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教育方法 >> 正文  
  创造素质——21世纪育人焦点         
创造素质——21世纪育人焦点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953    更新时间:2004-01-23    文章录入:admin ]


  人才的创造素质,是人的多项素质的核心。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创造力,唯有抓住了这个问题,素质教育才抓住了根本。
  一.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日本政府早就提出,“创造力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为在未来的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跟在别人背后爬行,甚至失去生存的权利。
  二.传统教育扼杀人才的创造性解放以后,我国沿用了苏联的教育体系,采用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技能的训练;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致学生的质疑能力差、辨识能力差、冲击能力差。杨振宁教授有个评论:“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也认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两位学者的评价,一针见血地打中了我国传统教育的要害。
  三.创造性人才应有的素质
  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应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应该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其次,应该学会创造思维,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
  第三,应该具有创造力占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颖域的能力,掌握创造新知识的方法论。第四,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必须具备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冒风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四、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
  1、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受到历史和习俗的熏陶,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人们往往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谨小慎微、墨守成规。传统的教育观念崇尚经验,反对创新;崇尚权威,反对怀疑;崇尚跟随,反对超越;崇尚持平、反对冒尖。这种观念下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的“小绵羊”,而不会是独立自主、驰骋疆场的“千里马”。
  2、更新教育目标,实施创造教育应该把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创造教育仍然强调知识的积累,因为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和前提,但更应该重视知识结构的优化;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更要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各级各类学校里普及“创造学”知识。
  3、教师要启发性地“教”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教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要再教,最终使学生从不教不会成为无师自通。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励思维。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
  4、学生要探索性地“学”’学习新的知识,不能永远依靠老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要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学生应该勇于质疑问难。学问学问,一是学,二是问。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只注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与运用,就等于什么也没学到。只有通过提问、思考和探索,才会学得更扎实。
  5、改革考试制度传统的考试制度,对记忆型学生有利,不少学生可以“临时抱佛脚”而取得高分,这对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是不利的。要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入总分,以激励学生开发自己的创造力。社会进步与时代要求已经把教育的最高目标定位到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教育在我国刚起步,前途必定是一片辉煌。

  • 上一篇文章: 素质教育首先是“动手教育”

  • 下一篇文章: 中国孩子为何后劲不足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教育改革提案[4115]

  • 教育,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13126]

  • 爱因斯坦奇迹对中国教育的…[6731]

  • 反对教育乱收费的另类之见…[5081]

  • 谈谈教育[6457]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