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政治改革 >> 正文  
  “实践创新”推动人大制度从条文走向行为         
“实践创新”推动人大制度从条文走向行为
[ 作者:田素雷    转贴自:新华网    点击数:1593    更新时间:2004-09-11    文章录入:水木
从过去几乎毫无异议地表决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和人事任免等决定,到现在否决法律案和工作报告,中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重大公共决策中正越来越多地打下自己的烙印。9月10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听取了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吴世雄的述职报告并对其进行了评议。这是自1999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对人大选举任命的一府两院工作人员履职情况进行评议以来,第11位接受评议的官员。

    述职评议后,委员和代表们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当场对述职报告满意度进行民主测评。述职者需要在评议后3个月内,将整改方案及实施情况向常委会作出书面报告。截至3月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制定了述职评议的地方性法规,或在有关地方性法规及法规性文件中对述职评议做了规定。一些地方还开始对副省级干部进行评议。

    北京市人大代表沈梦培说,官员述职、接受人大代表评议和质询是实现人大民主监督的好途径。经历过述职评议的官员们普遍认为述职评议对自己触动很大,促使自己提高法制意识、公仆意识和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

    “尽管已经经过精心准备,但站在这么多人大代表面前,我还是有些紧张,因为我感觉他们的目光背后是老百姓。”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穆端正说。福州市台江区人大代表郑开荣说,从理论上讲,中国人大制度的设计已臻于完备,但从条文走向行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创新。通过实践创新,使人大工作逐渐到位,就是人民权利的到位。除对官员进行评议外,人大对官员的任免决定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也更加严格。在浙江省温岭市人大常委会的一次会议上,市政府提出的免去某局长职务的提案被否决。此外,市人大常委会还曾否决了市政府提出的对某些干部的任命。而在过去,一般是只要党委和政府提出建议,人大没有不通过的。

    2001年12月28日,广西河池市人大常委会否决了市政府做的关于整治网吧的工作报告,因为委员们通过调查了解到,整治网吧的工作流于形式,并没有收到实效。

    在人大工作新局面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和高层领导对民主政治的推动和人大代表职责意识和履职能力的提高。“社会的变革是个渐进的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及个人财富的增加,个人维权意识增强,政治民主化已是大势所趋,”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雷弢说,“新一届中国领导人适时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新一代的人大代表也在创造中国政治舞台的新景观。今年春节期间,浙江省义乌市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自费在当地电视上刊登广告,征集全国人大会议议案内容。此外,这位女企业家还在义乌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负责材料收集和人员接待。

    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余逊达教授说:“周晓光的行动反映了人大代表的责任意识在提高,反映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种走向,是一种可喜的进步。”几乎与周晓光同时,中国其它地方也出现了许多人大代表通过各种途径征集议案的事例。在上海,目前已经有442名市人大代表和2452名区县人大代表向选民公开了自己的电话或者电子信箱。

    为促进人大代表加强与选民的联系,上海、深圳、云南曲靖和四川成都等许多地方的人大已经开始组织人大代表定期向选民述职。

    “目前的这些变化对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制度性的意义。它将推动中国的政治秩序走向现代化,”余逊达说。

  • 上一篇文章: 有限权力下的执政的思考

  • 下一篇文章: 人大预算监督:打向财政支出的一柱强光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53]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54]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74]

  • 致敬他们共同的恩师侯外庐…[51]

  • 侯外庐西大治校[6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媒体盘点习近平引用过的邓…[12]

  •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11]

  • 血浓于水一家亲——中国是…[12]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23]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6]

  •  
     相 关 文 章
  • 警惕腐败行为“蚁穴化”[1884]

  • “不完美”推动技术进步[1491]

  • 行为超不出思想[1768]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