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前,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实施相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如何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如何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如何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5月11日,全国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组织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和相关部委负责同志围绕“坚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议题深入交流。其中,多位政协委员聚焦“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提升人口综合素质”分专题,瞄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问题,深入协商集中议政。
完善政策体系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与会政协委员们一致认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坚持把人口高质量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全局,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权益保障部部长粟斌了解到,当前生育保险是均衡用工主体之间职工生育成本的重要制度,但还没有实现全覆盖。
“建议健全完善生育保险法律政策体系,推进包含生育保险内容的医疗保障法立法进度,确保国家和地方层面法律政策衔接顺畅,统一生育津贴支付标准和范围。”粟斌说。他同时从用工主体角度出发,建议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探索构建制度相对统一规范、资金来源多元化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有利于企业妥善安置产后女职工回归岗位的引导性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山东省委会主委段青英将关注的落脚点放在了普惠托育服务上。“建议建立稳定的社区办托补贴机制,采取边建设边补贴方式,缓解托育机构资金流转压力,落实落地普惠托育建设、装修、固定资产采购等配套支撑补贴,减免民水民电、气暖等改造费用,降低运营成本。”段青英说。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认为,要加大对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与托育公共服务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母亲产假、父母育儿假和育儿补贴、税费减免等用人友好型人力资源管理等政策支持体系。
从现代职业教育层面出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高教集团董事长李孝轩调研发现,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知识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职业教育领域当前还存在三方面差距,即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间的“时差”、企业预期与政策供给间的“落差”以及中高职教育在资源布局和衔接贯通上的“偏差”。他建议,要加速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调整,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产教融合力度,同时加快职业教育资源布局调整。
协同破解养育痛点
此次专题协商会召开之前,妇联界别部分委员围绕本次专题协商会议题进行了自主调研。调研发现,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校教育的堵点、家庭和孩子的痛点。
对此持续关注的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妇联主席刘文萍认为,这与学校教育失衡、不良家庭关系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息息相关,正因如此,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至关重要。“在抓住学校教育这个关键、夯实家庭教育这个基础上,也要完善社会环境这个保障,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刘文萍说。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妇联主席王芳对此深表赞同。她提出,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强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建议加强科普宣传,净化网络空间,同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教育主责、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家校社医密切配合,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织密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网络。
“建议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粟斌表示,可充分发挥女职工休息哺乳室、“两癌”筛查、工会爱心托育托管等工作品牌作用,帮助企业解决好女职工急难愁盼的问题,做好女职工可感可知、可达可得的实事好事,帮助企业提高对女性就业与劳动保护的法律意识,防范和化解变相违反法律的风险。
段青英认为,要建立企事业单位办托工作协调机制,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主动链接外部资源,发展形式多样、多元融合的托育服务新模式,推动实现“幼有所育”“幼有善育”,为国家人口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底座。
探索产教融合路径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关键。
“当前,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焦点,对我国人口素质、就业市场、教育改革与科技创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现阶段,我国存在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大、高端人才流失严重、科研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院长朱松纯说。
在朱松纯看来,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强化支撑产业创新的人才供给,尤其要推动科研立项改革,贯通学-研-产-用创新链条。“我国需要遴选并培养一批能理解国际科技前沿与趋势,了解国家重大需求,具备职业素养的‘战略项目经理人’;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建立经理人的遴选、考核机制与文化;要像培养舰载机飞行员那样重视培养战略项目经理人,打破裁判员同时是领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局面。”
“在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方面,职业院校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李孝轩表示,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技术代差更加凸显,亟待在关键堵点上谋划破题。
“建议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推动职业本科在更广领域实现产教融合。”李孝轩说,同时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畅通中高职和本科衔接贯通培养路径,通过综合施策,全方位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