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总论民族精神 >> 正文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
[ 作者:邸永君    转贴自:学习时报    点击数:2119    更新时间:2004-08-01    文章录入:水木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以全新的思路、百倍的热情,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棘手的民族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并一直探索在社会不断发展中逐步予以解决的道路。伴随这个过程,一个由中国学者自己创立的、旨在解决中国自身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也应运而生。

  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进程首先是从民族识别开始的,其后便是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开展。作为这两项艰巨任务的亲历者和“智囊”之一,费孝通先生曾翻山越岭,涉水穿林,不辞辛劳,历时数载。在民族识别工作的实践过程中,通过理论上的思考。

  费老以其高度的概括力,将中华民族结构作了高层次阐发,完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篇著名杰作。其主要论点可概括为:

  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 ,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费老认为,一种理论的出现和成熟之间相距甚远。这只是经过多年探索和思考得到的一些不够全面的认识。在这种认识里,“中华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可以各得其所,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认同体,尽管我们在语言中都用“民族”这同一个名词,但它可以指不同层次的实体。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同属于一个层次,他们互相结合而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多元形成的一体,是高一层次认同的民族实体。如果把具有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如实地摆清楚,也就是一部从民族观点描述的中国通史,也可以说就是我在民族研究领域中悬想已久而至今没有能力完成的一个目标。”

  费老当年就此问题在香港中文大学讲演之后,反响极大,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于1990年主办民族问题学术讨论会。会议邀请了中国海峡两岸三地及日本知名专家共计40多位。大家见仁见智、畅所欲言,形成以下共识:“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这种一体性,集中表现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表现为共同关心与争取祖国的完全统一与繁荣富强,大陆上各民族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所以,中华民族的“一体”,是指各兄弟民族的“多元”中包含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而不是其中某个民族同化其他民族,更不是汉化,或者马上实行“民族融合”。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全面贯彻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自觉地注重各兄弟民族的共同发展,使各兄弟民族在现代化中走上繁荣发达富强的发展道路,才会有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同时大家也认为,这个理论和因之形成的新的学术体系还需要作许多专门课题的研究,以使“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得到完整的发展。

  • 上一篇文章: 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华民族精神

  • 下一篇文章: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4647]

  • 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现代文化…[8243]

  • 《甲申文化宣言》与中华民…[4022]

  • 科学精神内涵初探[3419]

  • 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与民族…[4616]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