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总论民族精神 >> 正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
[ 作者:吴敦夫    转贴自:天山网    点击数:2434    更新时间:2004-03-26    文章录入:水木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论断对中国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十六大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提升到国家发展战备的高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优良传统的坚持与深化,是冷静分析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清醒前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所做出的正确判断与决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新的历史方位,值得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

  一.弘扬和教育民族精神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需有一种坚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贯高度重视崇高民族精神对革命事业的巨大能动作用,始终倡导用崇高精神支撑伟大理想,并为实现伟大理想而不懈奋斗。无论作为革命党,还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不断开创革命和建设新局面,是不变的时代主题,并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不断开创新局面,开创新局面的立足点在哪里,根本动力和依托是什么,怎样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展,如何在相对落后的形势下迎接竞争和挑战。等等,都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回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无疑是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斐然,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赞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面临的竞争压力因此而减轻,也绝不意味着我们已经确立了综合竞争的优势,应该清醒看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西方也在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依然相对落后,西方对中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竞争压力将长期存在,中国经济、科技实力与西方的发展差距短期内也不会消除。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光经济、科技要发展,与此同时,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保持并充实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大力弘扬和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高尚民族精神,努力实现经济、科技不断发展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相互支撑,恐怕更具有根本意义。

  事实上,民族精神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始终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尤其在经济、科技实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就更是综合国力的中流砥柱。没有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国力;民族精神不能振奋,民族凝聚力不能巩固和加强,综合国力就是残缺的。因此,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一直是世界各国瞩目的焦点,乃至被看作是能否确立综合国力竞争优势的关键。

  回首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借机大肆鼓噪,声称这是其“西化”战略的巨大成功,并据此妄言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半“不战而胜”。分析苏东剧变这一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教训是深刻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苏、东将马克思主义指指导思想先验化、教条化,背弃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违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脱离群众,腐败蔓延,经济停滞,民怨沸腾,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的前途。另外,忽视和放弃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首先,执政党自己不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放弃了思想文化阵地,思想混乱导致了精神崩溃,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加之西方长期的思想文化渗透,潜移默化,外因通过内国发生了作用,量变引发了质变。如今,西方已经把中国看作战略竞争对手,他们深知,中国已不是任人宰割的“绵羊”,用武力征服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是痴心妄想,因此,在不断对中国施加经济、科技压力的同时,它们非常渴望苏、东往事能在中国重演,“和平演变”越来越成为它们倚重的主要手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要坚持走具有中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增强忧患意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融入到世界经济洪流已是大势所趋,许多固有的体制、观念、做法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国更深层次的改革已刻不容缓,党的十六大庄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宏伟目标。因此我们进一步发展的任务很重,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任务很重,保持社会稳定的任务很重。社会主义新的实践更需要有民族精神作为动力。

  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经济的发展有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但同时也不能否认精神的巨大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更好的效用。物质决定精神,物质经一性是不变的准则。但有人偏颇地把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解释为只有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而把精神文化的发展置于次要和从属地位,这是极其片面和非常有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保障多种市场主体的利益,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以实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根本目标,民族精神充分体现和维护了这种价值取向。失去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这个根本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难以想象的,换言之,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须臾分离。否则,势必动摇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中国特色”将不复存在。因此,十六大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把亿万人民的精神和士气振奋起来,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是极其英明的决策,也是我们紧迫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定位。它既是文化建设的范畴,涵盖整个意识形态领域,更具有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培育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并举,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深刻含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顾名思义,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弘扬,即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二是培育;即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弘扬和培育都是相对新情况、新形势、新变化而言的,继承弘扬是基础,创新培育是方向,二者辩证统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坚持重在培育,以推动社会进步、不断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为目标,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体现时代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国家利益的内涵及实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之相应的民族精神必然要体现这一时代特点。当前,社会发展呈现出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格局,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相互关系面临新的调整。国家利益的实现形式,由公有制一元化基础上的绝对统一,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共存基础上的多元一体,以满足国家利益为根本目标的民族精神追求,面临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新整合的课题。如何在有利于实现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充分推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向互动、有效平衡,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应该成为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条主线。这是对计划体制下精神文化封闭、僵化的突破,是对只讲国家利益、不注重个人利益的修正,把民族精神的培育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证了民族精神的充沛活力。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方文化的浸染与碰撞更加直接。历史经验证明,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问题上,必须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关系。要防止“左”,抱残守缺、关门主义不可取,注定没有出路;也要警惕“右”,完全否定老祖宗,抛弃老祖宗,教训是深刻的;同时要牢记,主张“全盘西化”无异于自我毁灭。有效抵御西方文化渗透与颠覆的威胁,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立与发展,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旨。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西方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制度等文明成果,本质上是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的文明财富,就像中国孔子学说以及“四大发明”对西方近代思想启蒙和打破中世纪骑士阶层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一样,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要本着实事求是、趋利避害的原则,认真研究、学习和吸收。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绝不是意味着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然要维护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和特点,也根本不排斥中华各民族自身的传统和特点。但是,这种对民族性的维护不是无条件和无原则的,换言之,并不是说传统皆好,传统也需要扬弃,需要充实新的内容。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的方向。无论哪个民族,都务必从狭隘的民族感情、民族意识和民族利益的误区里解放出来,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世界上,政治趋于多元化,经济趋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味强调单一民族性,忽视甚至无视民族共性和民族文化的世界性,势必陷入封闭和保守的深渊,扼杀民族发展的前途,损害民族根本利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要求中华各民族有一个开放进取的心态,也要求中华民族具备博大的胸怀,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各民族之间彼此相互学习,放眼世界,追求先进,摒弃落后,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把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在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业上。

  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西方文化的外在激荡共同推动的,这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实的过程,既包含着对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又包含着对外来西方精神文明的借鉴和吸收,二者对立统一。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十六大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为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社会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同时,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内涵。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于维护并体现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牢固依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指导思想、国家民族根本利益、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统一起来,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指明了根本方向。

  在五千多年历史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这种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和鼓舞下,中华民族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开创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近代以来,中国落伍了。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备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和奴役,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然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并没有因此被摧垮,反而化作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在不懈探索强国之路的强烈使命感的驱动下,中国人民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戍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有益尝试,历经“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成立,终于找到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是真正坚持国家、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从来没有自己的私利。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进行新的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在各个时期的核心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根深蒂固。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牢固地扎根于中华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融入普遍的社会法律、道德、行为规范中,“舍生取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观念,早已植根于普遍的民族心理,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正是在这种伟大民族精神的感召下,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海外科学家,怀着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义无反顾地回到百业待兴的祖国,并为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奋斗一生;正是在这种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下,激发了各族人民大干社会主义的冲天热情,一大批有志青年奔着献身边疆、建设祖国的目标,献了青春献终身,把热血和汗水洒在了戈壁荒原上,彻底改变了边疆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这种伟大民族精神还谱写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裕民精神等时代精神的赞歌,孕育了吴登云、王蔚、赛尔江、赵新民、白克日·卡依尔等一大批弘扬民族精神的典范,他们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诚实践者。

  伟大时代孕育产生伟大民族精神,伟大民族精神推动伟大时代走向新的辉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成果的集萃,反映了这个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依托,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代表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政治文明成果,它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发展到顶峰,也就意味着对国家民族利益的追求永远不可能走到尽头。党的指导思想需要不断吸收当代新的知识成果,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自己,实现对前人的超越。党的先进性对民族精神的支撑作用从来都不是先验的,党的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党的先进性是否得到发挥,必须经由实践的检验,人民群众有最终的发言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的先进性体现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它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领导核心的根本要求,也是它作为中国社会普遍价值核心的必然要求。党的先进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直接关系到民心的向背,关系到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党的先进性体现得越充分,国家、民族利益越有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越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对社会主义前途更加充满信心,精神更加饱满和振奋,从而更加坚定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民族精神化作强大的物质力量,不断谱写强国富民的新篇章。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艰巨的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点和要求。

  首先,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不断深入贯彻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职责,它肩负着把党的先进性追求转化为各族人民普遍的价值追求的神圣使命。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历史的、具体的,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

  其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改进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党的领导真正变成人民群众坚定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纽带和桥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根本尺度。要切实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更要做好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和解疑释惑工作,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说充分、说清楚。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努力为各族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从小事做起,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让人民群众真正受益,从而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再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着力点放到培育民族精神这个关键环节上。毫无疑问,必须依靠发展来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但民族精神并不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完备起来、振奋起来,它与经济发展一样,是一种生产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和重视,某种意义上,它比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要复杂的多,困难的多,所以,需要集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和促进,要加强引导,加强教育,尤其要加大投入。同时,要特别重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宏观战略性课题研究,加强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经验和好做法,进行理论提炼,加大推广力度,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跨上新台阶。

  最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以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载体,二者相互促进。发展先进文化,摒弃落后文化,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大力促进民族、民主、科学、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努力以精神文化的发展带动和促进思想解放,带动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要十分注意典型模范在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的示范先导作用,继续学习、宣传、倡导雷锋精神、九八抗洪精神以及新时期的“五种精神”,要善于在实践中发现和塑造新时期的艰苦创业典型、科技创新典型、民族团结典型等,把这些先进典型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推广开来,发扬光大,这是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

  • 上一篇文章: 共铸伟大的民族精神

  • 下一篇文章: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菜根谭》原文[52]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58]

  • 世界第一的大疆无人机,想…[55]

  • 大疆无人机默默崛起背后的…[53]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6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曹德旺办公室有一句座右铭…[3]

  • 《棋事》专访周星增:建围…[6]

  • 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天…[5]

  • “杨家匠”造桥记[6]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6]

  •  
     相 关 文 章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1]

  • 中国拟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4311]

  •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6305]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3315]

  • 深刻把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3634]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