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模范英雄 >> 正文  
  “中国工程师”是工匠精神最有力的标本 | 访谈       ★★★
“中国工程师”是工匠精神最有力的标本 | 访谈
[ 作者:周劼    转贴自:长江日报    点击数:532    更新时间:2021-01-10    文章录入:admin ]

 

 

日前,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的纪实文学新作《大桥》一书面市,这是关于港珠澳大桥的第一部经过完整且深入实地采访后撰写的报告文学,也是一部被誉为关于“中国工程专家群体和中国现代工人群体新精神新思维的深度发掘、精神扫描和深刻记录”的作品。与奇迹相伴而生的中国工程师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又有着怎样的新精神新思维?读+周刊专访了何建明——

 

三个现场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港珠澳大桥是新闻里的大国重器,是一连串世界之最,或者各种黑科技的集成。比如,《中国制造支起世界之最》开篇就说: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有人评价,它是交通工程界的“珠穆朗玛峰”。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

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海平面下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的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此外,大桥还囊括了世界首创主动止水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世界首创桥—岛—隧集群方案、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世界最大难度深水无人对接的沉管隧道等多项世界之最。

简言之,它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

一座宏伟的桥、美轮美奂的桥化作一堆数字和晦涩的术语,作为新闻的卖点,略显尴尬,不过很真实地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特征:无数人在相互不熟悉的领域创造着奇迹,修路修桥,上天入地,他们做着极专业的事,可要想彼此了解却是极费劲的事。修高铁的工程师和修特高压的工程师,建大坝的工人和建大桥的工人说不到一块儿。所以新闻为了快速和传播,不得不将这些事件简化为若干世界之最,如同一个班级考察学习,最直观的办法是打分排名。

对建桥者来说,港珠澳大桥是另一种模样。《大桥》一书中转录了一位大桥沉管安装项目总经理室工程师的安装记录:

晚秋澄清的天空,映着坞外一片无际的碧海,强烈的白光掺着海面蒸腾的雾岚,在空中跳动着,展现着难得的温柔。每个参与沉管浮运作业的人都清楚,暂时平静的海面其实暗藏着风险。

他从繁忙而小心翼翼的作业中抬头远眺,看到了美。

对《大桥》的写作者何建明来说,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故事。如他所言:

《大桥》是第一部写港珠澳大桥中的中国工程师的作品,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第二部。我对“中国好故事”的理解,首先是作家本身具不具备书写和驾驭能力,第二位才是故事原材料本身的问题。今天的“中国故事”很多,但写好和留在读者心目中的像林鸣一样的故事人物和故事情节实在太少。

三个看港珠澳大桥的角度,其实代表了报告文学的三个“现场”。

何建明说,报告文学最讲究“现场”,优秀的作品就是作者抒写和叙述“现场”的本领出色,而现场有三层含义,“除了客观存在的事物称之为‘客观现场’,作者内心和价值判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主观现场’,而成熟的报告文学作家,还应完成第三‘现场’——‘本质现场’,即作品的思想和精神。”

一个普通读者在一堆数字和术语里找到“之最”,是还原客观现场;一位建设者从工作和事业中看到恢弘绮丽之美,是主观现场。这些对报告文学来说,不可或缺,却也不足够。报告文学还要有本质现场,赋予客观现场以诗意,赋予主观现场以真实,“它要求诗性的真实,又要具备真实的诗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度和高度,凝练成一个好的故事。这是最难的,也是报告文学最有魅力之处。有的作者没有掌握好这一本领,写出来的作品就会像“广告文学”“宣传品”,何建明说,讲中国故事第一要解决的是,心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才有乾坤。

 

主人公

 

《大桥》写的是一个叫林鸣的人在建设港珠澳大桥中的几个片段,也是以大桥建设中挑战性最大的岛隧工程为核心,讲述了一系列中国工程师的故事。

岛隧工程,央视《朗读者》曾介绍说,就是“将33节,每节重达8万吨,长达180米,宽约38米,高11.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处,安装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这一项施工的技术难度,堪比‘海底穿针’。”而林鸣就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总工程师,10年内,将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在了这座大桥上。

这个工程完成后也做到了几个之最:外海大型深水沉管隧道施工在中国是第一次,大型钢圆筒成岛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重达8万吨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法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并且,在我看来最神奇的,施工偏差小于2.5毫米。这比之最更能体现工匠精神之精之细。

央视《朗读者》请林鸣朗读的是汪国真的《我喜欢出发》,其中两句传唱一时:

人能走多远?

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

人能攀多高?

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

 

 

狂魔是逼出来的

 

+:都说中国是“基建狂魔”,就您所认知的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情形来看,基建狂魔,狂在哪儿,魔性又在哪儿?

何建明:我并不同意“建设狂魔”的说法,因为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每一个中国工程师之所以有些“疯狂”,皆是因为被他人和时间逼出来的。

说被他人逼出来的,是因为建这样的大桥世界上没有先例,最要命的是没有技术上的先例。比如十几里长的深海隧道,外国人也没有干过,中国人更没有类似的工程先例。刚开始中国工程师硬着头皮去国外请海底制造和安装权威“帮忙”。那家权威的公司老板笑眯眯地说行啊,咱们谈谈条件。什么条件?中国人问。钱呗。多少钱?中国工程师把政府批准给港珠澳大桥有关海底隧道制造与安装方面的“咨询费”3亿元人民币分出一半给你们专家,这样可以吗?也就是说,我们出1.5亿元人民币,请你们专家给我们大桥建设过程中的海底隧道制造与安装时咨询,而且说好了:每个月来中国一次或两次,全程包路费,尚有吃住费用也有中方负责。人家笑眯眯地告诉中国工程师:1.5亿元的咨询费可以接受,但不是人民币,是欧元!欧元与人民币的比价是110左右,也就是说他们要15亿人民币来为我们的大桥作技术“咨询”。

如果照对方要的价,我们的大桥根本造不起,会比预算高出数倍(现在大桥的总造价约1600亿元人民币)。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工程师只有一个可能:自己造桥,靠自己来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

为了这,以林鸣为代表的中国工程师只能“疯”一样地去投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制造领域和安装深渊隧道的工程安装。他们后来真的有些“疯”了:花10亿元在一个荒岛上建起一座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沉管制造工厂,开始了近七年的艰苦创业之旅程……当然后来证明中国工程师们的决策完全正确,不仅少花了近百亿工程造价,而且创造出了几十项海洋隧道工程制造专利技术。

我始终认为林鸣为代表的中国工程师并没有疯,恰恰他们清醒地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以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开始了一个个攀登世界造桥技术上的高峰。所以说我并不同意称林鸣他们是建设“狂魔”,相反,他们是一群高度清醒又坚韧不拔、敢于挑战又能够取胜的勇士。如果说有点“狂”的话,他们就是不信邪,也不信中国人干不过外国人的雄心与壮志。

 

中国工程师的活儿,美轮美奂,绝无仅有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被誉为当代“工匠精神”的体现,您认为这个赞誉是准确的吗?其“工匠精神”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何建明:当然,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的“工匠精神” 是最好的表现和表达了。大桥的完美与精神,从设计到建设过程,到建设好后我们所见到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桥形、桥体和桥上的每一物、每一景……可以说,精致到无可挑剔的完美境界!

你如果有机会去一趟现场,驾着车在大桥上走一走,你就会发现大桥在大海上的走向是何等的漂亮!它既像天工之笔,更是人为的设计之杰作,其每一个拐弯、每一个桥墩与桥墩之间的距离,以及大桥外沿和桥面的设计,无处不是工程师们的心血之杰作;你再到两个大海中的人工岛看一看:不说其壮观和造型有多独特和精致,仅所采用的颜色——那些外墙所用的清水混凝土是中国工程师们攻克了技术难关发明的。它不用特别的粉饰,可以永久性地保持本色,庄重而华丽,清洁而美观。为这,林鸣他们用了半年多时间不分昼夜地攻克了技术难关,又像绣花一样地垒筑起人工岛上的每一块墙壁和台阶。工人们告诉我,林鸣在领导他们铺设人工岛的台阶和外墙时,每天用皮尺在现场一块一块地盯着他们铺设,只要见一处有丝毫差错,便必须返工重做。

在大桥没有通车之前,我第一次到大桥施工现场采访,到的第一天就经过了海底最深处的隧道底端。当时看到刚建好的那犹如豪华宫殿般的海底隧道,我真的入迷和无限感叹道:这就是中国工程师的活儿,美轮美奂,绝无仅有!

我们还知道,大桥建设过程中和建好之后,曾经经历了两场超强台风,一次是14级,一次是17级,这是中国近几年中经受的最大台风。从电视上我们知道,当第一次14级台风袭击珠海时,几层楼高的巨船竟然“飘”到了城市的大街上,汽车像叠纸似的堆积在居民的楼房上……然而,我们的港珠澳大桥却在经历台风之后依然巍然挺立,毛发未损!是什么原因?是施工和用料用心血打造了大桥的每一个地方的结果!

何谓“工匠”?工匠就该是工程师们的眼到、心眼、神到和情到的全部本领的极致发挥,这就是伟大的工匠精神造就了一段感天动地的精彩传奇。这样的工匠精神是活生生的现实体现,它生动而最有力的“标本”,也是我从林鸣他们造桥人身上得出的一个结论。

古人对“工”字有个解释,叫“工于心计”,说的就是做事情最关键的在于心用其力,心力所到,事情才能做得完美。大桥工程的完美是因为林鸣他们这些为祖国建大桥的心灵之完美——他们用尽了自己的爱国“心计”!“建世界上最好的大桥”,“建港澳和全国人民都满意的大桥”,“建让子孙后代也称道的大桥”,这是林鸣等中国工程师自始至终的信仰和心理出发点。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连极强台风都吹不垮的中国大桥!

+:您的书中谈到了很多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创新,创新和工匠精神又有怎样的关系?

何建明:创新和工匠既有差异,又有密切的关联。我记得小时候看我爷爷造船——他和他爷爷在一百多年前就是上海滩上的造船工匠,爷爷他们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造船工匠,但他们造了很多中国原来没有的大船。他们之所以造出了许多大船,是因为他们在不断创造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造各种不同船形的本领。造的不同的船越多,他们的工匠本领也就越大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林鸣为代表的中国工程师最初并不会制造海底沉管的制造和安装,但他们冲破外国专家的封锁,自己摸索和攻关,最终研制出了一套中国式的也是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沉管制造技术和安装工序。实现了十几里长的深海隧道“滴水不漏”的奇迹。这就是创新与工匠之间的关系——没有精益求精的攻关和创新,就不可能突破技术难关。攻克和创造出了新的工程技术产品,就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于是工匠的能力便会获得飞跃性的提升。这就是创新与工匠之间的关系。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工匠,永远只能是三流的工匠,其最后的结果必然被更强大和杰出的工匠所淘汰。

+:怎样理解工匠精神中的“工匠”,即人的因素?从您笔下的林鸣们工程师群体又赋予了“工匠”怎样的新的含义?

何建明:工匠精神中的“工匠”,是工匠精神中的主体,是灵魂,是核心,是源泉和动力。没有工匠的工匠精神,是虚设的一种精神。只有千千万万杰出的工匠组成的工匠精神才是真正的值得让人学习和借鉴的一种崇高与伟大的不朽精神。在创作《大桥》一书时,我之所以选择了写林鸣和他的团队,而没有去面面俱到地写大桥如何如何,就是因为由林鸣他们一批中国工程师创造出的诸多奇迹值得历史去记录、去赞美。如果没有林鸣他们的存在和技术创新,就没有物理上的大桥和精神上的“大桥”。

现在的文学作品有一个非常令人讨厌的现象是:许多人写作已经不是去追求塑造一些精美的故事,而是靠一次次“专家”们的评奖才争取出名,所以读者根本不买你账,因为你可能因为获奖而有了一点儿名气,但一说你的作品,人家根本不知道你写了点啥?写了哪些故事?故事到底又是什么?这种作品和虚名其实一分不值。“工匠精神”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不是虚设的一个概念,它必须有丰富精彩的内涵,并且是具体的、鲜活的和可以让人参照的具体的形象。你读了《大桥》,你一定会与我一样会把林鸣视作“大桥”,视作中国精神的“大桥”和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大桥”……这就是工匠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它密切相联,“匠”是工匠和工匠精神的主体与核心。

《大桥》中的林鸣,使得中国今天的“工匠精神”多了些有感情和温度的内涵,这感情和温度就是像林鸣他们的工匠和工匠精神中赋予了时代的色彩与大国情怀。它比任何时候的工匠和工匠精神更赋予精神的内力。

 

中国工程师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我发现在您的书中,很喜欢用“中国工程师”来指代笔下的人物,这个名称在您心中有特别的意义吗?

何建明:是的,我的书中一直把林鸣他们称之为“中国工程师”,是因为过去在外人的眼里,中国人干活特别糙。开始在建港珠澳大桥时,香港造桥人也不相信我们大陆造桥人的能力,他们甚至宁可用外国蹩脚的人工岛建造技术,而不用林鸣他们已经成功建好了的人工岛的技术与经验,结果工程造价高出许多,而且工期也拖了很长时间。然而我所知道的林鸣为代表的港珠澳大桥造桥中的中国工程师们无论在技术上、精神上、能力上、责任心上,都远远超过了任何一支队伍!他们做的每一件事、每一段工程,都堪称完美之作!这样的工程师与我们国家的“两弹一星”科学家无异,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是世界超级能力的专家,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工程师,他们为“中国工程师”作为最好的正名!所以我以无限崇敬的心情和笔力,写就了“中国工程师”的真实形象,目的是让世人了解一下大桥建设过程中的中国工程师们的光辉。他们既是现实中的真实人物,也是我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他们栩栩如生,光芒四射!

+:您在书中提到,“工程师具有非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何建明:我之所以说“工程师具有非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因为我们当下的社会里确实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干什么事都不愿下功夫,都不愿下苦功夫,求快求过得去就行,似乎一切都以“快餐式”的方式来完成我们的人生和生命时间,似乎这个世界不用再精细和精致,不用工匠,不用像绣花的工程师那样费力费心了。其实是一种社会和人的质量的退化。林鸣有一句话一直在我心中回响:“建港珠澳大桥,就是千人走钢丝,就得用绣花功夫!”可见,没有绣花功夫和走钢丝的认真劲,我们就不会看到现在的港珠澳大桥!干其他事情也同样道理:没有林鸣他们的“走钢丝”精神和绣花功夫,中国的民族伟大复兴只会是一句空话,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会变得平淡无趣,半点精彩处都没有,更不用说价值了。

当今时代无限美好和精彩,然而这些精彩和美好,就是无数先辈和他人用他们的精彩与杰出的工匠功夫为我们造就和铺设而来的。难道我们所走的未来之道就该粗糙与无所谓吗?不!认真的、精美的、出彩的功夫和精神,永远是人类文明走向高峰和辉煌的动力。

最后我想说一点题外话:其实,每个行业,都需要提倡“工匠精神”。今天的社会非常浮躁,各行各业中都呈现一种不认真、求虚荣,做事马马虎虎,并且以“快”而取胜为一切“成功”的法则。这是一种极端劣质的人生原则。一个民族,如果谁都在想“快”中求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靠苦和精中求得本领的提升,怎可能成功?

文学诠释大国工匠和时代工匠精神,首先文学作品本身就需要有工匠精神和工匠意识。不精细、精致地去了解社会、深刻研究和了解所书写的对象,同时不去用精美的艺术来结构和刻画其作品中的对象与故事,怎么可能获得历史和读者的检验呢?

 

  • 上一篇文章: 杨连弟:热血忠诚,开路当先锋

  • 下一篇文章: 我的二舅叶恭绰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0]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53]

  • 冯友兰:对于人生问题的一…[80]

  • 冯友兰:人生术[55]

  • 冯友兰:哲学与人生之关系…[7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安德罗波夫仅执掌苏联15个…[2]

  • 张文木:历史的经验值得注…[2]

  • 《求是》集中刊发5篇文化遗…[5]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6]

  • 张文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6]

  •  
     相 关 文 章
  • “中国工程师”是工匠精神…[271]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