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  
  与时俱进天地宽 志存高远民族兴——写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启动5周年         
与时俱进天地宽 志存高远民族兴——写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启动5周年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科学新闻》    点击数:2551    更新时间:2004-10-05    文章录入:水木

6月9日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启动5周年。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中科院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力拼搏、勇于创新,从体制、学科布局、人才战略、创新成果等诸多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辟“知识创新5周年成就展”专栏,陆续刊发各单位知识创新工程成就方面的文章。

  ——编者

  20世纪的世界和中国,其变化是翻天覆地、历史性的。当人类社会驾驶着科技快车进至20世纪末,国际科技浪潮可谓风雨欲来风满楼;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预示着21世纪新千年国际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再次重组;中华民族在复兴的道路上挑战和机遇同在。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的重要方面军,不辱使命,与时俱进,立足时代和世界的潮头,洞察国际风云——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科学和敏锐的目光将中国科学院在未来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聚焦定格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排头兵。

  民族复兴的机遇与挑战

  21世纪,大至宇宙小到基本粒子的自然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类自身的了解,仍有诸多未知和必然王国需要科技人员的不懈探索和实践,逐步深入自由王国。现代科术革命成果的90%是源于基础研究的创新。基础研究的新思想和发明创造不仅能带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文明,而且还会变革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我的认识,催生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进步。

  知识的含义,从广义上讲是通过实践、研究、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状态和规律的认识,是对科技、艺术与哲学的理解和实践,是人类把握时空观和追求真理的总和。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后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历史的告诉我们:在人类的文明平台上先后登场的经济形态,是从自然经济向技术聚集的工业经济以及向高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转变;从依附式的政治文化向参与式的政治文化转变;从封闭的用人体制向开放的选贤体制转变。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并具有四大特征: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石;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主导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明星角色;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知识经济最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才,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

  知识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又是全新的世界时代。知识经济形态的出现和发展,将变革整个经济暨整个社会,使其具有新的特征、新的历史。说知识经济是一个新时代,是全球范围而言的。知识经济是对工业经济的一种否定,更是一种升华。知识经济否定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和时代特征,却凝炼了工业经济的内在素质和水平,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将依靠知识经济为自身的继续腾飞增添科技翅膀。

  20世纪末欧美发达国家的知识经济已经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经济学家估计:到2010年,信息科学技术中的软件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产业、新材料科学技术产业、空间科学技术产业、海洋科学技术产业、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管理软科学科学技术。以八大高科技为资源依托的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将全面超过工业经济时代的产业。改变世界面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将是重大的科技产业。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也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欲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科学技术是唯一的桥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必须把发展座标定格和聚焦在世界水平——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对于中国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要与时俱进,才有可能与世界同步。我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其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建设获得了全面的进步;经济增长方式由扩大外延正逐步推进到内涵的轨道;科学技术规模和质量日益壮大、提高,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开发具有了自主创新的基础和实力。新的世纪、新的千年是决定命运的时刻,如果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21世纪末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中华民族方可以说初步实现了民族的伟业复兴,那时的中华民族才能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诞生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实质,集中表现为综合国力的较量,核心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20世纪末,世界大国都在分析、研究和制定本国在21世纪的发展战略,力争在知识经济时代使本国在全球处于有利的经济形势和政治地缘地位。立志于民族复兴的中国,同样在研究和制定自身实现现代化的蓝图。中国科学院作为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作为一个自然科学的思想库,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高度,关注、研究和创新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和实践途径。

  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形成了一支多学科与高技术研究队伍,在众多重要领域代表着中国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这支队伍在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学技术问题中形成和壮大。她在解决关键技术、啃“硬骨头”方面具有综和优势和公关能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1956年至2001年,中国科学院单独或与其它部门联合完成的基础研究科研成果中,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完成人类基因组百分之一的测序研究工作。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证实了存在反粒子的理论。在数学领域创立的多复变函数的调和分析,有限元方法和辛几何算法,示性类及示嵌类的研究和数学机械化与证明理论,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突破。首次公布的钇钡铜氧高温超导材料的组成,标志着我国超导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有290项,占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总数项41.5%。其中获一等奖的成果有16项,占一等奖总数27项59.3%。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如2000年和2001年中国科学院的吴文俊院士和黄昆院士先后荣获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上述科技成就,既充分体现出中国科学院历史上对世界科学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体现了中国科学院在国家基础研究和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战略方面军地位。面队知识经济的国际浪潮,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一支重要的科技方面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承担着重要责任,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

  春节——这个已经陪伴了中华民族3000多个春秋的传统节日,是民众一年中最投入、最放松和最欢快的节日。当国人们仍沉浸在98春节祥和、欢快的气氛之际,中国科学院便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呈报中共中央和江泽民总书记。

  1998年2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东南亚的金融风波使传统产业的发展有所减慢,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提供了机遇,科学院提了一些设想,又有一支队伍,我认为可以支持他们搞些试点,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

  在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下,中国科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和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很快又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实施知识创新汇报提纲》,向国家提出建议,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在国家宏观层面,为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完整的总体战略布局打下基础。1998年6月9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关于“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汇报提纲》。8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要求中国科学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本任务是:形成和保持强大的国家知识创新能力;加速最新科技知识的传播;全面推进知识和技术转移;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技咨询;建设和保持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队伍;不断加强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党中央目光远大、高瞻远瞩,作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英明决策。此举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应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时代挑战、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决策,使中国科学院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本着“明确方向,深化改革,建设基地,选就人才,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中国科学院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过程中,确立了新时期的发展战略目标:到2010年建成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科技前沿的,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和具有强大、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的知识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成为国际公认的中国国家科技知识库、科学思想库和科技人才库。努力为国家民族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

  与时俱进 创新发展

  中科院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在学科布局、资源整和、课题凝炼、队伍集合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创新,使中国科学院如火中凤凰在创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事业中成为展翅高飞的领头雁。

  (一)、学科调整,战略布局

  在战略方向上瞄准确定国际科技前沿保证必要的基础科学布局和创新探索自由的同时,重点加强与我国中长期发展目标紧密相关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某些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科学研究,某些高技术和共用技术研究,如国家安全、现代农业、公共卫生、资源环境、灾害、能源、空间等研究。

  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资源整和大体上分为:1998-2000年启动、2000-2005年全面推进、2005-2010年优化完善三个阶段。

  1998年,世人瞩目的中国国家知识创新体系试点工程由中国科学院率先实施。启动阶段的工作凝炼为:组建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天文观测中心;启动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联想集团与计算所的整体改革和调整;强化上海高技术研究发展基地与上海市在科学研究和产业化方面的紧密合作;建设东北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基地、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研究中心、西北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决定大连化物所、北京理论物理所、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为个体试点单位。

  积极选择和开展自然科学和高技术前沿探索和大科学的创新研究。在生命起源与进化、认知与神经生物学、遗传与发育的分子机理、物质基本结构、人体演化规律、复杂性和非线性问题、数学与理论物理、古气候与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001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开始步入全面推进阶段。成立了国家天文台、光电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合肥科学岛研究基地。先后又有30个研究机构进入试点序列。部分技术开发型研究所整体转制和院属企业改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01年底,首批整体转制为企业的13个科研事业单位已完成工商注册登记。院属企业改制工作全面展开。原联想集团控股公司、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公司已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联想集团在完成改制的同时,实现了公司的产权激励制度改革方案。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2002年底,中国科学院原有的123个研究机构已基本调整、重组和新建完毕,其中80多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研究单位,重组后进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系列。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17个创新基地:北京数学科学研究基地、北京物质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天文科学研究基地、北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光电科技研究发展基地、北京地球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农业高技术与生态环境研究基地、上海生命科学研究基地、上海高技术研究发展基地、东北高性能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发展基地、东北生态系统管理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基地、能源科学技术研究基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基地、合肥科学岛研究基地、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及西北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

  在凝炼科技目标,学科战略调整中,中国科学院不断加大资源整和力度,科研经费逐年递增。5年来,全院财政收入结构并没有因国家财政直接拨款大幅增加而发生重大变化,国家财政直接拨款与争取院外资源的比例仍保持在11左右。1998年中国科学院全年经费不足50亿,1999年科学事业单位总经费收5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2001年中国科学院全年经费为80。43亿。特别是进入创新基地的研究单位,科研经费的增长速度更快,如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在实施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前的1999年,科研经费为6861万元,而2002年的经费已达17937万元,是1999年的2.61倍,年递增率37.75%。

  (二)、解放思想,体制创新

  “天下之事,因循则一事无成,奋然为之,亦未必难。”客观上,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正在引导和推动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观念创新,树立国家目标与学术追求相统一的价值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是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本质特征之一。在新的战略框架设计中,探索性基础研究重点应该选择有重大科学意义且一旦突破可能带来重要应用价值的方向,强调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原始性创新;而高技术创新与集成和定向性基础研究,要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解决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为导向。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总结道: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前,计算所的科研工作往往是自己会什么就接着做什么,很少顾及国家经济和市场需求,结果有些项目既达不到国际水平又难以产业化。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科技工作面向国家需求,一批具有国际高技术水平又有市场价值的创新项目,如“龙芯”高性能通用CPU芯片、机器人作业技术和工程应用、载人飞船材料和器件研制、纳米材料等。这些高技术创新项目在信息、材料、能源等领域占国际一席之地,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工作从重“量”走向重“质”,激励科技人员敢为天下先,从习惯于跟踪与模仿转向立足于自主创新,敢于开展高风险的原始性、突破性创新研究,敢于开拓新的领域和方向。中科院系统与数学研究院一位年轻的数学家讲过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杨乐院长很好,几年来没要求我写过任何论文,这倒使我要尽快出成果,报答杨院士豁达宽容。于是我一口气发表了3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得到了同行的好评。令人费解的是,杨乐院士却对我一个劲地摇头:‘哎呀,急什么?如果再踏踏实实做几年,你的论文更具世界水准!’”

  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各个发展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发现、轻发明,重成果、轻转化,重研究、轻管理的思想积弊,使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大打折扣。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工作中,中国科学院在思想观念和制度建设层面上转变过去那种发表论文、成果获奖、晋升职称的价值导向,引导大家树立国家目标与学术追求相统一的价值观。

  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工作中,在建立现代院所制度方面与国际接轨。为充分发挥试点经费对科技布局与结构调整的经济杠杆作用,中国科学院在制度建设方面,实行“促进发展,促进创新,整体规划,保证重点,择优支持,鼓励竞争,优化配置,动态调整”的资源配置原则。

  中国科学院在人事聘用、工资分配、资源配置、评价体系和干部任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制度创新,科研管理与国际接轨。人事制度改革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工作中的重点之一。全面推进阶段。全院开始实施全员岗位聘任制,改革传统的技术职称评审制度,形成了由岗位聘任、项目聘用和流动人员构成,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用人制度。用人制度改革方面,试点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取消传统的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全面推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动态管理”的用人制度。在建立创新岗位聘任人员的竞争、激励和更新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项目聘用与支撑岗位的设置、聘用、考核和更新等制度的大胆探索。试点单位在分配制度方面实行体现绩效优先原则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三元结构分配制度;有条件的试点单位开展“协议工资”和“年功工资”的改革试点,部分单位还实现了“协议工资”、“年功工资”和“法人年薪制”的改革试点。评价制度建设方面,试点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与科研人员的聘任和奖惩挂钩。院评估研究中心设计了新的评价体系,对试点单位进行全面考核,考评结果已成为院经费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队伍建设,人才培养

  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全面启动阶段,中国科学院将人才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将帅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启动了“海外知名学者”计划,鼓励和支持在国外已获得副教授以上固定职位、在所从事的学科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的国家亟需人才为国服务。仅2001年,全院通过“百人计划”共引进133人。到目前为止,“百人计划”入选者总数已近千人,他们已成为我院各学科领域的带头人。

  同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2001年5月研究生院正式成立,形成了以研究生院北京总部为主体,以各地区研究生教育基地为培养基地,以各研究所为培养实体的新型的、网络式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体系;落实了“统一授予,两级管理”的学位工作指导方针;全面实行了“研究助理”(RA)及“管理助理”(MA)、“教学助理”(TA)制度;全面推进了合肥科教基地的建设并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积极开展留学与继续教育工作。设立“中国科学院学术研讨会”项目,全年共举办学术研讨会19期,受资助海外人员102人。积极做好“海外杰出学者基金”的管理工作,共受理29位海外杰出学者的申请。做好“留学经费择优支持基金”的评审及管理工作,已评审资助29位学者回国或短期回国工作。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加强对现有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施办法》。2001年共资助32位科技人员执行“国内访问学者进修”项目,院机关及各分院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57期,举办创新战略论坛7期,参加人数近千人:资助百余位管理骨干在职进修研究生管理课程,举办多期管理人员境外培训。

  5年来,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育杰出人才”和“流动、开放、竞争、择优”的原则,遴选科技创新人才,组织科技创新队伍。截止2002年6月,全院设立创新岗位17516个,经过严格遴选,公开招聘,实际进人创新的岗位聘任人员11048人。其中,45岁以下的占74.6%;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7.5%;具有硕士学位的占21%。

  扩大以研究生和博士后为主、包括各类访问学者在内的流动研究队伍,如今,中国科学院在创新基地的流动人员数量已远远超过固定人员。经过整合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到2001年底,全院在学研究生规模已达到1.7万人,在站博士后1000多人,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进一步调整留学选派工作。公费留学计划的选派工作重点支持优先发展学科领域、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大科学工程亟需的群体队伍的培养,突出科技将帅人才的衔接培养。

  (四)、园区建设,设备更新

  为进一步规范基本建设管理。保证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及园区改造建设顺利实施,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确定中国科学院“十五”科研装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与“十五”科研装备计划,实现科技装备建设管理模式由“以院为主”向“研究所为主体”的转变。按照“整体规划、择优支持”的原则,院对研究所大型科研装备建设予以导向性的匹配支持;对共建共用和创新研制改造的大型科研装备予以重点支持。科研装备,研究手段实现了更新换代。如2001年全院科研机构的仪器设备投资比前一年度增加了50%。“十五”期间,全院科研装备建设的总投入约70亿元人民币。

  大科学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项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大型超导拖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HT-7U)等项目建设相继启动。现代古生物和地层学、电分析化学、植物化学和西部植物资源院开放实验室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立项与论证工作顺利告捷;固体润滑、非线性力学、金属有机化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通过国家验收。

  知识创新工程的硕果

  中国科学院率先进行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战略性科技创新,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出发,以科技创新成果的战略意义为主要价值取向,不单纯以问题的复杂性、创新难度和学术、技术水平为评价标准,中国科学院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5年来,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完成了中国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工作,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战略安全有重要的意义;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大鼠附睾中一种抗菌肽基因,并研究和发现了其重要的生物功能作用,这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开展了青藏高原水资源、江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新疆干旱区生物多样性、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等调查,对我国农作物优质高产技术取得突破和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完成了关于肿瘤抑制蛋白P53识别的两个序列(Waf1和A-tract序列)DNA微环弹性性质的国际合作研究以及关于单链DNA分子统计弹性力学的研究;成功克隆了遗传性乳光牙本质I型基因;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一种插入变种LenRs-A能够识别亮氨酸tRNA的两种等受体;在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研究方面,提出了溶剂促簇能力等若干重要创新概念;探索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古生物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高能超热电子的定向发射;首次合成超重区新核素259Db;成功制备出超长、定向生长的碳纳米管阵列,合成出世界上最细的碳纳米管,发现了碳纳米管在室温下具有优异的储氢性能,在世界上率先制备出高纯、高密度、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能的纳米铜;在国际上首次从生产源头上解决了铬盐行业重金属污染的难题等。上述研究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创新性贡献。

  同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还取得了一批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应用创新成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的高优“503”小麦,累计推广3000万亩;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往年已审定的12个农作物品种年推广面积650万亩以上;武汉病毒研究所承担的“863”项目重组棉铃虫病毒杀虫剂中试研究,在重组病毒的中试化生产及其安全性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Godson(龙芯)CPU设计与验证系统是国内首次自主研制的通用CPU,在通用CPU体系结构设计技术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开发的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工业试验装置的运行,煤间接液化合成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先进煤气化技术产业化实现了突破,为我国中小化肥行业技术改造寻找出了新的途径;高性能机器人研制与工程应用中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的解决;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承担和完成四次“神舟”载人飞船应用系统工作等。

  在这些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中,水稻基因组“精细图”的绘制完成,标志着我国在基因组领域的领先地位,是我国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中进行原始性创新和高新技术集成的综合体现。水稻基因组“精细图”的绘制完成和构成它的DNA序列均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基因组精细图标准。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基于“全基因组鸟枪法”构建的大型植物基因组高精度基因图。水稻基因组“精细图”的巨大科学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将在未来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显现出来。同样,2002年3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这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除航天员没有上之外,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它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科技基础。

  今年春节前后,SARS在我国突发,在广州、香港、北京和台湾等地肆虐,一场人类抗击SARS的战斗打响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中国科学院立即投入到防治“非典”的科技公关战斗中,率先研制出SARS快速诊断试剂,并最早开展分子水平的研究工作。其实,中国科学院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为开展生命科学和人类健康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组建了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人类基因组中心、北京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基地等研究机构。

  这些代表国家水平的科研机构,开展了“重要疾病创新药物先导结构发现与优化”、“高等植物生死发育分子机理的研究”、“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1%基因组测序等方面的重大科研项目。同时,他们还在细胞信号转导研究中,发现和克隆了只有5个跨膜片断的G蛋白偶联的趋化因子受体变异体,并证明它具有与7个跨膜片段的G蛋白质偶联受体相同的功能。在tRNA结构与功能研究中,首次发现它的一种插入变LeuRS-A能够识别亮氨酸的两种受体。这对说明第一类氨基酰-tRNA合成酶与其tRNA等受体间的专一的相互作用起关键作用的元件的鉴定有重大意义。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饶毅等人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发现“指导神经细胞运动方向的导向分子”。这一发现是神经生物学领域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其中,人基因组基因芯片的研制,建立了一套含8000个独立人类基因片段的cDNA阵列并在与国内外多个实验室合作使用。在疾病相关基因克隆方面,已将家族性恒齿缺失基因、新小鼠被毛突变综合症相关基因、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基因、牙龈纤维瘤基因位点定位在较小的遗传距离范围。

  在应用开发研究领域,基因工程药物方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外用药”已获得新药证书。“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眼用药”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天然药物方面,昆明动物所的天然止痛药物“复方克痛宁”已获卫生部新药生产批文,由丽珠集团生产上市。抗爱滋病中药复方“SH胶囊”已进入临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创新药物抗肿瘤药“CJ04”、抗早老痴呆药“ZT-1”、促智药“KMBZ009”已进入临床阶段。

  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事业中,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将知识创新工程的科技目标聚焦在:世界上海拔最高和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的建设上。中国科学院主动部署研究重点,设立了《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环境效益》等一系列研究项目。经过大量的考察、研究、论证,摆脱了过去传统消极的保护冻土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冻土地带、地基融沉的新思路,为修建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提供了技术支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这条铁路的兴建对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中国科学院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新疆油气资源勘探和西气东输、青藏高原油气开发和其他寒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西部水资源利用和旱地农业生产等进行科技攻关,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事业保驾护航。

  知识传播与创新文化

  中国科学院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然科学思想库的作用,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放在突出的位子,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针对性强、影响广泛的科普活动和知识传播工作相继走向社会、走进千家万户。

  5年来,中国科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富有科研院所特色的创新文化建设,组织50多个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和研究所参加了全国首届科技活动周;配合西部大开发开展了一系列面向西部的科普话动;与中组部、科技部联合组织了“科技下乡西部行”;组织了“科普报告西北行”活动;清除法轮功等反科学、伪科学在社会上的不良影响,组织了专题科普活动;组织了“科学与公众”论坛;开展了“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破除迷信”为主题的大型科普活动;举办了“科学之路”科普夏令营。

  结合中国科学院的工作实际和社会需求,中国科学院编撰和拍摄了30集电视片《共和国科学档案》脚本,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受到好评;出版了《中国科学院辉煌五十年》画册、《中国科学院编年史》、《中国科学院早期领导人物传》、《我与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案例》和《两院院士书画集》等院在书刊的审阅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组织编写了《邓小平与中国科学院》一书,举办了由有关宣传、科技部门领导参加的座谈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风雨50年。中国科学院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服从、服务于国家目标的献身精神;勇于创新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三老四严”(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严肃、严密、严格、严谨)的科学态度;高瞻远瞩、探索前沿的超前意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民主学术氛围。但是,随着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出现的新趋势,中国科学院需要进一步探索、加强和完善。与知识创新工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及其行为规范模式的总和,对科技工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文化为魂。在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同时,中国科学院党组把创新文化建设确定为知识创新工程的“五大目标”之一,党政领导齐抓共管,各级党组织努力推进,精心设计,周密部署,狠抓落实,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2000年3月中国科学院下发了《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全面推进创新文化的若干意见》。其创新文化建设的目标:构建起指导思想明确、内容完备、制度健全、科技人员认同并自觉实践的创新文化体系,为推动我院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我院出成果、出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学术环境、管理环境、园区环境;确立符合时代特点的科技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创新,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性潜能;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创新行为,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保证创新活动健康发展,“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贡献。”

  创新文化——人们在创新活动中形成的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和信条,其实质是激励创新的价值体系。创新文化包括:形象标识体现文化精神内涵的物质载体,制度规范约束团体成员行为的共同价值观,道德观为主要内容的精神理念三个层面。其中,“精神理念”居创新文化的主导地位。

  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阶段创新文化建设的任务:一是园区建设。制定院所园区总体建设规划,并以此为指导,初步形成信息通畅、环境优美、运转高效、服务便捷、形象鲜明的创新环境。二是制度建设。基本完成院所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实现创新体制、运作机制和评价体系的革新与完善。三是队伍建设。初步凝聚一支创新思维活跃,富有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精神,有较高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的科研、管理和高科技开发经营人才队伍。四是思想氛围。以“唯实、求真、协力、创新”院风和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精神为基础,确立群众认同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科研道德。五是价值导向。依据我院战略定位,根据不同类型的研究所,明确创新目标及相应的科技价值观,有效实现国家需求与献身科学相结合,激发创新潜力与团队协同相结合。六是领导垂范。建立起相应的机关现代科学管理文化,为全院提供良好的宏观调控和服务。

  中国科学院在倡导和实施形象标识体现文化精神内涵的物质载体、制度规范约束团体成员行为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主要内容的精神理念三个层面的创新文化建设中,着力于三个方面:

  ——强化视觉文化,加强形象设计。各单位通过“标识”的设计和使用,体现形象鲜明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元素各异的文化,促进不同学科特色的科研共同体统一价值观的提升。搞好各科学园区和科研院所布局的规划和建设,解决科研基地布局凌乱、园区残破,机构分割,后勤重复、效率低下等问题。

  ——强化行为习惯,加强制度建设。作为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科研结构正常工作的保障。中国科学院与所属单位,在两个层面协调建立规章制度和各类人员行为准则,以及根据各类科研活动的特点,分类制定不同类型科研组织创新文化建设的考评体系,把创新文化建设的评估、考核纳入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的总体评价工作之中,逐步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为此,中国科学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试行稿)》、《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法定代表人年薪制实行办法》、《中国科学院关于知识创新工程的价值导向和评估原则(试行稿)》、《中国科学院院士科研道德自律准则》、《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者科学行为规范》和《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全面推进创新文化的若干意见》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创新文化建设的深入进行和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顺利发展。为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在总结创新文化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从2000年起中国科学院将创新文化建设纳入研究所试点工作的考核指标。由于创新文化建设纳入研究所试点工作的考核体系,许多研究所对以往的制度规范进行了修订完善,把创新文化理念有机地融入科技创新、制度建设与园区改造之中,扩大了中国科学院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几年来,创新文化建设不仅解放和更新了职工的思想观念,而且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为国家发展做大贡献、做原始创新贡献,已成为科研人员的自觉行动。

  ——强化精神理念,加强“精神家园”。随着创新文化建设的推进,中国科学院把创新文化建设引向核心层面即精神理念的培植上。如,由院领导牵头组织编写《科技创新案例》一书,运用科研人员身边、大家熟悉的创新案例对职工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增强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探索、实践和掌握科技创新方法。在职工中广泛开展学习中国科学院优秀科学家蒋筑英、彭加木、蒋新松、李植生、胡可心的先进事迹的活动。在2003年3月28日闭幕的中国科学院工作会议上,表彰了20个单位获首届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荣誉称号:数学与系统研究院系统控制重点实验室、化学研究所分子间相互作用化学热力学研究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植物研究所内蒙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计算技术研究所“龙芯”CPU研制组、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进化生态研究组、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项目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四川中科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办公自动化事业部。

  知识创新工程的历史地位

  在2003年度中国科学院工作会议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将中国科学院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经验概括为:第一,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分析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不断深化对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并以之指导实践。第二,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不断优化科技布局,不断凝练和提升科技目标,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抓创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贡献。第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试点引导,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自觉进行结构调整。第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快,先支持,发展好,多支持,鼓励一部分单位先发展,从而带动整体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和矛盾;第五,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队伍建设为核心,注重领导班子建设,尊重人的创造、尊严和价值,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第六,坚持扩大开放。在国内广泛开展与大学、企业、地方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联合,吸纳和整合社会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有重点地与国际高水平研究机构和优秀科学家建立科技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中国科学院提出知识创新的概念,是理论上的突破;知识创新试点的实施和全面推进,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体现。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实践和硕果,推动和改变了全社会对知识创新概念的认识,是中国科学院对全国现代化建设所作的重要贡献。看待和总结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探索与实践,目光不要仅仅局限在科学院身上。只有将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认识提升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高度,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创新工程的意义和作用;只有将创新工程放到全球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才能根据个自特点定位和设计自身未来创新发展的目标和策略。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子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是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是国立科研机构的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创新队伍、园区建设等,政府行为起主导作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是中国在世纪之交的重大举措,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过去五年里,作为重要的战略方面军,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持续的提升,在建立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是驱动时代列车前进的两个车轮,中国科学院作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战略方面军,既要注意原始科学创新,在把握世界科学发展整体态势的前提下,选择一些一旦突破就有可能带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科学方向,精心布局,持续攻关,以求在世界舞台上“有所为”,又要看清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潮流,正视我国加入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依托原始科学创新的成就,或开展关键技术的创新,或开展集技术之大成的创新,积极寻求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努力实观高新技术产业化,使之成为现实的“第一生产力”,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做出直接贡献。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突显各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创新体系是层次结构合理,体制、机制更新,适应时代发展规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全新系统。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既是国家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中国历史和中国科技史也有重大影响。以往,在新中国成立的50年中,也多次组织科技攻关工程,如“两弹一星”工程在中国科技发展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只是某些科技行业的局部攻关工作,而知识创新过程则是全方位的创新,旨在搞出我们中国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坚实的科研基础,其历史意义更宏伟。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几个春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先后多次到中国科学院检查工作,对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犹如温暖的春风,焕发出科学家创造的激情。植物所匡廷云院士说:“创新工程为中国科学带来了生机。过去没有搞创新工程时,我们搞的课题太理论,我们苦恼的是没有新的思路。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院我所的灵魂。在创新工程经费的支持和新的办院方针指导下,我们有了新的思路,认识到一定要跳出自己的学科,于是我们与物理所、化学所、北大等18个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经过3年的努力,我们做的光合作用项目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争得了在国际前沿领域里的发言权,并且在农业领域显示出其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朱敏所长,是一位充满朝气的青年科学家。在知识创新工程中他成长为国际鱼类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每当谈自己的工作成绩,他总是归结知识创新工程的天时地利。创新经费的支持力度的持续增强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科学院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创新文化建设。他强调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关键是有开展事业的机会和条件,尤其是在起步阶段。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为古脊椎所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科研环境,为我和全所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文化的条件。”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所长韩兴国博士说,1998年我担任所长时,所里欠院里数百万元,经费十分困难,我无法搞改革,也无法去创新。创新工程犹如雪中送炭,创新工程有起死回生的作用,使我们有了一个基本的发展条件。科学家的科研工作就像是“苗”,创新工程就像是“水”,有了水的浇灌,苗才能开花结果。创新工程凝聚了大批优秀科学家,他们支撑起一片科技创新的新天地。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所长田静博士认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要有人才的数量,更要有人才的质量。我国加入WTO之后,人才流动逐步趋于市场化,这已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国际优秀人才争夺战已不局限于地域,完全是一场短兵相接的白刃战。过去海外优秀人才很难引进回来,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实力还很不够,现在这个因素已退居次要,我国国力的逐步强盛,为优秀人才回归提供了发展的舞台,使他们有了创新、创业的机会和空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秀人才是越用水平越高,我们要不断给青年科技人才压担子,让他们在使用中得到成长。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黄大卫博士强调,动物所以创新试点为契机,凝练了科学目标,完成了科研与管理组织结构的调整。瞄准资源、农业、人类生殖健康等领域中的国家需求,以整合生物学为指导,以进化生物学为主线,以分子生物学为共用技术平台,重点开展生殖调控、动物分类与进化、珍稀濒危动物保护和农业虫鼠害可持续控制4个方面的创新研究。几年来全所科研产出快速提升。1998年动物所SCI论文为21篇,全国研究所排名39;1999年33篇,排名28;2000年SCIE共71篇,排名升至第26;2001年初步统计,SCI论文已经有93篇。国内论文数量排名由1999年的37位跃升到2000年的第21位;国内被引由1999年的31位升到2000年的第20位。2000-2001年共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1项、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在研究所评价方面,2000年和2001年被评为A类,分别名列33个资源环境类研究所中第7和第6位,是研究所评估以来的最好成绩。

  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五年来,通过在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科技人才,“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和“知名学者计划”,共招聘了优秀青年人才600余人。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领衔式科技将帅人才的发现、吸引和培养上来,组建优秀青年科学家小组,通过稳定支持,实现创新人才、设备、经费等资源的当量凝聚,提升了国立科研机构在世界上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

  中国科学院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同时,也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文化学术氛围,培养出一批献身科学义无反顾的青年英才。路甬祥院长指出:“中国科学院要培养和造就一批青年科技将帅人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曾预言:“从现在开始的10年内,将是我国海外人才回归的黄金时期。”

  为了吸引和使用人才,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上至院领导,下至所领导,都把发现、吸引和使用人才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抓到底。江雷博士是中国纳米科技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在纳米技术领域他能有所为,这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院士伯乐慧眼和“三顾茅庐”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如今江雷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纳米研究中心已是一个拥有30多人的创新团队。对此,江雷研究员感慨地说:“我从日本回国后的4年中,不仅发表了数十篇文章,还成立了企业,并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制作的领带作为礼物送给了美国总统布什。如果没有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和院领导的帮助,我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

  中科信利语音实验室是2002年成立的,是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利用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经费建立起来的。该实验室在成立半年时便向公众展示了他们的创新成果:新一代全新功能的语音手机和数字奥运概念机。同时,实验室在短短几个月内申请专利8项。院内外的专家感叹: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在国立研究所居然有研发进展如此迅速的实验室!甚至有些国外人士评论,这种研发速度即使在发达的美国也是很少见的。

  中科信利实验室的发展,它取决于两个核心人物——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所长田静博士和中科信利实验室主任颜永红博士。2000年走马上任的田静博士将进入创新工程的声学所的组织目标确立为“国家的声学所,国际的科学家”。为此,田静所长努力为科技人员发挥智慧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颜永红博士曾任美国俄勒冈大学任教和英特尔微处理器实验室任人机界面总框架师,是位既有创新能力、又有市场意识的青年科学家。在国外工作十几年虽然收入相当不错,但心中总是隐隐约约有一种除了打工自己还能干点什么的疑问。他回忆说:“未曾始料的是,事先仅通过一封电子邮件的我们会在一个令人感动的场面相认。那是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同以往一样信步走下飞机后,无意间竟发现未谋面的田静举着一个写有我的名字的接站牌在机场翘首等候。事后我才知道,田所长是在忍受腰疾痛苦的情况下,亲自跑到机场来接我!见面后仅几个小时,我们便一拍即合,决定成立中科信利语言实验室。很快,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语音部的5位科研人员先后‘跳槽’,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加盟一个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科研团队——中科信利语音实验室。此举是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科技人才首次成团队地加盟中国国立科研机构。”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科学院新世纪的科技创新队伍已初具规模。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育杰出人才”和“流动、开放、竞争、择优”的原则,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确立了人才战略和队伍建设的总目标,即未来全院将控制在研究、技术和管理等固定人员约3万人;客座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博士后和研究生等流动人员约3万人的规模。

  中国科学院明确的新时期的办院方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我国经济建没、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一言蔽之,就是“创新”。刚刚过去的5年,是中国科学院历史上改革力度最大的5年,也是最活跃、最生机勃勃的5年。知识创新工程给我国科技界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更丰富的经验和启示,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通过四年来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中国科学院顺利地实现了人才的代际转移,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国家科技战略方面军已初步形成。

  知识创新工程的中长期目标

  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全面推进,中国科学院制定了新时期科技创新发展的三大战略:核心——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关键——科技创新人才战略;基础——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关于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在中国科学院2003年度工作会议上,实现我院科技创新能力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勾画出发展蓝图:

  ——到2005年,全面完成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全面推进阶段的工作目标,全院科技创新水平与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成为我国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成为国际著名的综合性科研机构。

  ——到2010年,全面实现我院10年发展蓝图:成为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地,成为国家科技思想库;成为我国培养和造就高级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成为我国现代科学文明与创新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地;成为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重要代表。

  ——到2020年前后,在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上实现跨越发展,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贡献的综合性国家科研机构,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力量,成为我国初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同时,路甬祥院长还在把握世界科技整体发展脉络和我国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点评中国科技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在2010年前后,基本完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为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在若干重要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科技水平将列为发展中国家的前位;向社会不断输送创新人才与高素质的知识劳动者。第二步:在建党100周年前后,将初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整体水平将达到世界科技强国的中等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大幅增强。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为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21世纪发展需求的高水平科技人才。第三步:到建国100周年前后,将全面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水平挤身世界强国行列;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我国综合竞争力中最具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科技人才的国际化,形成国际化的人才队伍。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驶入快车道,“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将步入更高的层面;随着我国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不断创新的中国科学技术必将成为全面带动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未来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教界,正可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上一篇文章: 启蒙死了,启蒙万岁!——评汪晖关于 “ 中国问题”的叙说

  • 下一篇文章: 中国距诺贝尔科学奖有多远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53]

  • 蔡崇信对话张忠谋|面对宏…[51]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56]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57]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77]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目标构建“智慧天网” 我国…[8]

  • 张文木:我是一个爱国的知…[21]

  • 媒体盘点习近平引用过的邓…[17]

  •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18]

  • 血浓于水一家亲——中国是…[19]

  •  
     相 关 文 章
  • 一个老大政党的与时俱进—…[3286]

  • 社会各界:弘扬和培育民族…[1770]

  • 社会各界:弘扬和培育民族…[2461]

  • 与时俱进天地宽 志存高远民…[3031]

  • 民族精神要与时俱进——社…[2232]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