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横向比较 >> 异国风情 >> 俄罗斯 >> 正文  
  俄罗斯对西伯利亚的开发         
俄罗斯对西伯利亚的开发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文明的足迹    点击数:2879    更新时间:2004-01-14    文章录入:111

 

 

俄国对西伯利亚的开发是边疆开发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

俄国的地区差别十分明显:作为其发源地的欧洲部分,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发展,而且有白海、波罗的海和黑海作出海口;而它的边疆,即拥有12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西伯利亚,却基本上是浩瀚无际的“处女地”,生活在那里的大约100万土著人尚处于部族状态。俄国对西伯利亚的征服完成于15821689年,并从1648年起开始向那里殖民,但在其早期开发阶段(1648-1860年)280年间移民仅四五十万,且主要成份是被放逐的罪犯,1820-1890年,平民在移民中也只占141861年废除农奴制,1900年取消流放制,特别是俄国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的失败,使俄国感到了西伯利亚和远东在其战略上的重要性,始逐步加快其对西伯利亚的开发,举措之一是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1906-1910年前往那里的移民平均每年猛增至44万。但到十月革命前,整个西伯利亚人口不过800万,农场数200万,耕地2100万英亩,牲畜3700万头,以农业为主,工业较少。

1917年十月革命后,国家百废待兴,又面临西方的威胁,苏联政府决定实行工业东移政策:一面将一些工业从欧洲迁往东部,如卫国战争期间迁入亚洲部分的工厂达450个;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西伯利亚的开发。从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起,国家投资使用方向就开始向西伯利亚倾斜,其中用于西伯利亚的费用:煤炭占49%,钢铁占40%,重工业占37%,非金属工业占70%,机器制造占27%,化学工业占34%。此后历次五年计划都有大量投入。

苏联时期对西伯利亚的开发,既有别于沙俄时代,又有别于美国模式,它以重点工程项目如乌拉尔—库兹涅茨克煤炭冶金基地、安加拉—叶尼塞河水利资源、木材加工、有色金属、化学合成生产基地以及贝阿铁路建设为中心进行组织和大规模投资,采用优惠政策吸引知识和劳动力,每隔5年、10年都要上一个新台阶。此间的开发规模不亚于美国对其西部的开发。

1942年,西伯利亚生产的钢材已占全国的14,生铁已占13,煤炭已占1250年代以后,西伯利亚不仅成为苏联工业的重要基地,也是各种高科技研究和产业的重要基地,著名的新西伯利亚就是其中之一。

西伯利亚的开发启示

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巨大差距,是促成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原因。在本世纪有过近60年大规模开发历史的苏联,正是通过东部开发,使其经济获得很大发展,整体实力有所提高。苏联在东部开发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虽然我们今天的西部开发与苏联当年东部开发的时代背景和体制背景均不尽相同,但从中仍能得到有益的启示。

切忌乱铺摊子盲目投资

苏联真正自觉地、有计划地正规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始于十月革命后的二十年代末期。苏联工业的大东移,是在二次大战期间和战后时期,特别是在西部欧洲资源日趋枯竭之后,更加快了工业东移的速度,明确确定西伯利亚的基本经济开发战略目标,即西伯利亚应成为全苏最大燃料动力供应基地,全苏耗能产品(有色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和木材加工业产品)生产基地和多种工业原料供应基地的目标。

纵观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历程,可以看出,上述规划对于深化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开发,平衡全苏生产力布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的开发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显然存在各种弊端和问题,但有一点值得肯定,即国家有明确的长期战略目标和计划,重点突出,开发有序,分步实施。从时间上看,几乎每10年都有一个较大的开发举措出台,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从空间地域上看,开发主要通过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型项目为中心组建综合开发区,由西向东、以点带面推进,具有明显的渐进性。七十年代以后,组建区域生产综合体成为东部实施大型区域开发的基本途径。

这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即开发应有统筹规划,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并将此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哄而上,乱铺摊子,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杜绝走资源扩张性老路

研究苏联东部开发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同的条件下,开发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苏联时期:计划经济弊端日益明显。

苏联时期的开发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也取得明显的成就,但开发并没有增强东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苏联的东部开发都具有军事目的,战前是为了建立战略后方,战后则是出于与美国的全面抗衡和争夺。与其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相同,苏联在东部开发中实行的也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方针,这使苏联原本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以及粗放低效的增长方式在东部开发过程中,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加强。东西部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没有形成经济持续发展和增长的内在潜力,东部富庶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带来应有的经济全面发展。与西部相比,东部农、轻、重发展比例和工业内部发展比例失调的问题更突出、更典型,工业结构的重型化、原料化倾向更严重,经济军事化程度更高。

俄罗斯时代:市场经济渐成强音。

1991年俄罗斯独立后,在经济转向市场和国家、地区(包括西伯利亚)地缘政治地位根本改变的条件下,东部开发的模式也发生根本性转变。这表现在:

第一、以往“生产力东移”的模式被西伯利亚“自我发展”的模式所取代,全国生产力配置的原则,由原来最大限度保证全国的经济效益变为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第二、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由原来的主要靠中央财政支持,变为中央、地方、企业、个人多元投资,国家仅对新区的地质勘探和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尽量吸引外资,建立合资企业。在吸引外资时,由联邦政府担保,采取矿床抵押或矿床租赁的办法筹集贷款和投资;第三、恢复和发展东部地区的经济,主要靠挖掘地区自身潜力。

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和模式的转变表明,仅靠开采自然资源不会带来真正的发展,开发必须遵从市场经济的原则,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我国的西部开发,绝不能再走资源扩张型的老路,西部必须开发出今后自我发展和长期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和协调增长,最终缩小东西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重视以科技进步促发展

十月革命后,苏联一直采取措施发展落后地区的科学事业。

直到五十年代,科研院所和大多数科技骨干都还集中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远离生产建设中心。苏联迫切需要调整全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政府作出了科技力量东移的重要决策,1957年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组建,是东部科技开发的重要步骤;到八十年代末,西伯利亚分院已发展成为苏联科学院最大的分支机构,在科学研究、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促进西伯利亚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重大成绩,它的许多科研成果早已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苏联正是在东部开发的过程中,完成了科技力量调整和布局的任务;同时,新西伯利亚科学城自身也成为与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相媲美的科学重地。西伯利亚分院迅速发展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吸引、稳定和培养科技人才队伍。

 

  • 上一篇文章: 俄罗斯近代外交思想

  • 下一篇文章: 俄罗斯民族的人文特征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7]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5]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林同奇:“我家才子,一生…[11]

  • 林同济的“道家回归主义者…[11]

  • 不懈追求的学者林同济[6]

  •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6]

  •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5]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