学者们还鼓吹日常用品也应涨价,还常常没来由地批评厂商“恶性降价”,几乎永远站在人民对面,令人迷惑不解。

  关于“调节有无”,也应是国企的本分。理论上,如果私商因利薄而不肯生产某种商品时,国企应有责任不顾利润而生产,解决人民生活问题。此外,关于发展能源交通问题,都不难理解。在不少西方国家,能源交通也是国家来办的。例如法国,在80年代国内输变电业务100%都是由国家来办。所以,确保经济命脉,这是国家的本分,也是国企的本分。

  至于国企应当在“对外贸易”中发挥作用、以保护本国利益,在目前的南北关系中,已是个日益重要的问题。我曾经亲耳听到一些中部非洲国家的学者说,他们对国家的“民主化”是很满意的,但是对他们的国企不能强大到足以保护本国经济利益,总是觉得不对劲。他们希望,民主化后的国家能够在与西方的经济交往中,更好地保护本国人民的利益。

  • 上一篇文章: 经济学家一言激起千层浪

  • 下一篇文章: 轻微通货膨胀并非坏事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52]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71]

  • 侯外庐西大治校[58]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9]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6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媒体盘点习近平引用过的邓…[9]

  •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7]

  • 血浓于水一家亲——中国是…[9]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21]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4]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