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民族理想 >> 理想制订 >> 正文  
  缅怀王永志院士!一生只为航天谋 立志报国绘宏图       
缅怀王永志院士!一生只为航天谋 立志报国绘宏图
[ 作者:姚昆仑    转贴自:科普时报    点击数:167    更新时间:2024-06-14    文章录入:admin ]

 

 

大师档案

王永志,著名火箭导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开拓者。

1932年出生于辽宁昌图县,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公派莫斯科航空学院学火箭导弹总体设计。1961年毕业回国,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从此投入国防建设和航天事业。历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主任、副院长、院长,国家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暨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和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1992年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荣膺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201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编号46669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永志星”,2014年被太空探索者协会授予水晶头盔奖,20176月入选“八一勋章”首批候选人名单,2021628日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24610日端午节那天,我通过微信向王永志祝福龙舟节安康。谁知第二天晚上9时,他爱人来电泣告王总因病辞世,我心中悲恸万分!

2003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同年,身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的王永志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因参与撰写《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我有幸认识了王永志。

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我始终怀着崇敬之心,也常常被王永志的人生经历和创新精神深深感动。

193211月,王永志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的一户贫苦农家,父亲为他取名“德宝”。由于家境贫寒,到了上学年纪,父亲不愿让他读书,是大哥悄悄带他到当地小学报了名。学校老师得知他是哭着闹着要上学的,心生感动,于是说道:“‘有志者事竟成’,你志向远大!我为你取名叫永志吧!”从此,王永志这个名字伴随着他的求学时光与科研事业高歌前行,不断谱写人生新的华章。

他在火箭研制方面作出了创新性贡献。19558月,王永志从清华大学踏上了留学莫斯科航空学院的历程。留学6年,他服从国家需要,从航空专业转学火箭专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红色毕业证书。回国后,他随即参加我国“两弹一星”工程。19645月,王永志第一次参与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任务。那一次,由于天气原因,火箭未能如期发射。专家们多次研讨,也没有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时年32岁的王永志经过认真思考提出的解决方案,得到了钱学森的肯定。19646297时,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获得圆满成功!他的创新思路和逆向思维受到了同事们的赞赏。其后,他主持研制的几个型号火箭,枚枚试射成功,他因此而被同事们誉为“福将”。后来,他因为才能杰出和贡献巨大,被任命为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和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

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殚精竭虑。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后,花甲之年的王永志受命担负起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开始了艰辛的创新之路。由于当时载人航天工程由七大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别有总师,于是大家便亲切地称王永志为“王大总师”。

在王永志的主持和工程总体组织下,我国研制出具有自主故障诊断和逃逸控制能力的“长二F”火箭,确定了三舱飞船、火箭“三垂”方案、主着陆场、陆海基S波段统一测控通信网等系统方案,及时决策了轨道舱留轨应用、不上大动物试验、海上分区定点救生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创新举措,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铺就了顺利前行之路。经过11年的艰难探索,200310月,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升空,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使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他为中国空间站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后,王永志从总设计师岗位退了下来,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高级顾问,实际上是“退而不休”,重任不减。20071月,王永志担当“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编制专家组组长的重任,开始了中国空间站的论证工作。他亲力亲为,对空间站建造规模与运营模式、后续任务计划安排、运载火箭的工位建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关系、空间应用规模及目标等重大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证,历时一年半,形成了最终的论证报告。20108月,中央专委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按此方案实施。

在中国空间站建造过程中,王永志不顾年迈和辛劳,多次奔赴发射现场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关心和指导工作。2014122日晚,神舟十四、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太空进行交接仪式,正式开启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模式。20244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目前,空间站工作状态良好。王永志作为首任总设计师和技术核心人物,推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眼于高起点自主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他是航天科普宣传的热心人。王永志认为,从载人航天活动本身看,可以说是人类最壮观、最激动人心的探索活动。当运载火箭这位大力士喷吐着熊熊巨焰,雷鸣般地从发射台上缓缓升起,像利剑一样划破天空,向着深邃的宇宙飞去时,那种场面是非常鼓舞和震撼人心的。而当航天员进入轨道飞行,身体在失重状态下飘浮等奇妙的场景,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对航天活动产生兴趣。

他多次拨冗参与航天科普活动,并作航天科普报告,他风趣幽默的语言,内涵丰富的知识,来自于科研实践的故事,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在科普活动中,他体会到仅作航天科普讲座,受众是有限的:“一个人能讲多少?能被多少人听到?”于是他有了“写一套权威科普丛书,向广大公众普及载人航天知识”的设想。

在他的倡导下,2006年,撰写7卷《中国载人航天科普丛书》的工作正式启动。王永志亲自挂帅,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文宝、时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袁家军共同担任总主编,各分册主编则由各系统总师或资深专家担任,100余位专家执笔,开创了一线专家群体撰写高科技科普读物的先河。

历时5年,《中国载人航天科普丛书》于20116月由中国宇航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套丛书图文并茂,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了载人航天的伟大成就,介绍了载人航天科技知识。丛书发行后好评如潮,2012年获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2013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

在研究神舟十号飞行任务规划时,王永志非常赞同搞太空科普课堂的想法。2013620日上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的女航天员王亚平由另外两位航天员协助,在天宫一号太空实验室里成功完成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5个实验过程。这场天地间的知识互动课,在全世界引发了积极的反响。

可以说,王永志与我国航天事业同频共振,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见证人,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奋斗的一生,充分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谈到自己的人生与事业,王永志曾激动而自豪地说,感谢祖国给他机会,在自己的人生中有幸与其他航天人一起做了三件值得欣慰的事:把导弹准确地送到需要的地方去,把卫星送到各种轨道上去,把中国人送到太空去。

巨星陨落,风范永存。那句“使命因艰巨而光荣,生命因奋斗而光彩”的航天名言,将激励无数航天人拼搏奉献,续写新的辉煌!那颗编号为46669小行星——“王永志星”,在浩瀚宇宙中将放射出永恒的光芒!

  • 上一篇文章: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以科学之名,诉祖国之爱——他们这样说

  • 下一篇文章: 科学巨擘李政道的一生:心通天宇,情系华夏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6]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