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社会各界人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我们才能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才能在新世纪的征程上乘风破浪,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将民族精神这一概念写进大会正式报告,并在报告中进行全面而科学的阐释,这在历届党代会上还是首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尹韵公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一个民族在形成本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组成部分。面对新世纪的今天,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著名近代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文海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十六大代表、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陈靖说,13年来党和国家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在是我国历史上人民群众精神最为饱满、最为自信的时期。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个人没有精神不行,一个民族没有精神更不行。”退休干部、老党员雷怀庆说,“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开始一次次地面临着世界列强的欺辱,但我们从来都没有放弃抗争,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回顾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我们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能自信地挺起我们的脊梁,就是因为我们有伟大民族精神的坚强支撑。”
核心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李文海说:“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历过许多大风大浪,遇到过无数艰难险阻。正是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依靠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熔铸而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得以经受住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一直保持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一首充满赤子之情的歌曲至今仍然深深打动着陈靖。他说,“中国心”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血液里要有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
这正如李文海教授所说: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不仅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判断是非的政治原则,分清善恶的道德标准,而且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时俱进
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随时代而不断丰富、发展。尹韵公说,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能不能跟进历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个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要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铸就了民族精神宽广的兼容胸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吸纳了许多外来文明、外来民族的东西,它不但没有停滞和退后,反而进一步强大和壮实。陈靖说,民族精神应该是个开放的体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同时又不保守,不拒绝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新华社 2002-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