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模范英雄 >> 正文  
  不能忘却的纪念:钱塘江大桥总工程师罗英       
不能忘却的纪念:钱塘江大桥总工程师罗英
[ 作者:陈慈    转贴自:浙江工人日报    点击数:611    更新时间:2020-12-06    文章录入:admin ]

 

 

  今年41日是钱塘江大桥正式动工80周年纪念日。

  钱塘江上建桥,是千秋伟业。这里,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科学家茅以升、力推建桥的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的曾养甫外,还有一位功臣不能忘却,他就是钱塘江大桥的总工程师罗英。

  同窗同舟共济,技术报国

  1934年初,国民政府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在浙赣铁路局长杜镇远的推荐下,聘请茅以升担任钱塘江桥工处处长,担纲修建钱塘江大桥。当时,曾养甫恳切地对茅以升说:“筹款任务由我承担,建桥重担由你负责,包括用人权。大家一起完成建桥使命,为中国人争气。”

  茅以升日后回忆道:“桥工处开门第一件事是组成建桥班底……最要紧的是要请到一位可做主要助手并能代替我的工作的人。”

  这位主要助手,茅以升选择了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同学罗英。

  罗英毕业后即回国在铁路工作,曾任山海关桥梁厂长。按惯例,钱塘江大桥总工程师应由桥工处长兼任,茅以升却请罗英担任此职,他说,“罗英是一位富有经验的桥梁工程师。有他来和我合作,共同指挥桥工的进行,我就觉得更胆壮了……”

  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很多:之前中国所有公路和铁路上的较大桥梁,均由外国人设计和承建。究其原因,一是国家积贫积弱,工业落后,在材料、机具供应和技术能力上都缺乏基础;二是当权者崇洋媚外,轻视本国技术人员和工人;三是建设经费大多从外国银行借贷,使用上受到挟制。

  随后的建桥过程中,罗英面对种种困难,以知识报国,追求卓越,与茅以升同舟共济,为建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设计方案“暗度陈仓”

  当时几乎没人相信中国人能在钱塘江上建桥。为了减轻上层阻力和向外国银行顺利借款,曾养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的请铁道部顾问、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设计方案,暗中却让茅以升与罗英加紧设计,提出自己的方案。

  华德尔毕竟不了解钱塘江水文特点,他选的桥址江流湍急;设计方案中铁路、公路与人行道三桥并列,增加了修建难度和经费,其总预算需银元758万元。

  而茅、罗方案是将桥址选在河床较稳定的闸口附近,并采用我国桥梁史上首创的公铁双层联合桥型:下层为单线铁路,上层为双线公路与人行道,总预算只需510万银元。当时中日战争一触即发,这个方案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16孔钢梁跨度都是67米,如某孔被炸毁,可用岸边那孔救急。

  虽然茅、罗方案明显优于华德尔,但在向铁道部争取投资和外国银行借款时,曾养甫一直声称只是对华德尔方案“略予修改”。等到浙江省建设厅最终落实建桥费用时,才公开宣布钱塘江大桥“完全是我们国人自行设计的。”

  事实证明了这个方案的科学性:抗战胜利修复大桥时,就是用北岸第一孔钢梁修复被炸毁的那孔梁;公铁双层联合桥型更是因结构合理、稳定性好,被解放后我国修建的武汉、南京和芜湖等长江大桥所广泛采用。

  建桥艰难罗英殚精竭虑

  193541日,大桥正式动工,茅以升作为桥工处长,全面负责建桥工作;罗英作为总工程师,负责设计和指挥施工。在建桥过程中,罗英殚精竭虑,始终在一线处理各种实际问题。

  按照惯例,通常是先做完下部基础,次做桥墩,再架设钢梁。为缩短工期,罗英提出“立体”施工方式:不按顺序,哪个桥墩先完成基础,就接着做桥墩,桥墩完工后马上架设钢梁。这种方式提高了劳动力利用率,但增加了施工管理难度。罗英作为总工程师,白天在工地指挥施工,夜间伏案审阅图纸,还要思考次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预想解决困难的方案。

  一天,罗英发现桥墩围堰钢板桩打歪了需返工,但钢板沉陷河床拔不出来。有人说算了吧,罗英说,质量问题不能马虎。他带着工友们把气锤倒装在钢板上,向上反击拔出钢板后重打。

  位于江心的6号墩,正好建在江底石层斜坡上,坡面落差达8.5米。工人们在沉箱内作业:把高处凿低,低处用混凝土垫高。罗英与茅以升多次亲自进入沉箱指挥施工。一天,日寇飞机前来轰炸,要不是管理空压机的工友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万一空压机停掉了,罗英与茅以升就会被倒灌的江水淹死。

  在两年半建桥过程中,罗英协助茅以升克服各种困难,先后研究出“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工程进度。

  1937926日大桥终于通车。20多年后,茅以升在《钱塘江建桥回忆》一书中深情地表示:“我们两人历经风波,甘苦与共,成为桥梁事业的好伙伴。”

  解放后,罗英潜心研究中国桥梁史,写了不少相关著作。

  196471日,罗英病逝于上海,茅以升亲笔书写了这样一副挽联:“学桥、造桥、写桥,一旦间沉疴突变,遗著伤心余半部;良友、益友、诤友,五十年坠欢难入,前尘回首痛重泉”,还亲自主持了追悼会。

  为纪念罗英对建桥的贡献,有关部门为罗英铸造了铜像,2013111日,来自美国、台湾和北京、南昌、武汉等地的20多名罗英后人,参与在钱塘江大桥纪念馆安放罗英铜像,并捐赠罗英珍藏的建桥史料。

 

  • 上一篇文章: 罗英与钱塘江大桥的故事

  • 下一篇文章: 潘田:他与铁路结缘一生心系铁路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2]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1]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1]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3]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夯实文…[3]

  • “碳达峰”“碳中和”:是…[6]

  • 研究益世学问 书写时代华章…[3]

  • 求索人类社会繁荣之路——…[3]

  • 王蒙:文化自信的历史经验…[8]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