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横向比较 >> 异国风情 >> 德国 >> 正文  
  德国现代职业培训背景         
德国现代职业培训背景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1771    更新时间:2004-02-28    文章录入:水木

 

  德国的职业培训素以其悠久的历史、健全的体制、过硬的质量而著称于世。

  然而一个往往被世人所忽略的事实是德国的职业培训同其工业发展的进程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型到现代化的过渡阶段,德国现代化职业培训与传统职业培训相比,不论是在培训目标和培训要求方面,还是在培训原理、方法和手段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本文拟就德国现代职业培训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新的培训要求和方法加以阐述,供大家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参考和借鉴。

  一、德国现代职业培训产业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德国的工业结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彻底的破坏,战后德国人保存并继承了培训技术工人的古老传统和价值观,这大大地促进了德国工业结构在意想不到的短短一段时间里的重新建立,并奠定了其引人注目的出口国的地位。从60年代末期开始,企业的生产条件及社会各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改变,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职业培训要求和方法的改变。

  (1)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德国原有的一些重要基础工业,如采煤、采矿、纺织服装、精密机械等,由于无法继续与一些低工资国家抗衡,或是不能在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竞争中取胜,不得不限制这些工业的发展或停止其发展。这种状况一直在持续,它迫使德国不得不集中力量发展高技术产业,并力争使之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技术的发展。与高技术产业的要求相适应,企业必须提高生产工艺水平,以便适应要求不断提高的生产任务的需要,60年代工业自动化完成之后,伴随着电子数据加工的输入以大型计算机的形式出现了全新工艺学。这种工艺学通过采用小型电子控制技术得到不断扩大,最终导致的批量生产个人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对于以手工工艺的学习起步的技术工人而言,这些意味着要有一个不断进行职业适应的过程。从手工业工人到机械工人,然后到对愈来愈大的机械系统的监控,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到对数控机床的使用,最后到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程序编制。从具体的显而易见的生产任务到抽象地使用计算机完成工作任务,这一切只能靠通过不断提高职业培训质量来获得。德国的企业人士对此十分清楚:以前的培训要求不能适应工业革命的新发展。

  (3)人口的变化。自6 0年代末期始,德国的出生率开始下降,1964年西德出生了约100万人,达到历史最高纪录,之后在几年时间内这个数字降低到每年70万。从1985年开始,接受职业培训人数的递减,表明了此问题的严重性

  (4)教育方面的变化。近些年,德国青年人中想上大学深造的人数不断增加。很多年轻人在接受了中等职业培训之后直接升入大学或高等职业培训院校学习。企业的学徒培训中位置空闲,技术工人短缺。企业界不得不接纳那些被学校证明为学习能力较低的青年人为学徒,而这部分青年人由于常年受到来自学校的歧视性评价,对自己已失去信心。他们对学习既厌倦又憎恨。如何对这部分青年进行培训成为德国企业界和职业教育研究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5)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在过去几十年中德国有很多年轻人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发生极大的改变,他们高度重视和追求物质文明,有些青年只顾自身的娱乐和享受。这种情况使企业界某些人士产生忧虑:是否还要向年轻人继续提出能力方面的要求,有无必要缩小培训范围并降低培训要求。

  后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学徒的培训要求非但不能降低,相反还要比过去有所提高。因为只有提高培训要求,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满足工业现代化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德国现代职业培训训对未来技术工人提出的新要求

  德国传统的职业培训比较重视培养学徒的专业技能,但是对专业技能以外其它方面的能力却重视不够。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发现技术工人仅仅具备专业能力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在对学徒进行培训时,有意识地加强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里所说的方法能力是指制订工作计划、协调计划,对自己工作成果进行评价以及独立获取部分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在工作、学习中的积极性、独立性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一起构成技术工人的基本的行为能力,同时也构成人们在社会中求得生存的基础。然而现代社会表明,仅仅谋得生存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要在生存基础上求得更大、更快、更好的发展。随着德国工业结构及工艺技术水平的变化,世界各国在人才、技术市场方面日趋激烈的竞争,促使人们不得不提出更高层次的培训要求:培养学徒的关键能力,即培养未来技术工人的超越其职业领域、工作领域的个性能力,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来自各方面的新变化,即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满足社会对这一层次人才的需要。自明确提出培养学徒关键能力这一新的培训要求以来,德国企业界、职业学校都纷纷响应。通过20多年的培训实践表明,对学徒进行关键能力的培养是正确的,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当今的德国社会,失业人口中的工程技术人员、高学历者大有人在,而技术工人的失业率则一直保持较低水平,这一点在西德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与德国重视对技术工人关键能力的培养不无关系。

  关键能力是技术工人各种良好素质的综合性产物,是他们的基本行业能力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对关键能力加以剖析,我们会发现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具体能力或者内容。

  (1)对技术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工人应该对新的技术和工艺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即有较强的“悟性”,并能够在较短时间里迅速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

  (2)决策能力,在生产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工人应该善于独立思考,在多种可行方案中,选出最佳生产方案。

  (3)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工作中出现各种问题时,工人应具备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善于及时加以解决。

  (4)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工人应该把产品质量看做是高于一切的,在生产过程中来不得半点的草率和马虎。

  (5)合作能力。现代社会中与他人的交往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工人应该善于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善于与他人合作完成工作任务。

  (6)环境保护意识。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人应该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创造一个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懂得并且重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节约以及充分利用。

  (7)社会责任感。企业的工人同时也是社会一员,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社会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三、德国现代职业培训中常用的几种培训方法和原理

  (1)“项目应用”培训法。所谓“项目应用”是指在企业实训教学中,选择一个实际项目,即一个实际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个人独立制订工作计划,独立实施工作计划;第二种为小组制订工作计划,个人独立实施计划;第三种为小组集体制订一个粗略计划和实施步骤,个人再就项目的某一部分制订详细计划并予以实施。培训教师可以根据培养学生某种能力的需要,适当选择完成项目的方式。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第一种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合作能力,可以采用第三种方式。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教师都要注意根据学生成绩的高低和能力的大小,为学生安排那种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完成的项目。项目过难或过易对学生的培养都是不利的。德国许多企业在培训中经常使用第三种方式。语训教师将一个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学生个人制订详尽的完成子项目的计划并予以实施。待各子项目完成后,小组成员通过集体讨论、协商,共同协作完成大项目。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质量意识以及合作能力,也使学生的计划能力、决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实训项目“任务指导书”方法。在企业实训中,由实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制订一份粗线条的、留有许多缺项的实训项目“任务指导表”。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查找资料或者通过小组讨论弄懂其中的内容,然后自己动手将实训项目“任务指导表”中的缺项补充完整。补写后的“任务指导表”就成为一份翔实、完整的实训项目“任务指导书”。填写、补充“任务指导表”的过程,也是学生实际操作完成某一实训项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如对已学过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对各种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技能技巧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

  (3)工作小组合作的方法。德国现代职业培训非常重视工作小组合作方法的运用。不论是在企业的培训车间,还是在职业学校的理论课教室及实验室,到处都可见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或者围绕某一问题开展讨论。每个工作小组的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因为在这样规模的小组里,全体成员都有互相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产生一种不拘礼仪的合作氛围。以钳工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例,以前给学徒用的工作台都是长条形状的,上面的老虎钳一个挨着一个,学徒间的交谈是被禁止的,即使不被禁止,也是很困难的。现在则有意识地为学徒提供六角形的工作台,其好处是便于学徒之间有机会交谈,互相启发,建立自信心,也便于商量小组的各项活动。

  培训教师可以把一些实训任务交给工作小组,由小组全体成员在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思考,完成此项实训任务他们已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的最终方案是什么?怎样合理地、科学地安排工作步骤等。在每个小组成员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此时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培训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4)培训教师角色变换的方法。在传统的实训教学中,实训教师的作用与理论教师一样,是学习过程的直接组织者,学徒要使自己适应培训者。实训就象在学校一样,处在中心位置是实训教师,他好象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样便导致了实训教师在某种程度上的傲慢态度,也导致了学徒消极被动的行为方式。

  现代职业培训中实训教师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角色,在培训过程中,他们不再唱主角,而是让学生充当主角,他们或是退到后台,或是扮演配角,在一边起个咨询者和解说者的作用。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实训教师不要面面俱到,而应该只就那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要给学徒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实训教师的任务是传授、介绍措施方式、工作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是给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实践表明,培教师角色变换的方法有助于培养、锻炼学徒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 上一篇文章: 德国政坛的绿党势力

  • 下一篇文章: 德国人爱护环境胜过私有财产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7178]

  • “未来教育”重塑德国形象…[2962]

  • 一个老大政党的与时俱进—…[3350]

  • 现代留德学人的德国文化观…[2608]

  • 德国关心残疾人面面观[2289]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