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横向比较 >> 异国风情 >> 阿拉伯 >> 正文  
  当代阿拉伯社会的理性危机与新文化工程         
当代阿拉伯社会的理性危机与新文化工程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2287    更新时间:2004-03-16    文章录入:水木

 

  当代阿拉伯社会面临着传统与时代、信仰与理性的严峻挑战,如何回应这一挑战,阿拉伯学者们做了多种尝试,反应在意识形态领域则出现了阿拉伯的理性危机与新文化工程。90年代初阿拉伯各国的思想家及文化界人士展开了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当代著名思想家宰克·纳吉布·麦哈穆德将目前阿拉伯民族的思想生活做了这样的描述:“正如一位盲人在漆黑的夜里进入一间封闭的黑屋,去寻找一只黑猫,而猫不在那里。”他认为阿拉伯思想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方向,产生危机的症结在于对作为独立的阿拉伯思想没有清楚的认识。它指出这场危机主要存在 两种倾向:一、像蜗牛那样固守着已有的思想文化传统,不求新的发展;二、盲目引进西方文化,不考虑它是否适应本民族的特质和现实生活。他说,我们正面临考验,自80年代初,面对手中的古老文化和舶来的西方文化,我们就处在犹豫不定的状态中。在过去的两百年里,阿拉伯民族始终未能找到一个确定的目标,这样就失去了繁荣文化的机会。

  造成当今阿拉伯社会理性危机的思想及社会根源在于哲理性(哲学)讨论未能合理进入宗教生活,对其进行深化和阐发,并在新的基点上结合时代的特性予以丰 富和变通,以改变目前阿拉伯社会面临的理性危机局面,使人们的精神生活重新焕发光彩。从宗教与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不同出发,可以探究改变目前二者对立状态,消除畏惧心理,摒弃专制行为,从而进入对话时期的可能性。目前在宗教与哲学两者关系中突出的问题是“畏惧”,畏惧带来隔阂,畏惧引发冲突。两者发生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哲学的思维方式是批判性的,哲学可以思索一切问题;而宗教的思维方式是信仰性的,不能对宗教信条进行讨论或提出异议。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哲学与宗教的对话不是在同一个基点上。作者强调 当代哲学对于伊斯兰教的批评并不是指向宗教本身,而是针对当代穆斯林对伊斯兰的理解方式。近年来,阿拉伯思想界的自由度骤减,许多在本世纪甚至在伊斯兰早期都允许讨论的问题也遭封锁,阿拉伯复兴时代已转变为停滞、倒退的时代,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阿拉伯社会将很快走出低谷,理性思维的前景只会愈加暗淡。因为目前人们愈来愈多地以引证宗教经文来解决各种思想问题,致使当代一些试图坚持理性思考的思想家不得不寻求一种方法,即以宗教信条支持哲学主张,利用注释(解说)的智慧,人们可以从宗教经文中提取支持任何一种观点的言论。但是哲学一 旦丧失其理性论证的内在逻辑性,就只能在宗教条文内对宗教问题进行辩论,正如数世纪前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鲁西德所为指出著名的“双重真理说”。当然,在目前泯灭理性、囿于宗教传统的情形下,这大概是可以用来光大理性的惟一途径。尽管这样会有其弊病,但至少可以减轻对理性的过分排斥。

  至于当前科学思想受到打击而出现的理性危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讲逻辑的人便是不信教的”这句古谚将宗教信仰与逻辑思维对立起来。将不信教的原因完全归咎于一种思维方式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人类理性自古就视逻辑为人 们用来推导论证其观点的理性思维方式。若人们将宗教保护起来,视其脆弱到不能让人的理性触及它,让逻辑思维远离信仰的堡垒,这种心态只会损害宗教信仰,因为正如人们所知,中世纪伊斯兰教法学家们正是通过理性论证才获得璀璨的教义成果。其次,广泛运用宗教经文解释最新科学理论的做法在自称为“宗教斗士”的思想家们中间十分流行。本质上,这样将导致人们自视可以以非科学的方法解释宇宙现象。第三,称科学是物质性的,具体而有形,因而与宗教观点相抵触。以宗教的角度来看,无论科学取得多大成就,它总是限于转瞬即逝的物质世界,凡是想研究 永恒存在的人就应远离科学。然而,科学是人类理性对物质世界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放弃科学,人们就会停留在蒙昧时代,对于自然界无能为力。

  哲学研究人的活动,以人为对象,并从人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而宗教思想永远强调神的意识是本源,人永远不能达到它。在宗教思想里人不是根本性的,宗教的目的在于让人通过与神的接触获取幸福。这种区别体现在现代社会形态和政治行为中。尽管宪法、法规是人类理性在社会实践中的产物,然而社会似乎应由神(安拉)来统治而不是人。从历史的角度看,伊斯兰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占据了立 法、行政乃至经济生活、个人生活等各个领域,宗教信条成为一切活动的依据。以哲学的观点看,这有悖于人类的意愿。当代宗教运动对人的各种愿望充满敌意,并以责备的口吻斥之为“世俗主义”,将其排斥在外。所谓伊斯兰的号召以及对人类欲望的压制都不是神旨本身在控制我们,而正是那些对神旨进行分析、解说并运用它们的人。例如伊斯兰教法在沙特(温和的伊斯兰教法国家)和伊朗(极端的伊斯兰原教旨国家)的实施,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别,就是因为有人的因素存在。执行者的精神、个性影响了宗教法规的实施,以至出现不分神旨人愿的宗教运动。当今 社会里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畏惧心理,使得在宗教领域所能进行的哲理性讨论越来越少,而自由的哲学讨论是无损于宗教的,只会深化宗教思想,扩大其影响。在进步的社会里,宗教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宗教人士与哲学家共同为深化宗教信条、扩大影响而工作,而不只是注重“宗教堡垒”的表面作用,将很多精力用在妇女面纱、两性隔离甚至禁止两性握手问候等问题上,忽视了宗教的内在精神力量。

  导致阿拉伯理性危机的另一原因是宗教派别排斥异己,各据一方,凡与本教派观点不同者均被视为异教徒,乃至造成屠戮,引发战争。宗教思想的偏执与政治上 的专制是并行的。理性力量的丧失、对批评及讨论活动的遏制,和绝对统治的确认都会引起宗教极端行为和政治专制。而在阿拉伯国家历史上某些相对民主的时期,很显然未出现宗教极端现象。至于哲学,其本身就是一种民主,因为无论是某个思想家或某一流派、学说的错误,一旦受到袒护,那么哲学也就凋萎了。公开讨论并提出异议,没有绝对的被接受与服从是哲学思维的基本准则。因此,政治的独裁或是宗教的极端行为只会出现在那些不具备哲学素养的人身上。

  阿拉伯理性危机的实质是创新的危机或者说是对创新需求的危机。没有什么可 以取代伊斯兰,因为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伊斯兰文化氛围之中。人们应当将伊斯兰的特质限定在“是政治伊斯兰”或“不是政治伊斯兰”。对伊斯兰的创造性的思维只会使人们心悦诚服。产生这种创造性思维危机的原因在于民主的危机,当然并非只是阿拉伯国家的各种制度面临这一挑战。进行思维创造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客观的,即时代及现实环境;二是主观的,即创造者自身的素质,他对自我的认识和对历史的深刻体会。此外,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阿拉伯学者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重复还是有所创新。在当前的现实环境创造出的一些“产品”要么被注 解,要么就被视为叛逆的异端邪说。穆斯林们包围在古代遗产与神圣的宗教藩蓠之中,这是影响他们进行思维创造的障碍之一。古代文化遗产是产生在阿拉伯人作为征服者的胜利年代,当时伊斯兰兴盛并广为传播,创造出璀璨的文化,而现在当他们重温着这一文化而自己已不再是胜利者;古人的文化令他们自豪但却没有意识到人们正以它作为现实悲剧的补偿,而当人们发觉古代文化的欠缺时,那么这种感觉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创造”了。二、如何看待西方。近二百年来,古老的阿拉伯文化面临西方文明的挑战,成为世界性文化,昔日(中世纪)阿拉伯人创造的数学、 哲学和医学(阿拉伯人将其翻译成拉丁文和西方文字传入欧洲,引发了文艺复兴)成为西方人东方学研究的对象,“在这里西方人是‘主体’,而阿拉伯人是‘客体’,阿拉伯人应建立‘西方学’,那时就可以‘反客为主’了”。三是面对身在其中的现实,创造的含义是立足客观现实,感受时代的需要。

  阿拉伯的理性是由众多思想源泉汇集而成,它们不同程度地受到这场危机的侵害,究其原因有二:首先是内因,本民族的文化落后于时代要求,即因为有传统,但没有创新;只有继承没有发展;只看到其表面,未探究其内涵;其次是外因,即 由于近现代殖民统治而招致的文化践踏与掠夺,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

  关于当前阿拉伯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摆脱思想危机、建设现代新文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1.对文化的认识和各种文化间的对话;2.文化的历史性及延续性;3.文化繁荣的社会背景;4.国际新秩序中的当代伊斯兰文化。

  1、对文化的认识和各种文化间的对话 文化具有两种特性,一方面是实现理性对自然力量的把握,另一方面是理性对人类自身弱点的控制。无疑,文化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地理、经济、心理因素。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但文化之于人并不是与 生俱来的,而是世代相传,继承发展,否则文化将丧失其价值和生命力。真正的文化应该让人们具有一种兼容精神,能够独立地思考,并以睿智和善意的提醒而不是强制手段引人以正道。建设新文化工程的最重要的背景条件是打开各种文化间相互交流对话的渠道,这样才能发展人类文化,巩固世界和平、公正和稳定。

  2、文化的历史性及延续性 通过对世界各类文化存亡的研究,可以将社会与其文化间的关系分为四个类型:社会与文化共存,如埃及、中国、印度;文化与社会一起消失,如原始阿拉伯名叫赛姆德的部落;社会群体延续下来而文化消亡,如美州 的印第安人;文化留存而社会不复存在。未来的文化工程将由三个方面组成:一、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二、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三、怎样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如解决领土、民族统一和发展;反西化维护民族本色等。

  3、文化繁荣的历史背景 无论是希腊文化还是古埃及文化乃至今天的欧洲文化,它们的发展与繁荣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政治体系的确立,社会的稳定以及人类在工业、建筑、艺术等领域的创造力的发展是促成文化繁荣的基本条件。

  4、国际新秩序中的当代伊斯兰文化 我们应该承认宗教在人心灵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呼吁伊斯兰思想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变化进行革新。在当代国际 变革中伊斯兰世界在寻找自己的位置,阿拉伯民族也在寻找其落脚点。新文化工程建设的关键在于确定其根基和准则。伊斯兰文化始终围绕着“人”这个中心内容。人的内心,人的个性及其社会性等,它的最终目标是让人类获取幸福和尊严。既然变革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僵化地看待宗教呢?甚至教义学本身也允许将安拉存在的证明与宇宙的变化相联系,由此可见,宗教条文随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可以办到的。阿拉伯文化工程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新的,而是尽可能地利用我们已拥有的文化财富。如果我们很好地运用凯俩姆学(教义学),它就可 以成为新文化工程的一块坚实基石。

  在新文化工程的建设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伊斯兰文化与世俗文化、伊斯兰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以及阿拉伯文化界人士如何在这一文化工程中为国家为民族效力奉献等问题。

  关于伊斯兰文化与世俗文化的讨论,在阿拉伯思想界发生了尖锐争辩,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场面,思想家、学者及宗教人士各持己见。阿尔及利亚思想家马立克·本·纳比(1973年逝世)多年从事文化研究,内容涉及文化的形成、兴衰及不同文 化间的关系。他并没有突出某种信仰对于社会或文化进程的作用,而将文化的发展繁荣归功于一些特殊的理论和各种社会实践。他强调,我们穆斯林社会尤其需要“实践”这种方式。伊斯兰社会生活在《古兰经》的原则中,但它不能带给我们实际的东西。谈到伊斯兰民族复兴,他认为有两点:一、近80年来伊斯兰民族已脱离了历史发展进程,处于停滞状态,没有科学和实践的创造,只有对过去成果的反刍。

  二、在伊斯兰世界遭受了殖民者的侵害而发生了一些变化之后,竟转向西方文明,希图找到治愈自身疾病的良药。思想家纳比指出,外汇买不来文明,因为一种舶来 文化并不一定适合本民族的需求,只有靠自身的力量才能创造出新文明。由此看出,对于当代伊斯兰社会除伊斯兰道路外别无它途,它是使伊斯兰文明繁荣的原始动力。重建伊斯兰文明需要具备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先决条件:信仰、开放、科学、实践。新文化工程的“新”字在于掌握现代人类文化成果,即科学、人学、世俗文化。

  笔者认为,如果回顾一下进行现代宗教改革和文化复兴运动的先驱们的思想主张,阿富汗尼进行的宗教改革(复兴)运动有三个条件:1.宗教复兴、2.伊斯兰的统一。3.与西方抗衡。三者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而塔赫塔威率先介绍了西方文 化及西方社会政治思想,将“自由”的含义解释为:自然界的自由、行为自由、宗教自由、政治自由。而他的学生路特菲·赛义德则将自由说成是安拉对于我们灵魂的赐予,所以我们的自由就是我们自己本身,我们的存在就是我们的自由,就是自由本身。阿富汗尼、塔赫塔威和后来的穆罕默德·阿卜杜、路特菲·赛义德、塔哈·候赛因、阿拔斯·麦哈茂德·阿嘎德和候赛因·海卡尔,这一代人的思想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双重性。他们没有将自由这一问题放在哲学的框架内进行思考,也没有探究其根源与发展,只是对这个字眼进行了描述,并说明人们渴望获得自由;他 们的著述里显示出他们已抛开了传统的伊斯兰思想,但在研究问题的时候又难脱所受传统教育的封闭的思维模式与方法,结果是新旧原则的混杂物。在当代“新文化工程”的进行中,应择其优势而避其短处。

  在“新文化工程”里,伊斯兰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及与其它穆斯林或非穆斯林国家关系的问题,涉及变革地对待伊斯兰教遗产如伊斯兰教义学领域的拓宽研究、重新评估伊斯兰教法中处理与其它国家关系的条例等诸多方面,关于将穆斯林国家中的基督教徒、犹太教徒也纳入“新文化工程”之中,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是天启教来看,它们在民主、人权这类问题上,并不存在分歧。早在19世纪末,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相混合的文化模式就已形成,它是现代思想家穆哈默德·阿卜杜·拉齐格、麦哈茂德·舍尔土特、哈比布·吉尔吉斯等人努力的结果。19世纪在埃及开办了第一所有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的小学校,同样伊斯兰教的小学也收基督教徒学生,在爱资哈尔也有基督教徒,在当今的世界里,文化交融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不存在一个完完全全的伊斯兰或基督教的城市。

  专门从事苏非思想研究的尤素福·宰丹博士指出,尽管人们对苏非教派众说纷纭,他仍坚持苏非思想应在“新文化工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宰丹博士题为《对苏 非思想的文化感受》的论文表明,他将其研究视角停留在自公元8 世纪以来几个不同的特定历史时刻:如蒙古人入侵、塔塔尔人的进犯、西方的侵蚀等,分析了苏非派在当时所起的历史作用。而伊卜拉辛·夏欣博士则撰文阐述了苏非思想中有关人的有限意识与绝对意识关系的内容。认为人不是被局限的存在,从他的根源、愿望、信仰、创造来看,他是与整个存在相联系,人是能够战胜孤独,打开封闭的心扉,实现人与人、人与存在的交流融合。阿拉伯学者们提出“新文化工程”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价值:一、人的自由是每种文化运动的目的所在,人是按照安拉的意愿 创造的,是地球上安拉的承继者,奴隶是不可能创造自由的;二、尊重个人内心世界的良知。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良知的感召,社会应鼓励和发展它;三、关注社会被忽视的角落,赋予劳动以神圣感,保证每个人的思考自由和创造自由。

  综上所述,可知伊斯兰教就其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不仅有教法学和教义学,而且其宗教信条涉及现世生活中的一切内容: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规范等。这些将人们紧紧地包裹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之中,每迈出一步,都要有宗教上的依据,获取宗教方面的允许。其结果,导致进入现代以来的阿拉伯国家乃至整个穆斯林世界 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步履维艰。更因为令穆斯林人民受辱的殖民侵犯的痛苦经历,使得他们愈加珍视本民族的传统宗教和文化,而极力排斥外域文化。当然,正如本文上面所介绍的,在阿拉伯的思想家中,对这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有温和折中的,有强烈激进的,然而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即在时代的浪潮中,阿拉伯民族、穆斯林人民不甘沉沦,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对本民族宗教文化进行现代重构的尝试,阿拉伯新文化工程的建设就是一例。笔者认为,阿拉伯新文化工程的建设不必像历史上历次伊斯兰复兴运动那样,打起伊斯兰教的大旗。关键的问题在于继承伊斯兰文 明的精神,弘扬其在最初形成之际,吸收、兼容众多民族文化精髓所具有的那样博大、开放的精神。历史上,阿拉伯人——伊斯兰教的信徒们凭借这一精神,为人类思想宝库增添了绚烂的文化瑰宝;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阿拉伯的穆斯林们仍需具备这种精神,才能再度创造出辉煌的伊斯兰新文化。

  • 上一篇文章: 中东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7]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4]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林同奇:“我家才子,一生…[8]

  • 林同济的“道家回归主义者…[10]

  • 不懈追求的学者林同济[5]

  •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5]

  •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4]

  •  
     相 关 文 章
  • 保钓要坚定 示威宜理性[1603]

  • 选举是稳定的社会对话机制…[7522]

  • 无偿捐赠有别慈善投资 杨澜…[8142]

  • 专家:用最少的资源消耗支…[6233]

  • 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政…[5818]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