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强国之路 >> 文化发展 >> 正文  
  赴美访问学者韩建达博士恳谈研究所文化创新         
赴美访问学者韩建达博士恳谈研究所文化创新
[ 作者:韩建达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395    更新时间:2004-05-16    文章录入:水木

 

  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介入国家战略科学工程的关键

  首先,进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需要凝聚全室乃至全所的力量。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和综合,绝大多数国家级的战略项目,都包含着多学科的交叉以及边缘学科的内容;这种交叉及边缘渗透,也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的互动、科学向技术的转化、技术向实际应用的延伸。因此,以合作与竞争互动为特征的科学家群体,已经成为当今科技发展主导性力量。

  另一方面,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生、成长都需要有合适的土壤;创新文化就是创新成果的土壤,是凝聚力量的保障。创新文化是由多方面组成的,有组织体制、管理制度、考核体系、奖惩条例等等。但是,我个人深有体会的是另外两个方面:交流机制和自身能力的“与时俱进”。在美国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在学术方面的广泛交流。许多创造性的思想火花,都是在交谈过程中的相互提问与应答、在中间休息喝咖啡闲聊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美国,每个导师每周至少要和他的每个学生正式面谈一次。所谓正式,就是每个学生都要提交一份书面的“每周报告”,其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本周的活动、心得与问题和下周的计划。通过和众多学生的交流,教授就会凝聚所有学生的智力而后施加到某个人身上。通过每周末的集体交谈,各学科组与教授之间的研究内容、思路也就完全透明了,全系的力量也就凝聚起来了。现在,中国科学院机器人学重点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生已经超过了60多人,是固定人员的4倍;从沈阳自动化所的实际情况看,研究生人数已经超过了固定人员的数量。如果每个导师都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逐渐凝聚起学生们的智慧与力量;再通过各研究室组织定期的、不同学科的交谈,将这些宝贵资源汇集到各个学科带头人的身上;更进一步,通过组织全所规模型、定期的学术研讨,就可以把全所的力量凝聚起来,为研究所争取国家级的重大项目奠定基础。现在,机器人学重点实验室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学生与老师之间、全室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机制。建议研究所组织全所范围内的、至少是研究员之间的定期交流机制。我个人认为,这种集中了全所高级学者的会谈,是凝聚全所力量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只有交流,才能有凝聚;只有交流,才能有更广泛的合作。

  其次是研究人员、特别是高级研究人员在自身能力上的“与时俱进”。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用飞速这两个字形容,是绝对不为过的。要跟上这个飞速发展的速度、甚至要占领前沿,是极其困难的事情。要求我们每个研究人员都要充分地了解别人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这给广大研究人员自身的进步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科研人员在申请课题、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花大力气阅读文献资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思路不落伍、我们的想法和建议被国家采纳。同时,也建议研究所加大对国外资料、特别是实时性强的会议资料的搜集力度。

  脚踏实地 顽强拼搏 是我们介入国家战略工程的根基

  要介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工作、需要实实在在的基础、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积累。现在我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感觉:有些同志非常热衷于美国等先进国家提出的概念,将这些概念罗列起来作为项目建议,而不考虑这个概念下的具体内涵及可行性。我在美国也曾读过有关类似文献,他们在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论证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上,都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单纯的概念罗列,是科技界的“泡沫经济”,当泡沫破灭时,所得到的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倒退。因此,不仅仅要有概念,更要有充分的、详细的、清晰的研究思路,即有理有据,这是确保我们顺利介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的基础,也是我们将来成功完成任务的前提。我们科技工作者,在关注国外先进概念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下面的技术内涵、探索其关键技术细节。

  我在美国从事他们的DARPA项目,这个项目每年都有两次课题负责人“会谈摘要”进入该项目的数据库。我发现,该项目的前两次“会谈摘要”都被冠以“种子项目”这个名称。只有种子健康,植物才能发芽,才有可能枝繁叶茂,才能使人们坚定信念、有耐心对其加以投入,当然就会大有收获。从沈阳自动化所的角度看,创新基金的投入,应该是介入国家战略科技工程的重要前期保障;那么,我们在论证基金项目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采取这种“种子项目”策略?我想,在培育出健康种子的基础上,加以充足的后天养分和精心扶植,并树立信心和加以耐心,摒弃急功近利,是完全可以育才的。每年两千万的科研基金,是完全可以培育出几棵参天大树的。

  介入国家战略科学工程需要创新,而创新成果的诞生需要有创新文化作为基础。开放性的交流机制、科研人员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科学的科研管理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创新文化的重要内涵。通过这种创新文化的建立,通过全所职工的努力,我们肯定能够在短时期内进入国家战略科学工程领域,成为中国科学院、乃至国家科技发展的方面军。

  作者简介

  韩建达 男, 1968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机器人控制研究,在“基于加速度反馈的机器人鲁棒控制”、“机器人力控制”等方面做出了有特色的工作,主持及参加完成10余项科研项目。1998年至1999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和康乃尔大学作博士后。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领域为基于传感器的机器人鲁棒控制系统设计、多机器人系统、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 上一篇文章: 作为制度的文化

  • 下一篇文章: 中国媒体的希望还在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菜根谭》原文[52]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57]

  • 世界第一的大疆无人机,想…[54]

  • 大疆无人机默默崛起背后的…[52]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6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任正非谈管理:正职5能力,…[2]

  •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5]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9]

  • 走向安国、人道与和平——…[12]

  • 张文木:谈文化自信,而又…[15]

  •  
     相 关 文 章
  • 文化创新与民族精神的培育…[1854]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