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  
  大师虽逝,风范永存——追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       
大师虽逝,风范永存——追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
[ 作者:卜金宝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106    更新时间:2024-06-14    文章录入:admin ]

 

 

202461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永志逝世。

闻此噩耗,心里好痛啊!国失栋梁,我辈失良师!

14年前采访王永志的情景,历历在目。

 

2010224日,我作为解放军报社记者,在为参加全国“两会”采访做准备的时候,看到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名单里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心里为之一动,我想采访他。作为闻名遐迩的大科学家,他一定很忙,可我还是不愿放弃。

那天下午临下班时,我拨通了王院士的电话。待我说明意图后,王永志在电话中愉快地表示:“好啊!让我准备一下吧。”

王院士的话让我感到格外亲切,忐忑不安的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

他接着说:“请你把具体要求、设想发到我邮箱好吗?”

过了片刻,王院士将他的邮箱发到我的手机上。

当晚2235分,我将采访提纲以及相关资料发到他的信箱。

第二天早上518分,我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是王院士发来的短信:“对不起,因误操作,邮箱被清空了,请尽快再发一次。谢谢!”

我赶忙起床,准备再给他发邮件。还没有来得及打开电脑,又接到王院士的第2条短信:“邮件找到了,不用再发了。”

两条短信,让我眼睛一热,心中充满感动。当即给王院士发了第2封邮件:“接到您的两条短信,让我十分激动。昨天冒昧打电话给您,想请您就‘低碳经济’问题,结合国防建设特别是航天领域的尖端项目谈谈感受。没想到您今早5点多钟就开始工作,并发信息给我。这种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您如此谦逊的品格,‘准备一下’‘对不起’‘谢谢’等用语,让人感到温馨愉悦。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师。”

整整一个上午,我都在网上反复阅读王院士的先进事迹。我在想,我虽与他未曾谋面,但内心已经把他当作是良师益友了。

 

34日上午,王永志接受了我的专访。他慈祥、谦和,淡定,举手投足间,透出一位大师的学识和涵养。

王永志对我说,科学说到底就是创新,而创新绝不仅仅是个标签,它是要承担风险的。做一个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底气。

王永志以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遭遇,给我讲述,要创新,首先要有挑战传统的勇气。历史上有多少杰出的科学家在不被理解和认可的时候受到责难甚至迫害?作为科学家,你就要有面对这个强大压力的承受力。要创新,还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底气。他例举了一些典型事例说,现在一些地方是事事围着领导转,看领导的眼色行事,那不是真正对领导负责,更谈不上创新。你搞科学,搞研究,就要对事实、对科学负责。因此,要敢于讲真话,敢于坚持原则。当然,这个勇气,这个讲真话,这个坚持原则是建立在你对客观事实的充分调查研究,对客观规律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否则,你哪来的底气?

其实,王永志的经历就是最生动的佐证。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第6任院长,王永志为成功研制我国第一枚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并首次发射试验搭载国外用户卫星获得圆满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这位杰出创新型人才的涌现也颇具戏剧性。早在1964年,王永志就参与了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第一次飞行试验。计算火箭的弹道时,发现射程不够,当时多数人的意见是多加一点推进剂,但是火箭的燃料贮箱有限,再也“喂”不进去了。在此关头,惯于“逆向思维”的王永志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从火箭体内泄出600公斤燃料,导弹就能达到预定射程。本来火箭能量就不够,还要往外泄?在场的“权威”认为是天方夜谭。王永志不甘心,鼓起勇气找到时任发射场技术总指挥的钱学森,谈了自己的想法。钱学森听后,马上把火箭总设计师叫过来叮嘱道:“那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果然,导弹泄出部分推进剂后射程增大了,连打三发,都进入了目标区,试验取得了成功。

听王永志讲他幸遇钱学森的经历,我说:如果您当时迷信权威,那中国就少了一个科学家。他幽默地说,那时我也是年轻气盛啊!失败了,自己一个人身败名裂。成功了,对国家和民族是个贡献!

王永志对年轻人给予厚望。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最好时期,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毕竟也太多了,一个人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真的太不容易了。这就要从小抓起,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理想。

那天,王永志还给我讲了好多,比如,我们现在是科技大国,但还不能说是科技强国;人可以一夜成名,但无法一夜成家……可谓针砭时弊,一语中的。

临别时,我请这位令人敬仰的科学家留言。他沉思片刻,提笔写道:“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一位科学家对国家的忠诚,对科技事业的热爱,对创新型人才的期盼之情跃然纸上。

如今,大师虽逝,风范永存。

敬爱的王永志老前辈,愿您天堂一路走好!您的英名光耀千秋,您的业绩永载史册。

 

  • 上一篇文章: 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

  • 下一篇文章: 新一代载人登月火箭来了!采用了哪些革命性技术?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4]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