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  
  地绝而天不绝之处是大海 ——五论树立新的科技发展观         
地绝而天不绝之处是大海 ——五论树立新的科技发展观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科学网    点击数:1548    更新时间:2004-05-13    文章录入:水木

 

    我们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由于科技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军事地位和文化影响,发达国家总是竭力维护其强势,千方百计地将发展中国家的科技纳入其控制,甚至不惜违背其郑重承诺设壁施压。新世纪中国科技怎样走向成功?“创新跨越”的新的科技发展观回答了这个问题。
    路甬祥同志阐述新的科技发展观时指出:“科技发展再也不能跟在他人之后亦步亦趋,而应选择重点实现跨越进而带动整体发展。中国科技发展再也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模仿与跟踪,而必须具有实现跨越发展的胆识和魄力,增强做原创性科学创新、做世界一流技术创新与集成的信心和勇气。从认识客观世界本质出发提出科学问题,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寻求技术突破,确定战略重点,开辟新的领域,创造新的方法,不断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之所以鲜明地提出“创新跨越”,有着深刻的经济与社会背景。我们要从目前的总体小康达到2020年的全面小康,既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提升。目前的总体小康仍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2003年人均GDP 1090美元,发达国家人均GDP 3万美元;国内发达地区人均GDP 4000美元,经济落后地区仅300美元;人口占世界总量22%而经济总量却不到世界总量4%;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差距大,“三农”问题难;第三产业增加值只占GDP的1/3,发达国家则占到60%~70%。尤其要警惕的是,人均GDP 1000美元是一个重要关口,国际上已经有若干国家达到这个关口后经济徘徊政治动荡心理失败。我们还要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重要的社会指标,如到2020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美元、恩格尔系数低于40%、城市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30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50%、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大学入学率20%、每千人医生数2.8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等等。全面小康社会又包括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公民素质提高。可以这样说,唯有科技实现“创新跨越”,我们才能确保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落实,“发展是硬道理”也才能进一步完善。
     敢于提出“创新跨越”是一种勇气。科技最具竞争性,这种竞争甚至往往是“赢者全赢、输者全输”的结局。历史上从来没有“跟踪”出来的科技领先,世界也没有“复制”出来的国富民强。如果说工业革命以来二百多年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创新过程,我们目前的创新则是一个包含着跨越的一浪高过一浪的连续过程,是一个表面看是量的逐步积累其实内芯包含重大质变因素的螺旋上升过程。更高的起点、更紧的资源约束、更激烈的一分一秒的拼抢,将贯穿于未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直到本世纪末。我们要用几十年时间做到发达国家二百多年做成的事情,没有敢为天下先的爽气和勇于担大任的决心,怎么可能呢?毛泽东同志从西柏坡进入北京的时候,曾经语重心长地称中国共产党是进京“赶考”。如果我们领会“赶考”的精神实质,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进程何尝不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一次考试!“创新跨越”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为自己选择的一道难题,既然敢揽瓷器活,必有金钢钻。
     提出“创新跨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谋远虑。当今科技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科学与技术日益水乳交融,学科交叉酝酿重大契机,众多单项突破有机集成实现革命性飞跃。最近荣膺国家表彰的载人航天和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两项科技成果,一项是数千个单位协同、几万人参与,共圆华夏神州的飞天梦想;一项是三个科研群体20年竞争与合作,奠定中国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崇高地位。两项成果包含着太多的启示,一个全国同心的良好氛围、一支充满献身精神的科技队伍,再加上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创新跨越完全可以实现。尤其令人兴奋的是,一大批以中青年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茁壮成长,新一代领军人物占到七成以上。各级党和政府不遗余力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凝聚人才、服务人才,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创造性,正在打造“创新跨越”的坚实阶梯。
     曾经有人担心中国科技面临无法突破的各种壁垒,也曾经有人预言中国科技将一直跟着发达国家蹒跚,无论出于什么主观意愿,这种担心和预言恰恰忘记他们评价的是一个战略智慧杰出的伟大民族。这个民族既喜爱小桥流水、淙淙细淌、云影天光的恬静幽雅,更具有电光石火、灼灼飞迸、风啸雷鸣的壮烈豪迈。“创新跨越”的提出,新的科技发展观的树立,不就是一曲大吕黄钟的交响么!
     地绝而天不绝之处是大海。弱者濒死地痛哭无奈,强者扬风帆纵酒放歌。悲耶?喜耶?全看你有无“创新跨越”之志与“创新跨越”之才。

  • 上一篇文章: 在爱丁堡感受科学

  • 下一篇文章: 学会竞争 学会合作——六论树立新的科技发展观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4]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科学技术也要以人为本——…[3630]

  • 人才强国唱大风——三论树…[1721]

  • 对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定位—…[1853]

  • 倡导崭新的思维方法——八…[1787]

  • 持续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1616]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