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概况 >> 中华文化 >> 诸子百家 >> 正文  
  正德厚生       
正德厚生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357    更新时间:2021-12-12    文章录入:admin ]

 

正德厚生这句话说的非常好,但是关键是在如何领悟,如何将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和实际行动相结合,这里面有很多深刻的意义。

首先从字面上理解什么是“德”,查了一下,“德”字是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当时的“德”字没有下面的心,但是从字意的象形意义上理解,表示用眼睛直视前望,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后来到了西周金文中,在甲骨文的“德”字在直下又添加了一个心的象形,这就是现在的“德”字的大篆体。现代的“德”强调了不仅要按目光直视,走通行大路的准则去行,而且必须这样去想。这就是周人对“德”的发展,从而使“德”的字面中,含有正直、公开以及去行、去想四层意义。

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后来是起文化中的核心。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

《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易.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德”用作动词,则指恩惠,如《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现代汉语中,则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德”,也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老子就是周朝时代的人物,他当时算是周朝最有学问的人之一,孔子都到周朝去拜见他,老子最后留给我们后代就是最有名的《道德经》,老子认为:德,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求道者重德,重德的根本,在于心怀诚意与善念。求道者达到圣人的境界,即为得道者。老子说,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而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不仅善待善良的人,而且善待不善良的人;不仅信任诚信的人,而且信任不诚信的人;这才叫德信。

德与道有密切的关系。没有道(道理,道路)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与好的品格。无德是因为无道。反之,有道必然有德。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说,天下有道,军马运粪肥田。天下无道,戎马战乱。最大的祸在于不知足。

老子反对只讲表面的礼。德是内在的,而不应是形式的。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用现在的话来说来解释老子的话就是:有真本事和有道德的人表面上是不会伪装成很有德的,也不常说自己有德,而那些总是表现自己非常有本事和有常说自己是道德模范的人,才是一种下德,是表现给别人看的,为为自己的私立彰显的假仁义。有仁义的人不会故意把自己的作为表现给大家看,仁和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义就不一样了,因为义是要有实际的行动,所有有义的人会用自己去帮助别人,这是不一样的因素。因为仁为内在,义与行动,在行动中又不失道德。所以真正的礼仪不必做在表面,人要处其实而去其华。人们现在的人常常总是在表面上说的好,所以才会给人产生虚伪的感觉,但是这种人才是真正虚伪人,而且是乱了人的本性的人。

前面解释了“德”的意思,解释一下“正德厚生”这句话。

这是《尚书·大禹谟》记载的帝舜和大禹在讨论如何治理国家对白中的话。大禹对帝舜说,您时常说的“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我认为就是正德,利用,厚生,唯和。这是大禹阐述的治理国家的思想,并得到了帝舜的高度赞扬。我们知道,大禹是舜帝时代的臣子,治理洪水,建立了大功,后人尊称为大禹。谟也就是后来所用谋字。本篇首段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时的一段对话。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真理解这句话的人物和背景,稽考古事。大禹名叫文命。他对四海进行治理之后,又敬慎地辅助帝舜。其事被后人传诵。

尧帝是黄帝的曾孙,喾帝()之子。曾封于陶唐,后世称为唐尧。喾帝在位七十年,将帝位传给挚。挚贪婪在位九年后被废黜,公推16岁的唐尧为帝。尧执政之后,采取团结族人以安定天下的和睦和解政治。他非常俭朴,住的是茅草蓬,披的是麻葛衣,吃的是野菜汤。他修制了黄历,一年为366天。朝纲秩序井然。

70多岁时,他选定的帝位接班人儿子丹朱开明,可他任性且暴戾便废弃了他。他决定要在全国选贤能。在一次去湘山祭祀时,他听到了善卷的事迹。他便来到了善卷溪,考察了善卷的事迹,决定把帝位让给他。善卷坚持不干,就逃到枉山隐居,枉山由善卷的功德而名常德德山。后来尧听到虞舜的事迹后,把他安排在身边,并将抗灾重任委托给他,舜的贤能得到公认,推举他为帝位继承人。尧把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最终把帝位禅让给了舜。

舜是生长在在四千二百多年前,在陇西平原歧山脚下,舜生长在一个农民家里。舜的生母早逝,父亲再娶,后母生子名象。父母对象十分溺爱。而舜从小就作各种家务和农活,还经常受到父母的责骂和毒打。父母认为是他们生养了舜,责打是理所当然,也是严父慈母的责任。而舜在受到责打之后,均是在检讨自己在哪些方面没有做好,自己尽孝不周,于是愈加勤奋与恭顺。受父母溺爱的象则胡作非为,舜作为兄长,也曾责打过他。这样引起象对他的怀恨。于是在父母面前搬弄事非,这是舜受父母责打的主要原因。后来舜对象改变了做法,采用忍让、关怀、爱护的方法。这样做,也未改变象对他的仇视。象长大以后,千方百计要置舜于死地,如设陷井,装大弩,各种手段无不用之以极。舜小心翼翼逃过了无数次劫难。舜明之是象所为,他却装作不知,没有去指责和报复。并几次把象从虎口中夺回来。舜的事迹传到尧帝那里。尧帝把舜调到身边,委以各种重任,舜任劳任怨地去完成。

尧帝晚年,是值三年大旱,饥民遍野。尧派舜去治是旱灾。舜带领灾民生产自救。生产的发展,使农民逐渐安居乐业,出现了史书上所说的“尧施仁政,击浪而歌“的大同和谐社会。自此之后,尧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最终把帝位禅让给舜,成为舜帝。尧、舜以仁孝治天下,孔子以此提出了“施仁政”和“大同社会”的主张,中华文明由此而光大。

舜帝时,水患不断,肆虐百姓。舜帝派鲧(gǔn)去治水。传说鲧到上天借了类似今天水泥一样的物质名叫“息穰”。鲧用它在拦河筑水坝,用来拦截洪水。这样,淹没的土地越来越多,损失越来越大,而鲧对此坚持不改。朝野沸腾,舜帝便杀了鲧。

鲧的儿子禹,与父亲一道治水,深得治水之法。他采用疏导洪水之法,成绩斐然。舜帝把治水重任交给了禹。禹不敢怠慢,第二天就率领治水大军就出发了。奔赴龙门,凿开龙门石壁,开通黄河,将洪水导入东海。在他疏竣各处江河后,把中原大地分为九州。舜帝分设地方官员,进行治理。所派官员从治水大军中选派,从而禹的势力遍及中原各地。水患消除之后,禹的功绩及势力风糜天下,舜便把国家交给禹治理。自己带娥皇、女英南巡,要去晋谒炎帝陵和安抚南方各部酋长。

舜帝南巡,到洞庭湖上源至湘山祭祀之后。舜帝便舍舟由陆路经苍梧而去衡岳。而女眷娥皇、女英乘船下洞庭,再溯湘江而上,到衡岳,约定与舜帝一道晋谒炎帝陵。当娥皇、女英在君山听到舜帝在九嶷山苍梧之野去世的消息后,泪洒江天,泪珠落在小毛竹上而泪痕斑斑,自此而称为斑竹,又叫湘妃竹。娥皇女英殉情而逝,而为湘江女神。舜帝就葬于九嶷山下。后来屈原作“九歌”用神话来歌颂湘君与湘夫人之间的生死恋情。舜帝与湘妃把爱情留在湖南大地,把哀思也留在这里。

在岳麓山的最高峰处,有块禹王碑,石碑上有二十几个金甲文。据金甲文专家翻译,大意是,苍天降大祸于人间,我身受帝命,不敢怠慢,将妻子及儿女安置在衡山脚下。治水13年,三次路过家门,有次看到了妻子与儿女的身影,有次听到屋内儿女的哭叫声,我都未推门而入。而是心声凝重的离开了家,继续带领我的大军去同洪水战斗。

禹在湖南治水,也存在着不少遗址。在安化柘溪水库内有个虎口崖,崖谷山口河道狭窄,堵塞洪水,造成上游数百里水灾。大禹来此凿开岩石,虎口拔牙,拓宽了河道,消除了数百里水患。千古以来这里建有禹王庙。在桃江马迹塘上方有座九岗山,此处资江河道狭窄,更有一堆巨石在河中阻拦洪水,是大禹把石堆搬开,堆成九个山峰,而成九冈山,山上建有禹王庙,资江沿途的禹王庙不止此两处。大禹的足迹在益阳碧云峰与华容县明山头至今留有禹王台遗址的传说。舜帝与大禹把足迹与伟业留在湖南,他们的伟大精神成为南楚文化的泉源。

下面我们回到《尚书·大禹谟》记载的舜帝和大禹在讨论如何治理国家的对白中,据记载,当时对话是三个人,舜帝、伯益和大禹。顺便提一下伯益。

伯益也称伯翳、柏益、又名大费。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我国最早的唯一记述东方神仙系列的《山海经》据传是伯益所作。舜时伯益与大禹同朝为官,因善于狩猎与畜牧,被推为九官之一的虞官,负责治理山泽,管理上下草木鸟兽,并佐舜调驯鸟兽。由于他在长期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鸟兽语言和习性,鸟兽多被其驯服,因而在畜牧方面功绩卓著,被舜赐姓嬴氏。作为东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继承人,并赐给其封土。大禹继承舜的王位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

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伯益是龙山文化后期一个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时期的历史性人物。据史料记载,大禹有意禅位于伯益,但因禅让制度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而未能实现,大禹之子启夺取继承权。

我们还是看看当时舜帝,大禹和伯益的对话:

大禹对舜帝说:“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意思是:“君主能重视做君主的道理,臣下能够重视做臣下的职务,政事就能治理,众民就能勉力于德行了。”

舜说:“对!这样善言无所隐匿,朝廷外没有被遗弃的贤人,万国之民就安宁了。政事同众人研究,舍弃私见,依从众人,不虐待无告的人,不放弃困穷的事。只有帝尧能够这样。”

伯益说:“尧德广远,这样圣明,这样神妙,这样英武,这样华美;于是上天顾念,他尽有四海之内,而做天下的君主。”

禹说:“顺从善就吉,顺从恶就凶,就象影和响顺从形体和声音一样。”

伯益说:“啊!要戒慎呀!警戒不要失误,不要放弃法度,不要优游于逸豫,不要放恣于安乐。任用贤人不要怀疑,罢去邪人不要犹豫。可疑之谋不要实行,各种思虑应广阔。不要违背治道获得百姓的称赞,不要违背百姓顺从自己的私心。对这些不要懈怠,不要荒忽,四方各民族的首领就会来朝见天子了。”

禹说:“啊!帝要深念呀!帝德应当使政治美好,政治在于养民。六种生活资料:水、火、金、木、土、谷,应当治理,正德、利用、厚生三件利民的事应当配合,这九件事应当理顺,九事理顺了应当歌颂。又用休庆规劝人民,用威罚监督人民,用九歌勉励人民,人民就可以顺从而政事就不会败坏了。”

舜说:“对!水土平治,万物成长,六府三事真实办好,是万世永利的功勋。”

这个对话现在看来还非常有现实教育意义,所以舜帝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

还有一个故事就是: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为了巩固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

大禹治水的敬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伟大精神,他激励着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把国家与人民的需求作为高于一切的神圣使命,自立自强,不怕牺牲,奋斗不息,正因为这种精神,开创着中华文明。同时一点就是他的德化精神和高尚品德,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禹为舜讲“正德厚生”,是强调善政和养民,是帝王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最基本底线和要求,

现在我们在看看“厚生”的意义:厚生和正德有密切关系,人有了正德或大德,才能够很好和很幸福的活着,厚代表家底子厚实,所以生活起来才舒服和幸福,所以也是比喻为厚德载物,这种厚代表水厚,水深之厚,承载的船才能多装载货位,所以说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德地气的积载才能撑开生命这条大舟。

“厚德载物”,出自易经的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俗话说,海宽不如心宽,地厚不如德厚。古人也是这样,当他们形容人的宽厚美德时,直接联想到大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易·坤·》)。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说人的道德修养应像深厚的大地一样容纳人和物;一是如《礼记·孔子闲居》所说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所谓"地无私载"是说地于万物,公正无私,无厚无薄,一律负载。所以,古人又把这些内容称为"地德"

厚德载物,通俗地说就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是指人的胸怀宽广,气度宏大,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厚德载物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上,就是恕人之过和宽厚待人。

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是厚德载物的重要内涵。自古以来,人们就将其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并强调这种品德在立身处世,协调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书经》说:"有容,德乃大。"认为能够宽厚容人,乃是最高最美的道德。

宽厚与宽容是有所区别的。宽容指容人之过,人有过失,特别是有伤于自己,而自己能容忍,给以原谅;宽厚,则不一定表现在对待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和冒犯上,而更多地表现为待人的一种质朴、正直、善良、理解、谅解的态度。

人们需要理解、体谅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待人宽容、宽厚能沟通人与人的感情,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宽容、宽厚固然是一种美德,然而毫无原则地讲宽容、宽厚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人应该有善恶之分,对恶人恶行讲宽容、宽厚就会陷入好人主义,对人对己都不利。真正的宽容、宽厚的基础是心怀坦荡,公正无私。心胸狭隘、自私的人不可能容人容物。对人宽容,也是尊重人、相信人的表现。

古人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说的白话点,为人处事,首先要做的是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并且感染给其他人,使所有的人都跟着你向善。然后才是立功,救国家民族于危难,挽狂澜于即倒。最后才是写书立言,讲自己的言行,自己对事情的理解积累写成书流传下去。以上是左传的人生处世的三立

宋朝时候有一个大儒张横渠还有一句人生处世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载育万物和生长万物。一个人,在做人与处世时,要心胸开阔,立志高远,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厚德载物”有两方面含义:做人要增加内涵,做事要贡献社会。它要求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能够关心人,爱护人,能够以公正、正直和与人为善的态度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为善,完善自我。

现在看来我们对正德厚生应该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了,“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道德品性是企业生存之本,如果只知道急功近利而放弃企业原则和道德信仰的话,将无法实现百年企业。好的品德和职业操守不仅是企业的支柱、社会的良心,也是国家的动力。对企业而言,“正德”主要表现为一种责任和操守,员工认同组织,彼此信任,尽职尽责,一个好企业的正德,不光是靠自己所标榜,也要得到社会和民众的认可,也要得到同行竞争者的认同和信任。我们赢得客户是因为我们的服务和网络品质。而不是靠恶性的竞争。

所以我们要经常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创办和经营企业最终目标是什么?企业能否始终对企业利润目标是什么?企业能否始终对企业利润目标具有科学、合理、合法的追求方式?利润最大化目标在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是否始终处于首要地位?当企业的利润目标与社会目标发生冲突时,企业如何处理这种冲突?企业对这一系列问题回答的差异,反映了企业基本利润观的不同。而这种利润观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成为成功的好企业。

那么,优秀的好企业应该具有怎样的利润观呢?美国闻名的智囊公司——兰德公司花费了20年的时间跟踪世界500家大公司,发现百年长生不衰的企业具有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树立了超越利润的社会目标,不以利润为唯一追求目标。具体包括三条原则:一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二是共同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三是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高于企业的生产价值和利润价值。这表明,那些能够持续成长的公司,尽管它们的经营战略和实践活动总是不断地适应着变化的外部世界,却始终保持着稳定不变的超越利润最大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目标。因而,树立超越利润最大化的价值观是百年企业的精神文化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打造百年企业,必须将“以人为本”、“以顾客为中心”、“努力服务社会”、“平等对待员工”、“平衡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倡团队精神”等这些看似非常“虚”的口号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将其作为企业的行为准则。

 

  • 上一篇文章: 《菜根谭》全文及译文

  • 下一篇文章: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匠人营国——中国工匠的价…[65]

  • 改革不能像小脚女人 小平:…[63]

  • 曾国藩:《治心经》[77]

  • 黄石公三略[83]

  • 科学有国界吗?“人民科学…[72]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5]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

  • 致敬他们共同的恩师侯外庐…[11]

  • 方光华:中国思想史研究方…[10]

  • 侯外庐西大治校[12]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