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教育方法 >> 正文  
  素质教育首先是“动手教育”         
素质教育首先是“动手教育”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957    更新时间:2004-01-23    文章录入:admin ]


  与其他一些中小学校相比,人大附中开设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处在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区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把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科技发明创造引入课堂,从而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学校在某一领域里的教学优势;二是从指导学生申请科技发明专利入手,将课堂教育、学校教育扩展为社会实践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市场经济运作、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接轨”的能力。这两方面的特点极大地提升了人大附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质量,使其成为人大附中的一道“招牌菜”。
  素质教育,首先是“动手教育”,但以往我们一提素质教育,总爱拿劳动技能、科技实验,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特长课”说事儿,仿佛只有它们才能最直接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实,即便在语文、政治、历史等传统意义上只需“死记硬背”或“坐而论道”的学科的教学中,同样也能够着重培养学生“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能力。报载一名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念初中,历史课教师布置的作业是让每个学生回家制作一份自己家的家谱,结果这个中国孩子动员了包括远在国内的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等一大群人,终于完成了一份令美国老师称赞不已的家谱。同样,我们的语文课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场境来亲身体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蕴;政治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当前媒体上的一些热门话题讨论。关键是教学本身也要有创新意识,教师本身应当具有帮助学生创造“动手环境”、客观评价学生的“动手成绩”(对学生的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作出中肯的评价,无疑要比按照标准答案给学生的标准化试卷判分困难得多)的能力。
  素质教育事实上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中的“动手教育”,事实上是要求教师用自己富于创造的双手,引领着学生逐步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勇于参与社会,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他们将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观念,把他们锻炼成将来能够用双手支撑生活并创造生活的栋梁之才。从人大附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发明创造能力,并指导学生申请专利等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动手教育”方面正在进行着积极有益的探索,对此值得充分肯定。

  • 上一篇文章: 教师的威信:教育的潜在动力

  • 下一篇文章: 创造素质——21世纪育人焦点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教育改革提案[4115]

  • 教育,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13126]

  • 爱因斯坦奇迹对中国教育的…[6731]

  • 反对教育乱收费的另类之见…[5081]

  • 谈谈教育[6457]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