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危机处理 >> 国际危机 >> 正文  
  华为事件分析:一家企业如何去硬抗一个国家?       
华为事件分析:一家企业如何去硬抗一个国家?
[ 作者:缓缓君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778    更新时间:2019-05-25    文章录入:admin ]

 

这两天一直在密切关注华为被美国“封杀”(列入“实体清单”)这件事。
这件事背后涉及到两个层面,一个是政治和大国博弈的层面,另一个是技术和供应链的层面。
关乎技术和产业分析,这个涉及面很广,专业性很强,所以能写的人很少(懂这方面的往往也不做媒体),但却必不可少。
因为技术这个东西,一是一二是二,容不得半点水分,也不是靠民族情绪可以逆转的,所以这两天我专门找了华为以及华为上游供货商的朋友了解了一下情况,再结合我查阅的一些产业分析,对这个层面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所以现在是时候来分析一下华为的这场“极限生存”挑战。
整篇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美国打压华为是一种必然。
2.华为已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最好(尽力了)。
3.极端情况下,华为业务会受到巨大的冲击,但华为要生存下去肯定没问题。
4.中国科技企业“去美国化”的历史进程。


1


先来看一段视频。
4月12日,特朗普在白宫发表电视讲话,主题是美国必须在5G竞赛中取得胜利。
特朗普在演讲中表示,美国不能允许有其他国家在5G领域超过他们,他甚至直言不讳地用“敌人”(enemy)来称呼美国的竞争者。
其中有这么一段话特别值得注意:
“这是一个重大声明。因为你知道,有人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了,我们不能停下脚步,比赛还没有结束。美国公司必须引领世界蜂窝网络技术,5G网络必须安全,必须强大,需要保护他们不被敌人掌握。我们是有敌人的。”
而能够在5G领域和美国公司抗衡,甚至还领先一步的,全世界唯有华为这一家。
所以,特朗普口中的“敌人”是谁,不言而喻。
华为这两年的发展非常迅猛,为了打压华为,美国做了两手准备:
一方面是在暗中调查华为的把柄。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美国至少从2016年起,就在调查华为是否涉嫌违规向伊朗出口通信设备,只是一直没有公布过相关调查的结果。
为什么没公布?
最大的可能就是证据不足。
如果有足够的证据,美国会用对付中兴的方式来对付华为,但这次不是。
另一方面是美国一直在动用国家力量去遏制华为。
这里讲三件事:
1.禁止华为手机进入美国市场
去年1月,贸易战还没有开打,中兴事件也没有爆发,那个时候华为还曾指望进入美国市场。
为此,华为曾和美国电信运营商AT&T签约合作,通过AT&T的渠道去销售华为手机。
然而,华为和AT&T的合作遭到了美国政界的反对。
18名国会议员联名致信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要求FCC对华为和AT&T的合作展开调查。
最终,AT&T单方面取消了和华为的合作。
对此,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不无愤懑地表示:
“我们过去很多年,在美国的所有收购,都被美国政府CIFUS(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给否决了,这对我们造成很大损失,你给别人的定金钱都付了,也给你否决了!
本来明天下午大会主题演讲,我正式宣布旗舰手机Mate10 Pro进入美国大运营商的前夕,突然被取消,造成我们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国对美国那么开放,而我们在美国却被害成这样!”
2.跨国抓捕华为高管孟晚舟
去年12月1日,美国指示加拿大扣留了华为CFO、副董事长孟晚舟女士。
而且根据12月10日听证会上控方律师的陈述,早在2018年8月,美国纽约东区联邦法院就发出了针对孟晚舟的逮捕令。
显然,这件事是早有预谋。
2018年11月29日,美方得知孟晚舟将从香港出发途径加拿大转机并飞往墨西哥,于是提前要求加拿大在孟女士转机时实施扣留,并将其引渡到美国。
但这种以美国国内法为由,对第三国公民实施跨境抓捕的行为,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这种做法的影响是极坏的,如果默认了美国的这种做法,那么将来美国只要想抓谁,只要提出一个指控,就可以在全世界100多个和他们签了引渡条约的国家实施跨国抓人。
美国为什么要这么做?
美国想用对付中兴的办法来对付华为,但又证据不足,于是他们想从孟晚舟那儿获取证据。
现在孟晚舟女士一边在应对关于引渡的司法程序,一边起诉了加拿大政府,指控加拿大边境服务局和皇家骑警在未告知她的情况下,就对她进行逮捕、搜查和审讯,这些做法涉嫌违宪。
孟晚舟的案子大概率会演变成一场持久战,但美国等不及了,所以才有了下面的这件事。
3.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来“封杀”华为
过去美国对华为还只是“限售”(不让华为手机在美国销售),而现在则直接升级到了“限购”(限制华为从美国公司购买芯片、元器件和技术服务)。
5月15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以警惕“外国敌对势力”对美国通讯系统和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并授权美国商务部,有权禁止“对国家安全制造不可接受的风险”的相关交易。
这一行政令本身没有针对华为,但就在同一天,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把华为及其附属的70家公司列入实体名单(Entity List),禁止华为在未经美国政府批准的情况下,从美国企业购买零部件和技术。
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可以很明显得看出,特朗普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就是为了封杀华为。
而和中兴事件不同的是,美国封杀中兴,好歹还走了一套“流程”,而这一次美国针对华为,直接动用了总统的行政特权。
至于原因,就像上面分析的,一来是华为在5G领域的发展速度已经领先美国一步,这是美国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特朗普在电视讲话中自己说的);但美国又抓不到把柄,而孟晚舟的引渡程序又遥遥无期,美国等不及了,于是直接开了“外挂”(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2


在之前的孟晚舟事件中,国内有一些人坚信这不是一起政治事件,他们坚信美国是讲民主,讲人权,讲法治的。
但其实,美国所谓的民主和法治都是对内的,在对外的时候美国一直都是很霸道的(和中国古代讲的“内圣外王”是一个道理)。
比如美国一边标榜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一边又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华为进入美国市场,而什么样的行为算是影响国家安全,又完全是美国说了算。
又比如美国想缓和与伊朗的关系时,他们就签署伊朗核协议,等到他们想要打压伊朗时,又可以随时退出伊朗核协议。
在我看来,美国对外采用的,是一种“规则霸权”,即:
先制定一套对美国有利的规则,并要求全世界按照这套规则来,但如果有人能在这套规则下依然能对美国形成挑战(或者当下的规则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了),那么他们就改变规则(或者说,重新定义规则)。
华为并不是第一个受害者。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通过“规则霸权”,狠狠打压了日本的半导体产业。
那个时候日本的半导体产品物美价廉,对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构成了威胁,于是美国就在日美贸易战中强迫日本接受了一系列的条件,其中就包括:
1.签署广场协议,强迫日元升值;
2.规定日本半导体产品的对美出口价格,不能低于“公平价格”,至于怎么样才算是公平价格,那要由美国人说了算;
3.要求美国的半导体产品,必须在日本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
一个国家竟然给另一个国家“摊派”市场份额,这种做法不仅违背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说白了,更像是学习了“计划经济”那一套),更是对另一个国家主权的轻蔑(当然,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并不拥有完整的主权)。
由此可见,美国在面对外部威胁的时候,其实一直都是非常霸道的,但他们在做这一切的时候都会用“规则”来进行包装(即通过谈判来要求你接受他们制定的规则)。
这样既可以拿到现实上的好处,又可以在道义上站得住脚,顺带给别的国家的老百姓洗脑,让他们觉得美国讲规则的。
但本质上,美国是利用自己国力上的优势,不断地去制定规则和改变规则,而这一切,又可以反过来维护美国的国力优势,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中国有一个典故,叫“怀璧其罪”。
这个典故出自《春秋左传-桓公十年》。
大意是,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朝的时候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
怀璧其罪后来就变成了一个成语,指财能致祸,也比喻有才能而遭受嫉妒和迫害。
在我看来,华为今天的遭遇,不过是现代版的怀璧其罪。
因为华为在5G领域已经领先美国了,这是美国绝不可能接受的,所以向华为下手就是一种必然(关于这一点,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在三十年前就已经领教过了)。


3


对于这一天的到来,华为是有所准备的。
华为总裁办在发给全体员工的内部信中表示:
公司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将华为列入所谓“实体清单”的决定,是美国政府出于政治目的持续打压华为的最新一步。对此,公司在多年前就有所预计,并在研究开发、业务连续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和充分准备,能够保障在极端情况下,公司经营不受大的影响……请大家坚定信心,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持续奋斗。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与此同时,海思总裁何庭波也连夜发了一封给全体员工的信件。
在这封信件中,何庭波称公司多年以前就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为了这个假设,海思员工在数千个日夜默默打造了“备胎计划”,为了就是哪一天美国给我们断供了,我们还可以启动备胎转正,以确保华为能够在“极限生存”条件下活下去。
海思的前身是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2004年的时候从华为独立出去,现在已经是中国最顶级的半导体(芯片)设计公司,没有之一。
而何庭波的这封信又写得颇具悲壮色彩(何庭波将他们的备胎计划称之为“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不仅在朋友圈里疯狂刷屏,官媒也纷纷转载。
我自己读到这封信的时候也受到感动,我庆幸中国依然有那么一群既懂技术,又有情怀的大牛,在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埋头苦干,默默努力。
但这几天关于这个点的文章实在太多了,所以这里不再赘述。
在这篇文章里,我更希望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华为所面临的形势(当然,仅代表个人观点)。
首先,虽然中国公司这几年的发展势头很猛,但在半导体产业方面,美国依然是绝对领先的。
以下是2018年中国IC设计(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营收排名,从中你可以看出,排名第一次的海思2018年营收为503亿人民币,如果以6.9的汇率来算,折合约73亿美元。
而在2018年全球IC设计企业营收排名中,TOP10的门槛为14.4亿美元,除了海思之外,差距依然很大。
根据拓墣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在全球IC设计TOP10时,美国公司占了6席,台湾公司占3席,德国公司占1席。
而且排名前三的博通、高通、英伟达均为美国公司。
把范围再拓展一下,根据IC Insights的报告,2018年全球无晶圆半导体公司的销售额及份额情况,美国公司占了68%的份额,台湾公司占比16%,中国大陆占比为13%,欧洲及其他国家占剩余的3%左右。
相比于2010年,中国的份额从5%上升到13%,而美国的份额从69%略微下降到68%,中国在增速上确实非常给力,但在存量上,和美国依然有很大差距。
美国依然是半导体产业的霸主。
而且还要注意的是,这份榜单仅限于无晶圆半导体公司,所以像英特尔、三星、台积电这样有自己晶圆代工业务的半导体公司没有被列入统计范围。
如果把这些巨无霸级的公司统计进去,那中国的份额将被进一步稀释。
以上就是半导体产业的一些基本事实:中国增速确实快,但起步太晚,存量依然太低。
这和华为有什么关系呢?
就是华为需要从这些半导体公司采购芯片来生产自己的产品。
这其中有的是功能相对完整独立的芯片(比如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的CPU芯片),有的是只能用于特定领域、属于元器件功能的芯片(比如高端DSP芯片、射频芯片和存储芯片等等)。
除了半导体芯片之外,华为还需要采购各类零部件(比如手机屏幕、光学器件、锂电池以及电容、电阻、电感这样的被动原件等等)和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用于集成电路开发的软件)。
根据华为披露的2018年核心供应商名单,里面一共涉及到92家企业,其中美国供应商数量最多,为33家,占比约36%;其次为中国厂家,有24家,比例为27%。
按产品类别划分,华为对美国的集成电路、软件、光通讯等厂商依赖度教高。
基于这一事实,华为做了两手准备:
一是提前备货,在一些关键芯片领域做了大量的备货。
根据华为产业链人士曝出的消息,这些库存至少够用一年。
也就是说,华为至少为自己预留了一年的缓冲期。
那如果一年之后,美国依然封锁华为怎么办?
那么下一步,只能由备胎来全部顶上,也就是海思总裁何庭波所谓“备胎”计划。
一直以来,华为做得非常好的一点就是懂得“居安思危”这四个字,海思的麒麟系列芯片都是这种思维下的成果。
麒麟系列芯片是基于ARM架构的一种手机SOC芯片(有点类似于电脑的CPU,但又有所不同,这里不再展开),现在麒麟芯片已经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华为的高端手机——P系列和Mate系列全部采用的是麒麟系列芯片。
而且华为还购买了ARMv8架构的永久授权,这是ARM架构处理器的最高级别授权,可以完全自主设计ARM处理器,掌握核心技术和完整知识产权,不受外界制约。
所以基于ARM架构的芯片设计,美国已经卡不了华为的脖子了(这里说的只是设计层面,不包括生产,芯片生产的事会和台积电一起说)。
除了麒麟系列之外,海思的芯片产品还涉及到安防机顶盒、家庭网络、基站、服务器等等,覆盖面是比较广的,这也是为什么海思能够成为国内第一大IC设计公司。
以上都是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一些案例。
还有一些是尚未商业化,但华为一直在做的。
比如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现在全世界能用其实就只剩下谷歌的安卓和苹果的IOS。
但在今年3月,余承东在接受《南华早报》的采访时表示,华为从2012年就开始开发自有操作系统了。
“如果无法继续使用这些系统(Android),我们就准备开始B计划。”
当然,华为的供应链体系非常繁多而复杂,一个个举例的话写个几万字也说不完。
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华为的备胎计划是否能够覆盖全部供应链?
光靠华为自己肯定不行,但如果把整个中国的产业链算进去,可以覆盖到华为的大多数业务(覆盖不到的后面再说)。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之外,像射频芯片、储存芯片、手机屏幕、光学器件、被动元件等等,都能找到替代方案,但是代价是性能指标肯定要下降。
这会对华为的运营和发展有什么影响?
其实影响挺大的。
华为被美国封杀的消息传出后,国内舆论一片激动,很多人说要买华为的产品支持华为,但华为内部却一直在强调:
“华为不愿意去卖惨,去博取同情,去激起民族主义热潮。华为当然需要大家的支持,但不需要大家为它牺牲很多,这是毒药,对国人和公司都没长远的益处。大家只需要在比较产品时,如果国产和国外的差不多,优先选择国产就够了。”
我觉得华为的态度是非常理智而且睿智的。
一来是避免民族主义过于狂热,二来这样也是有利于华为的长远发展的。
因为消费者可以为情怀买单一次两次,但绝不可能一直为情怀买单。
到时候如果消费者发现自己买的不值得,那么他们曾经把华为捧得有多高,将来就会把华为踩得有多狠(个体可能会有差异,但把消费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则是一个普遍规律。比较典型的是周星驰的贺岁片《新喜剧之王》,去看之前很多人说这是自己欠星爷的一张电影票,各种情怀泛滥,但看完之后,那些觉得电影不好看的观众就开始猛踩星爷了)。
在差不多的条件下优先选择国产,我觉得这是非常务实,也是值得支持的一种态度。
对华为来说,性能指标下降更大的影响在于商用领域。
接触过招投标工作的人都知道,一个项目在招标的时候肯定会有技术指标的硬性要求,这相当于是一道门槛。
如果备胎计划和国产的供应链导致华为的设备技术指标下降得太厉害,那么华为有可能错失高端商用市场。
但事态会不会最终走到这一步,并不是华为所能掌控的。
因为这是一个国家对一家企业发起的围剿计划,该准备的都准备了,该应对的也都在应对,华为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最好。
从这一点来说,华为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家企业。


4


再来说说不可替代的部分,我能想到的主要是以下两部分:一是基于X86架构的CPU芯片,二是台积电的晶圆代工业务。
基于X86架构的主流CPU芯片,目前全世界只有英特尔和AMD这两家。
我们有国产的X86架构的CPU芯片吗?
有是有,比如国产的龙芯和兆芯。
但问题是,国产芯片不仅仅性能指标比较低,系统的适配和应用软件的优化也是一大问题,这背后涉及到硬件、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生态圈。
以英特尔和AMD为例,在同等技术参数下,有些软件英特尔的CPU跑起来更给力,而有些软件AMD的CPU跑起来更给力(当然,绝大多数时候是英特尔更给力),背后的原因在于不同的软件对不同的CPU优化是不一样。
为什么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对英特尔的CPU优化更好?
因为很长一段时间,英特尔的市场份额占据了绝对优势(一度达到了9成),那么各家软件开发商自然会优先考虑做好针对英特尔CPU的优化。
而又因为各类软件对英特尔的优化更好,采用英特尔芯片的电脑跑起来更快,所以消费者就更青睐于选用英特尔的CPU,最后就形成了一种强者恒强的局面。
这种局面很难打破,除非强者出现了翻车,而正好弱者又在技术上获得了突破。
这两年英特尔在制程工艺上出了问题,10NM芯片一直无法大规模生产(良品率上不去,导致成本降不下来),导致英特尔的14NM工艺从第五代酷睿延续到了第九代酷睿产品,工艺上出现了落后(其实英特尔的产能也出现了问题)。
与此同时,AMD发布了新的ZEN系列CPU,其性价比已经明显超过了英特尔。
在这种机缘巧合之下,AMD的市场份额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回升,于是各类软件开发商才针对AMD的CPU进行了优化。
但现在英特尔在市场份额上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类似的,操作系统和软件之间也存在相似的关系。
为什么国产操作系统推广如此之难?
问题还是在于“生态圈”。
在通用领域,操作系统最难的不是怎么把它开发出来,而是怎么把它推广起来。
因为所有的应用软件都要针对你这个系统进行再开发,这个是非常难推动,而且进展会极为缓慢。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我明明有用惯了的系统,我为什么要去学习用一个新的系统?
而且这个的兼容性还不如我已经用惯了的那个系统。
结果就是,这个新的操作系统很难获取自己的用户,而没有用户,软件开发商就懒得专门为你去做兼容和适配,于是这个操作系统上能运行的软件数量就很少,软件数量太少,用户就更加不愿意用你这个操作系统了(硬件的优化同理)。
最后就会陷入一个恶行循环:
因为软硬件的兼容性差,所以用户不愿意用你这个系统。
因为你这个用户太少,所以软硬件开发商不愿意针对你这个系统做优化。
于是你这个系统就更加没人用了。
这就是为什么生态圈一旦形成,要打破太难了。
所以CPU芯片和系统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生态关系以及先发优势。
一旦有人在这个领域站稳了脚跟,后来者很难再进入这个领域。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早期曾大力扶持半导体产业,但在自己建立起先发优势后,又开始指责中国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因为按照美国人(根据产业特性)所制定的规则,后来者根本不可能追上来。
而国内的一些公知们,完全被美国的那一套说辞忽悠了,有的还反过来指责中国的产业扶持计划。
他们对技术领域的事一无所知,却又对美国灌输给他们的观点坚信不移,完全是来给中国的产业升级拖后腿的。
回到华为的供应链问题上,由于英特尔和AMD都是美国公司,所以基于X86架构芯片相关的业务,华为其实是没法找到替代方案。
如果美国不解除对华为的封杀,那么华为的笔记本电脑业务,十有八九是要凉凉,但好在这部分业务占华为的营收比例很低(本来就是新开辟的业务线)。
另外就是服务器,以后只能绕道采用ARM架构的CPU芯片了,好在华为为此已提前做了准备。
去年12月21日,华为公开了基于ARM架构的Hi1620芯片及TaiShan服务器,还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
但现在X86架构的芯片是服务器行业的绝对主流,这种基于ARM架构的芯片能否取得大规模商用的成功,还有待时间来验证。
另一个难以替代的,是台积电的晶圆代工业务。
晶圆代工,简单来讲就是指半导体芯片的生产环节。
无论是海思、高通还是英伟达,这些芯片设计公司只做设计部分,但从设计到产品成型,需要像台积电这样的公司来做代工。
不要小看“代工”两个字,这背后技术含量是非常高的,评价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制程工艺(现在最先进的是7NM工艺)。
哪怕是英特尔这样的半导体巨头,也在10NM制程上已经吃尽了苦头,而台积电已经发展到7NM阶段了。
现在全世界能做7NM制程工艺的,只有台积电和三星这两家,而且台积电在市场份额上占据绝对优势,无论是海思、高通还是苹果,其7NM的手机芯片都是由台积电代工的。
现在这个行业现在主要还剩下以下几个玩家:台积电、三星、英特尔、联电、格罗方德以及中芯国际。
其中联电和格罗方德已经宣布放弃12NM以下的高端工艺了,英特尔没有放弃7NM工艺,但还在和10NM工艺苦苦纠缠。
剩下的中芯国际,是这里面的唯一一家中国大陆企业。
今年1月,中芯国际实现了14NM的量产,虽然比世界一流水平(7NM)还差了两代,但这个进度已经比此前预计的要提前了半年,因为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起步实在太晚了。
在美国对华为发起围剿之后,台积电于5月17日晚上表示:“内部已建立一套完整体系,经初步评估后,应可符合出口管制规范,绝不改变对华为的出货计划,将继续出货华为,不过,后续仍将持续观察与评估”。
其实只要能和华为合作的,台积电肯定不会放弃,但如果美国向台积电施压的话,就很难说了。
台积电有80%的股权被外国机构所掌控,其最大的股东是美国的花旗银行。
(台积电前十大股东)
所以台积电最后是否会放弃和华为的作为,真的很难说。
在极端情况下,华为可以依靠的最后保障,还是要靠中芯国际,所以希望中芯国际再加把劲,赶上工艺上差距。
而如果台积电在美国的压力下加入到对华为的封杀中,那么华为的高端手机芯片将断供。
这对华为会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也是美国封杀华为事件中可能会出现的最坏的情况。
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华为生存依然不会有问题。
我生产不了7NM芯片,那么我们就找中芯国际做14NM工艺的芯片,也就是退回到麒麟960的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再做点优化什么的,做做中低端手机总是没问题的。
另外华为还掌握大量的通讯专利,大不了像高通一样,通过专利授权来获得盈利。
高通的专利授权费也被称为“高通税”,因为高通收费的标准是按照整机售价的一定比例(不同等级芯片比例不同,高端芯片大多在整机价格的5%)。
根据高通2017年报显示,专利费已经占到了总利润的60%以上。
这也让整体个智能手机行业叫苦不迭,所以全世界各个国家都针对高通发起了反垄断诉讼。
华为即便不能像高通这样收取高昂的专利费,但通过专利授权获得持续的盈利,然后用这些盈利投入到再研发中,总归也是一条出路。
也就是说,华为事件最糟糕的结果,就是失去一部分商用的高端市场,失去高端手机业务,但想要活下来,总归是没有问题的。
而只要华为能够把火种保留下来,等到外部环境有变,比如中国的国产供应链技术水平上来了,又或者美国顶不住了主动解除了封锁,依然可以东山再起。


5


这里我之所以会说美国有可能先顶不住,是有依据的。
当美国封杀中国企业的时候,中国能不能反过来封杀苹果呢?
我觉得不会。
因为这种做法成本太高。
苹果的产业链和中国的经济捆绑很深,也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如果中国报复苹果,那么对自己的伤害实在太大了。
这么做不划算。
反过来,美国封杀华为,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营收能破千亿美元的,全世界只有3家企业,而华为正是其中之一(另外两家是三星和苹果)。
华为之所以大量采购美国的芯片和元器件,除了从产品性能角度考虑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我认为是一个刻意的利益捆绑。
光是华为一家企业,就给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营收,个别企业对华为的依赖度甚至高达47%。
要知道芯片不是食品和快消品,你不卖给中国,还可以卖给欧洲和日本。
在这个领域有需求的公司一共就那么几家,你把华为封杀了,那些芯片留着干嘛?
卖给普通老百姓吗?
这根本就不可能。
所以美国政府在封杀华为的同时,也是在打击自己的半导体产业。
而美国之所以能够一边给老百姓发福利,一边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依靠的恰恰是高端产业带来的高利润,这其中半导体产业就是典型的代表。
美国的总负债已经突破22万亿美元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丢掉了高端产业的利润,长期来看,美国政府要承受的压力其实是很大的。
美国之所以这次下手这么急,这么狠,我觉得可以视作是中美贸易谈判的一种施压手段(也是筹码),也就是所谓的“极限施压”。
美国想看到的是中国赶紧认输,这样既能给国家捞到好处,特朗普本人也好向选民交代,美国最怕的是中国一直非常坚决不让步。
到时候谁先扛不住?
有可能是美国吗?
我觉得完全有可能。
如果我的分析无误,那么华为最坏最坏的情况不过如此了,而美国的选民们可能要坐不住了。
一来是美国的老百姓普遍负债率高,储蓄率很低,之前美国政府关门期间,有些公务员因为工资暂停发放,居然要靠网友捐助来度过难关了。
在中国的强硬态度下,美国那些种大豆的农民们已经在开始抱怨,说自己后悔投了特朗普。
下一步可能就会蔓延到高科技产业以及他们的家属。
而对于中国来说,美国对华为封杀,也是逼迫中国的产业界加速进行自主研发,加速实现“去美国化”。
除了海思之外,中芯国际,长电科技,豪威科技,紫光展锐,长江存储、合肥长鑫、安世半导体等中国公司,在半导体产业链的各个领域开始异军突起。
等到中国在产业链上全面追平美国公司,美国将不得不接受中国崛起的事实。
在这场中美的世纪对抗中,谁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时间会给出答案。
而我,坚定看好中国的未来。


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也有一点温度,已出版《我就喜欢这样的你》。

  • 上一篇文章: 落后国家模仿并不丢人,中国还要努力学习

  • 下一篇文章: “艰难困苦能使我们的事业成功”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3]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1]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2]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3]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夯实文…[8]

  • “碳达峰”“碳中和”:是…[10]

  • 研究益世学问 书写时代华章…[7]

  • 求索人类社会繁荣之路——…[6]

  • 王蒙:文化自信的历史经验…[13]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