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教育方法 >> 正文  
  少年儿童素质教育喜忧参半         
少年儿童素质教育喜忧参半
[ 作者:佚名    转贴自:《光明日报》    点击数:1078    更新时间:2004-01-23    文章录入:admin ]


  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调查近日揭晓。这次调查由全国妇联领导,国家统计局批准,中国儿童中心历时一年组织实施的。此次抽样在全国除港、澳、台、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中,共抽取了42000个少年儿童及其父母的样本,首次对中国少年儿童的素质状况进行了摸底。
  少年儿童自身和外部的优势
  此次调查整体结果显示出当代少年儿童正在良好地适应这个时代,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都有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肯定自我,相信自我,对自我充满信心,自我观感较好,大部分孩子有自己的主见,遇事完全依赖父母的孩子只占6%;生活能力较强。经过对10—12周岁的少年儿童调查,结果表明,孩子们一般都具有必备的生活常识;具有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绝大多数儿童有很多好朋友;了解和关心社会,具有一定的环保知识;具有较强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对7岁以上少年儿童的职业理想调查表明:城市与农村少年儿童的职业期望,处于前四位的依次是:“军人、警察”、“教师”、“医生”、“科学家”;孩子们具有务实和高尚的人生观。从整体看,少年儿童崇拜的对象依次是“英雄人物”、“文体明星”和“科学家”。
  同时,他们还有政府和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外部条件优势。改革开放带来了儿童学习生活条件的显著提高,信息媒介包括电视、出版物、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增加了少年儿童对知识、信息和娱乐的选择,他们可以与成人平等地共享社会信息资源。闲暇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日趋丰富。
  令人担忧的问题
  调查也显示出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课堂学习的兴趣减低。首先,中小学生对学校中的课程普遍不喜欢。除了像物理、化学这样的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外,其他课程的欢迎比例随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其次,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对好成绩的追求。相当多的少年儿童学习的外在动机较高,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其二,参加家务劳动时间较少。在中小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家务的时间占到6%,平均每天只有15.6分钟。其三,闲暇时间过少,调查表明,城市初三年级用于功课的时间最高,平均每天152分钟,而用于玩的时间只有54分钟,农村初三年级仅41分钟,少年儿童的负担很重,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时间非常有限。
  父母和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城、乡儿童的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仍很落后,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不明确。父母的教育观念是以其对儿童的教育目标为基础的。这次调查,有53.47%的父母把“将来上大学”作为对孩子前途的选择,其次是“只要他(她)将来生活得幸福”、再次是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标是“将来上大学”,这就导致家长认为孩子应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对“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的什么都不重要”这一问题,有11%的家长完全同意,大部分家长对此观点总体上倾向于同意,只有27%的家长完全不同意。从调查结果看,家长并不重视培养孩子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生活的能力。对“减负”持“担心”的态度,而且家长普遍担心不提倡追求高分和不排名次会降低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尚不明确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建立全新的教育观念。那么,目前我国教师的教育观念如何?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素质教育并不等于减负,只有3%的教师把素质教育与减负相混淆。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们还不很明确,有25—49%的教师把增加课外活动时间理解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仅有20%的教师完全同意“学生的创造力是通过专门的课程来培养的”。令人惊讶的是,有32%的教师仅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应由学校指定专门的教师来完成”,这说明他们一方面认为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不应是相互独立的,另一方面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发挥作用。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观念里,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20%的教师不赞同“学习不好总是要被社会淘汰”的观点,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比较好的出路是考上大学,因此,许多教师仍然注重分数的作用,71%的教师多多少少有些担心“提倡不追求高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基于此次调查,教育专家和参予工作的人员建议:(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少年儿童发展中巨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努力形成机会均等、公正公平的教育氛围。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促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关注农村少年儿童,救助失学、消除贫困,继续为显著改善农村少年儿童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而不懈努力。(二)更新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三)努力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积极推进课程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使青少年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灌输向主动汲取转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要努力拓展青少年的教育空间,促进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系统化,使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充分利用信息社会的传播方式和媒介载体,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多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产品,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

 

  • 上一篇文章: 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

  • 下一篇文章: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于教育改革的感言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谨防人才素质“退化”[2217]

  • 应给中学生以什么样的科学…[2052]

  • 现代人的思维与素质[3388]

  • 现代化与人的素质[2031]

  • 反思能力:教师的一种必备…[1732]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