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  
  “科学探索者”的启示我们缺少了什么?         
“科学探索者”的启示我们缺少了什么?
[ 作者:尤雨奇    转贴自:科学网    点击数:2427    更新时间:2004-07-05    文章录入:admin ]

 

    面对美国中学生的科学课本,我迟疑了一下。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的教育资料是怎样的呢?当然,牛顿第一定律还是牛顿第一定律,地球在他们的书本上不可能是方的,但对于同样的真理,西方人会以一种什么方式来阐释呢?尽管我有心理准备,但我还是惊讶赞叹了一番。
  刚翻了几页,我就被它漂亮丰富的色彩吸引住了。这使我不禁想起几年前风靡一时的“探索者丛书”,无论是插图、版式、印刷都无可挑剔。这套教科书已似乎让有限的视觉感官运用到了极致,几乎所有能想到的插图都用上了:从显微镜下的科研图片到生活中的日常照片;从制作精良的三维立体图到叠合多重空间的示意图表。图片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使我大饱眼福,领略了眼睛所不能及的宏观、微观、抽象、高度概括的世界。这些真实或虚构的图片,让我对平面的文字有了立体的、形象的,简直有质感的认识。在某个特定的刹那,我仿佛脱离了课本,在血管里参观,在DAN链中充当一个嘌呤,在卵巢里激动地目睹精子“触壁”的瞬间,在古埃及神秘的沙漠里独行。淹没在庞大的画集里,我近乎忘了我在猎取知识,相反,真理以它多变的化身呈现在我眼前,给我带来无穷的惊喜,赋予我四维的全息感受。
  说美国人懒,没错,所有的章节都被分成短小的一小段、一小段,隔两三行就有鲜艳的插图和各种“技能训练”,读起来一点也不累。读“科学探索者”就像看浏览网页,随着鼠标的不断点击,不时有小窗口跳出来,里面装着所谓的“礼物”或附件,如同繁忙工作之余的咖啡,给人休息放松的时间。整本书很有人情味,字里行间弥漫着书香气,温馨的色调,无声的交流,鼓励的语气,幽默易懂的措辞,让我感到很轻松、很舒坦,同时还带着探索奥秘的兴奋。小节之间没有固定的作业,有时仅是几个涉及内容的重点问题。每一章都有小型课题研究,总结和巩固基础、启发思维的练习。
  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总能引起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探索者”丛书就是力图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是不是美国人总喜欢把复杂的内容说得简单,而中国人却喜欢把简单的内容说得复杂呢?中国现代的教科书,经常用晦涩的语言陈述一个原本简单易懂的概念。既然理解是最终目的,为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添加理解障碍呢?或许中国教科书编委们会对美国人的“不务正业、忽视基础”而嗤之以鼻,坚持适量习题的重要性。然而事实上,我悲哀地发现,课本上所有的练习题无不在教会我们如何熟练运用公式、新的解题技巧,不断重复相同的题型以帮助我们形成思维定式,形成看到题型就能想到固定方法——类似电脑超级链接般的反应能力。有趣新颖的提示、实践活动、自我探索少得可怜,即使有,因为太陈旧、缺乏新鲜感和活力引不起兴趣,学生们反应冷淡。
  就这样,我们原本活跃的大脑在死板的科教书中被囚禁了。我们的思维、感官不再会被生命的奥秘、运动的规则、反应的实质所打动。反之,我们尽量躲避与之相关的繁琐的计算、机械的推理、无趣的重复、企图找到新鲜刺激的替代品;我们丢弃了积极的研究探索方法,把盲目接受知识看作理所当然;我们在书本的题海中痛苦挣扎,眼看着自己的创造力被一点点地剥夺;我们大声叫喊,却无人回应,所有的人几乎都被“历练”得麻木不仁。也许“科学探索者”的出现,让我们见识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学习,什么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但我们资源穷尽的大脑里,有的只是尴尬的数学公式,容量甚少的联想平台,早已干涸的意识流和封尘已久的新鲜感。我为什么要成为课本的奴隶呢?我为什么要被高考控制呢?我一直想要了解自然的法则、人类的意义,相比之下,考试又算什么呢?但我有那么容易被解放吗?应试教育如影随形,我无法脱离社会、也无勇气蓄意反抗,我只能在应试教育和自我探索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给自己挤出空间胡思乱想罢了。
  那他人呢?我苦笑,还有成千上万的中学生生活在课本知识的夹缝里,承受着来自家长、老师、升学的巨大压力。难道他们的问题能通过阅读“科学探索者”丛书而解决吗?“科学探索者”仅仅是一个引子,而从事科学探索还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条件,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更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当今,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理念的更新,已成为密切关系到中国千百万学子成长的头等大事。

  • 上一篇文章: 学术的生命

  • 下一篇文章: 科学与人文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爱因斯坦奇迹对中国教育的…[6731]

  • 抗美援朝对今天的启示[5133]

  • 论“五权宪法”对监督行政…[4522]

  • 美国的法治经验及其启示[1832]

  • 日本重建“世界工厂”的启…[2516]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