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概况 >> 中华简史 >> 古代史 >> 正文  
  评《三国演义》       ★★★
评《三国演义》
[ 作者:白祖诗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960    更新时间:2018-02-26    文章录入:admin ]

 

  
  《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国演义》这部书对中国社会影响之大是众所周知的。它的艺术成就虽然不能和《水浒》、《红楼梦》相比,但其特殊的魅力通过其特有的通俗性,使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中影响最广泛的作品之一。它的大量故事与情节,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广泛被引用于各个方面;桃园三结义故事成为后来“结义”、“结拜”风气的榜样,与《水浒》一道成为下层群众团聚自己的精神源泉;所塑造的关羽被尊为“武圣”,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位形象异常高大的、近乎神的人物;孔明也成为民族公认的智慧化身,“三顾茅芦”深入人心,某种程度影响到历史发展的局部进程;它似乎是一面镜子,使中国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历史和性格。
  中国的历史演义小说很多,但《东周列国》、《前汉演义》、《后汉演义》、《说唐》、《隋唐演义》、《大明英烈传》、《清宫历史演义》……都远不能和《三国演义》相比。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两个。一是客观上,三国这段历史本身具有大量生动记载,故事性极强,人物众多而性格清楚。在漫长的数千年中国史中,有着数不清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其中有许多是具有非常魅力的。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五霸七雄,民族精英大量涌现,形象生动,故事感人。《东周列国》一书虽然对此作了许多记载了与描述,但一方面这段历史头绪太多太复杂,很难集中描绘;另一方面,作者的才能也未能达到使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高度艺术化的水平。这以后,历史上英雄人物与传说故事的生动性和人物性格的魅力几乎每况愈下,这是历史本身创造性的失落,也意味着民族文明的衰落。认真读一下二十四史,就不难发现,只有在社会动乱时期,封建性的政治、思想统治崩毁,社会约束极大松动,才会出现大量有魅力的创造性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如唐末群雄并起和近代太平天国起义时代。综观中国古代史,除了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动性能与三国时代相比的确实不多。三国时,群雄并起,大批杰出人物涌现,许多人的聪明才智获得淋漓不致展开的机会,确是写历史小说的绝好素材。毛宗岗在评论《三国演义》时说:“三国者,乃古今争天下之第一奇局……异代之争天下,其事较平”是有道理的。
  二是主观上,作者具有非常的才能。《三国演义》跳出了其他历史小说局限于敷陈历史事实的框架,虽然绝大部分描写仍严守历史真实,但却创造性地使历史故事和人物文学化、艺术化,塑造了一批高度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使许多历史故事巧、幻、奇、妙,家喻户晓,成为民族灵魂的教材。
  《三国演义》对于中国人来说,其重要性绝不低于《四书》、《五经》。它除了宣传传统的“忠”、“义”观念外,还有力地使孔夫子提倡的智、仁、勇三大伦理范畴形象化了。过于夸大《三国演义》里的封建忠君与正统思想问题不妥当,书中对忠君的描写和对汉室正统的强调,只具有次要的意义--这是客观上难以避免的。更重要的是它有力地强调了“义”的义务,强调了义务的对等性、相对性,使正统经、史中的“义”变成广大人群容易理解与接受的“义气”,通过“桃园三结义”、“关云长义释曹操”、“连营寨”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把重新重新定义了的“义”的观念推向全社会。
  中国古代文化没有真、善、美的范畴,有的是智、仁、勇三大哲学与伦理范畴。《三国演义》通过刘备、曹操、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周瑜、陆逊……等一大批人物形象,生动地塑造了许多智、 仁、勇的榜样,在广大人群中产生了巨大而长久的影响。
  应该指出:《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中国人智谋的奇书,中国人的智慧、灵巧、与其政治军事才能,获得了充分的表现;反过来说,不能否认这部“稗官野史”对培育中国人智慧所起的巨大作用。
  
   一个重大美学话题--历史小说中的“虚”与“实”
  
  在美学理论中,历史小说怎么写?历史真实与作者虚构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一直是有争论的问题。这一问题对于《三国演义》特别重要。
  对《三国演义》的虚与实,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以毛宗岗为代表,强调《三国演义》能依史实描写,不作任意臆造,创造了极美的文学作品。第二种看法认为《三国演义》太实,主张既是小说,就可以脱离史实,加以虚构,《三国演义》太实因而缺少美学价值。包括金圣叹、谢肇涮、胡适、鲁迅……在内的大批文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批评过《三国演义》文学虚构不足从而缺少美学价值。第三 种看法以著名历史学家章学诚为代表,从另一方面--太虚--认为《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臆造历史,不如《东周列国》和《两汉演义》等严格遵守历史真实有价值。这后两种批评《三国演义》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在大文学家和大史学家的夹攻下,毛宗岗的观点基本上被否定,《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及其美学地位受到严重责难。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并说:
  
   读《三国演义》胜读《水浒》,《水浒》之真虽较胜《西游》记之幻,然无中生有,任意起灭,其匠心不难,终不若《三国》 叙一定之事,无容易改,而卒能匠心为之难也。
  
  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把《三国》与《水浒》用历史真实性作为标准,勉强放在一起比较,当然没有说服力。
  金圣叹与毛宗岗相反,他认为:
  
   《三国》人物事体说话太多了,笔下拖不动,踅不转,分明如官府传话奴才,只是把小人声口,替得这句出来,其实何曾自敢增添一字。(《第五才子书读法》)
  
   否定《三国演义》的一切创造,视之为官府奴才式传话作品,金圣叹比毛宗岗更趋极端。胡适的看法也颇有些类似,他在1922年的《三国志演义序》中写道:除了赤壁之战个别故事外,“全书的大部分都是严守传说的历史,最多不过能在穿插琐事上表现一点小聪明……故此书不成为文学的作品。”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没有这么极端,但对《三国演义》也较多贬辞。
  清代的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在其《丙辰札记》中说:
  
   凡演义之书,如《列国志》、《东西汉》、《说唐》及《南北 宋》多纪实,《西游记》、《金瓶梅》之类全凭虚构,皆无伤也。唯《三国演义》则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以致观者往往为其所惑乱,如桃园等事,士大夫有作故事用者矣……须实则概从其实, 须虚则著寓言,不可错杂如《三国》之淆人耳。
  
  章学诚的观点广为流传。史学家的责难和文学家的责难从两方面夹攻,似乎使《三国演义》无存身之地。但这部小说却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爱,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所起的作用远比那些批评它的人要大得多。看来,我们得重新考虑那些手持所谓美学标准或史学标准的名家观点,给《三国演义》应有的公正评价。
  对待历史小说,笔者更赞同清代乾隆年间金丰的观点。金丰在为《说岳全传》写的序中说:“从来创说者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必尽出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诞妄,而无以服考古之心;事事皆实,则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如宋徽宗朝有岳武穆之忠,秦桧之奸,兀术之横……故以言乎实,则有忠、有奸、有横之可考;以言乎虚,则有起、有伏、有变之足观。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娓娓有令人听之而忘倦矣。”
  这就是说,历史小说应该是有虚有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但基本的、主要的历史事实应该是真实的。可以离开历史真实进行虚构,加入情节、夸张性格,这一切虚构以不破坏主要历史事实和主要历史人物的基本真实为界限。
  用上述尺度来看《三国演义》,应该公平地说,它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虽然达不到《水浒》那样的艺术成就,但其主导方面是成功的,是一部不仅有巨大影响也确有巨大艺术魅力的历史小说。笔者以为,直到今日,包括现代作家的作品在内,还没有能与《三国演义》比美的历史小说出现。
  无可否认,《三国演义》确实是按照《三国志》的记载一件件依历史事实去展开描写。它对于曹操、周瑜的刻画有若干地方明显背离历史事实,这在写历史小说时本来是应该避免的。但从总体上看,它对于涉及的绝大多数历史故事,几乎都作了程度不同的艺术加工(绝不是像金圣叹说的那样都是奴才式传话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段历史故事的魅力。《三国演义》在语言艺术上的确比《水浒》差得多,但金圣叹在强调这一点时走得太远了,显得很片面。
  从何进召董卓进京开始依历史事实进行描写是对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夸州连郡者不能胜数。”这是一个小的战国时代,最终形成三国鼎立。正史《三国志》上对这一时代的许多重要转折记载过简,《三国演义》利用了丰富的历史材料,展开了有创造力和吸引力的描绘。
  三国形成的一个重大关键是曹、袁官渡之战。按诸葛亮所说,当时“曹操比于袁 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亦人谋也。”《三国志》记载:荀彧称曹对袁是“以至弱当至强”,曹用许攸计烧其粮于乌巢。袁绍身出名门贵胄,拥兵百万,袁胜曹败似乎是必然之势,结果是曹操大破袁绍,取得对中国形势的支配地位。这里,曹、袁个人的才能和性格起了决定作用。《三国志》中对官渡之战描写不多,《三国演义》作了许多精彩的描绘;虽然不及赤壁之战那样动人,也是富有魅力的描写。
   官渡之战,曹操以弱敌强,力量悬殊,许多他的部下都作了投向袁绍的准备。书中对这场大战作许多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对有关键意义的乌巢劫粮作了精彩的刻画:
  
   乌巢乃屯粮之处,必得重兵守之……那淳于琼性刚好酒,军干多畏之;既至乌巢,终日与诸将聚饮。…许攸径投曹操……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 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曰:“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 兵到彼护粮,乘间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三日将自乱矣。” 张辽曰:“袁绍屯粮之所,安得无备?承相未可轻往,恐许攸有诈。”操曰:不然 ,许攸此来,天败袁绍。今吾军粮不给,难以久持,若不用许攸之计,是坐而待困也。彼若有诈,安肯留我寨中,君请勿疑。”
  ……是夜,星光满天。且说沮授被袁绍拘禁在军中……授曰:“适观天象, 见太白逆行于柳、鬼之间,流光射入牛斗之分,恐有贼兵劫掠之害。乌巢屯粮之所,不可不提备。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间道山路巡哨,免为曹操所算。” 绍怒叱曰:“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众!”
   却说曹操领兵夜行,前过袁绍别寨,寨兵问是何处军马,曹使人应曰:“蒋奇奉命往乌巢护粮”……及到乌巢,四更已尽。
  操教军干将束草周围举火,众将校鼓噪直入……一霎 时,火 焰四起,烟迷太空。
  
  袁绍不用沮授、田丰之谋,反而杀之,是官渡战败的重大原因,书中作了生动的描绘。袁绍的失误,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从此当时最强大的军队走向败亡,曹操以主角身分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的精华所在,写得异常生动。其中周瑜、鲁肃力排众议主张抗曹,刘备依靠自己的约一万军队与刘琦的水军和孙权联盟,孔明见孙权,黄盖诈降,蒋干过江说周瑜……等,史书中 仅一笔带过,《三国演义》大力描绘,极尽其致,酣畅淋漓,跌宕起伏,黄盖苦肉计,周瑜反间计(蒋干),庞统连环计,加上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等,把这场战争写得活灵活现,至今脍炙人口、魅力依然。如果只读正史,很难令人对赤壁之战产生这么深的印象。
  夺益州是三国时代的又一重大转折,书中对此虽然写得远不及赤壁之战,但还是很有魅力地描写了曹操割须弃袍、韩遂马超中反间计、马超投刘备、张松献地图、张飞义释严颜、关羽单刀赴会 等故事。
  关云长败走麦城和陆逊火烧连营寨是吴、蜀联盟瓦解,导致魏、晋最终统一中国的重大事件。正史记载不多,《三国演义》写得有声有色。当时,关羽大败曹操,于禁被俘,是刘备最兴盛、最强大的时刻,如果能巩固与孙吴友好关系,大力建设荆州防务,像诸葛亮在益州那样修桥铺路,改善人民生活,则凭靠荆、益广大地区的人力物力,配合孙权从东、南、西三方夹击曹操,取得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是完全可能的。书中生动刻画了关羽的种种失误,特别是骄傲自大、因小失大……,令人惋惜。荆州失败紧接引发刘备兴师,被陆逊火攻大败于夷陵,被迫退出中原,只乘益州一隅之地,实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否则,安知三国是何结局。
  除了上述几次重大战争的描绘外,许多在《三国志》中只有一句话或几句话的故事,《三国演义》都作了创造性的描绘。如依正史中吕布与董卓侍女私通一句话的记载,创造了有很大魅力的貂蝉美人计故事。依正史张飞守长板坡,“飞据水断桥,睁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几句话,生动地写出当阳桥前一声吼的动人故事。依正史“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记述,创造出赵云浴血奋战于百万军中救阿斗的故事。依正史蒋干过江说周瑜之简述,创造了脍炙人口的蒋干偷书故事,京剧由此创作了久演不衰的《群英会》。其他如刘备三顾茅芦,关羽刮骨疗毒,孙权妹妹招亲,曹操煮酒论英雄,吕布辕门射戟,马稷失街亭……都本于正史极简略的记载,作了创造性的描写,获得很大成功。
  有一些重要情节完全是作者自己虚构的,如桃 园三结义,空城计,关羽义释曹操……章学诚最反感的就是这些。其实,应该说在写历史小说时,这些完全是允许的,正如鲁迅等许多人所指出过的,这些描写不是多了,而是不够。如果要说《三国演义》在虚与实方面有毛病,倒不在这里,而在于不应该在基本上尊重历史真实的著作中,加入一些歪曲有基本重要性的人物性格事实的描写,如孔明超越人类智慧的许多近乎神鬼迷信的描写、周瑜的种种小人心态、曹操杀吕伯奢全家之类。至于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故事则不必多所指责,在正史中尚有木牛流马八阵图等记载的条件下,这类故事也不算是大的失误。其他如张冠李戴,把刘备鞭打督邮说成是张飞所为,单刀赴会本是鲁肃勇敢写成关羽英雄之类,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三国演义》虽然大量依靠《三国志》的素材与情节,但又同时作了不露痕迹的文学加工,使之如出天然,特别是作者写战争行动如行云流水,用笔淋漓酣畅,表现了非常的才能。
  在描写历史人物方面,《三国演义》取得很大成就。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绝大部分重要人物的性格都是依据历史进行创造并加以塑造的。只有周瑜是例外,为了突出诸葛亮,《三国演义》大大歪曲了周瑜的本来面目。至于曹操,虽然加添了许多丑化他的情节如杀吕伯奢一家之类,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写出了这位历史人物的英雄性格。在极力强调刘家正统观念的支配下,能把曹操的形象写得如此饱满,是小说的成功。
  总之,《三国演义》在写历史小说时,基本上做到了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大胆进行艺术创造,在处理虚和实的关系问题上,除局部出现不应该的虚妄外也大体是妥当的。在描写当时的历史形势、重大转折、主要史实和主要人物四方面都大体上能尊重历史真实;同时进行了大量文学加工与创造,虚实结合基本上是成功的。至于说这部小说没有能更多发挥虚构创造与想象,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迄今还未见写历史小说有超过《三国演义》的。那些有大量虚构的现代历史小说,远没有达到《三国演义》的持久魅力。
  
   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广大人群中长久流传,对中国人的心理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可以说,没有哪一部小说对众多人群的影响能和《三国演义》相比。
  人物形象写得最好的无疑是曹操、诸葛亮、关羽三人。尤以曹操形象最为丰满,尽管一定程度上歪曲了他的本来面目。(大谈为曹操翻案实无此必要。仔细读一下《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的描写,就会发现虽然在文字上不少地方强调了他的奸伪,但也生动地描写了他的卓越品质与才华。)其他如刘备、张飞、赵云、吕布、袁绍、孙权、刘表、刘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也写得很有魅力。
  在分析人物群像之前,应该指出:《三国演义》塑造人物性格主要的手法是通过生动的情节。作者未能象《水浒》那样综合运用言语、动作、肖像、情节来刻画人物,其言语艺术成就远逊《红楼梦》、《水浒》。毛宗岗指出《三国演义》有十二种艺术手法:“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之妙”;“有星移斗转、雨覆风翻之妙”;“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有浪后波纹、雨后霡霂之妙”;“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有笙萧夹鼓、琴瑟间钟之妙”;“有添丝补锦、移针匀绣之妙”;“有奇峰对插、锦屏对持之妙”;“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有以宾衬主之妙”。这十二种手法都说的是情节,是运用情节的各种技巧。
  情节当然不完全是为了写人物,有时人物也可以反过来为一定的情节服务。但《三国演义》以情节写人物无疑是其最重要的成功之处。给人讲故事,最难的是讲《红楼梦》,因为《红楼梦》的艺术特征是以罕见的天才不断安排数人相聚的场合,围绕日常生活细事,你一言,他一语,以语言为中心,用白描追魂摄影之笔,刻画出一幅幅饱含生活气息的、充满诗意的生活画面。记不住那些精彩的语言,就不可能讲得动人。而《三国演义》大概是最容易讲得引人入胜的了。只要记得那些动人的情节,很容易令别人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入迷。
  
  曹操是全书中有关情节最多、性格最饱满的人物。书中的确有意把曹操当作反面人物来刻画,但作者毕竟是一位尊重历史的作家,他仍然写出了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说曹操是奸雄、刘备是枭雄等等,都不过是人们习久为常的成见,不能全归之于《三国演义》。三国时,群雄并起,人才辈出,一时之间,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孙坚兄弟、刘表、刘璋、张鲁、刘备、马腾……等一大批有力量的人物纷纷割据一方,相互争斗。曹操、孙权、刘备三人能成就大业,都各有其过人之处,都是当时的突出英雄人物。他们智谋出众,能够尊重并聚集人才,具有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加上天机之便,终于形成以曹操为首的三 足鼎立之势。
  书中通过杀吕伯奢全家,说什么“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杀杨修、弥衡,杀董承、伏后、借管粮官之头以安众心……描绘了曹操的无情与凶残。但综观全书,操的大量优点仍然都有着很生动的描写,一位杰出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如爱才:除上面提到的对许攸的态度外,对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司马懿、董昭、于禁、典韦、张辽……都很尊重。三国时三方人才都多,但无疑曹操网络的最多。郭嘉死时, 操大哭曰:“奉孝死,乃天丧吾也……吾心肠崩裂矣!”反映了他爱惜人才的心态。《三国志》记载曹操描述自己取得胜利的原因:“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19年,所攻必克,且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三国演义》生动描绘了他的这一优点。
  曹操爱才和他的大度连在一起,这是成就 大事业的极重要品质。刘备投曹,不少人劝他杀了刘备,因为刘备颇有威望,亦一时人杰,曹终不愿,还在听刘备诉说不幸时“为之下泪”,后来才有煮酒论英雄的美谈。在对待关羽的态度上,最鲜明地表现了曹操的爱才与大度。他初见关羽,是在斩华雄之前。满身贵族气息的袁术,看不起出身微贱的关羽,曹操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明知关羽不会久留,不但没有杀他,还极尽爱护之情,赐美女10名,金银无数,官封汉寿亭侯。听到关羽不辞而走,下令沿途军队不得阻截……正因这样,后来在华容道上,关羽甘愿自己一死报之,义释曹操。典韦、于禁等对曹的忠心,都和他的这种优点有关。《三国志》《关羽传》裴松之注称:“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风度,孰能至于此乎?”曹操的爱才和大度不仅表现在对关羽等人的态度上,更表现在对与他有仇的人的态度上。陈琳为袁绍写的讨曹檄文,把曹家的祖宗三代都骂了:
  
  时曹方患头风,卧病在床。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笑曰:“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之武略不足何?”
  ……刀斧手拥一人至,操视之,乃陈琳也。操谓之曰:“汝前为 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类似的事不只一件。如曹与张绣侄张济妻通奸,绣怒击之,后操仍然宽待张绣。特别是他能在战败袁绍后,把得到的自己部下与袁私通的信件全部烧毁,一代雄豪,曹操的政治家风度是刘备、孙权所不及的。《三国演义》对这些都作了生动描绘。
  除上述爱才、大度之外,曹操的勇敢与智谋也很突出。特别是临机果断,一往无前的精神,远胜他人。董卓为乱之际,袁绍身为反董联军统帅,无所作为:“绍曰:‘诸兵疲困,进恐无益。’……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遂自引兵万余,领夏侯 、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星夜来赶董卓。”“孟德献刀”描绘了他的勇敢与机智。在与吕布作战中,他身先士卒,负伤而进。特别重要的是他紧紧抓住天机,带兵直逼首都,迁汉帝于许昌,造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奠定了此后胜利的基础,对比袁绍的畏首畏尾,优劣立见。此外,“割须弃袍”,“割发代罚”,“望梅止渴”,“哭袁绍墓”……等等情节,都在不同侧面描绘了这一代雄杰。认为《三国演义》彻头彻尾歪曲了曹操形象的观点是不对的,认真读一下全书,就会发现写曹操可爱之处比可恨之处要更多一些。
  
  关羽的形象与曹操显然不同。他在三国时本不是很重要的人物,可经过《三国演义》的塑造,竟然成为名震青史、为中国人广泛知晓尊重的人物--特别是在下层社会,备受敬重,几乎成了神的化身。
  关羽的形象主要由桃园三结义、与曹操屯土山之盟、斩颜良文丑、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斩华雄、秉烛达旦、义释曹操、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拒婚孙权、水淹七军、败走麦城十多个故事组成。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正史有简略记载的,但经过了作者非常生动的文学加工,通过这些情节塑造了一位高度重视义气、英勇绝伦而又过于骄傲的英雄形象。
  为了“义”,不惜舍生忘死是关羽的主要特色。它之所以特别动人,是因为他与刘备的关系摆脱了传统的君臣大义,被描写成兄弟、朋友之情义。正是由此,这部历史小说才会在民间产生如此广大的影响。他在万不得已之际投靠曹操,并接受了曹给予的隆重待遇。可一旦知道刘备还活着,就挂印封金,保护二嫂,千里走单骑:
  
  关公曰:“人生天地间,无始终者,非君子也。吾来时明白,去时不可不明白。吾今作书,烦公先达知兄长,容某辞却曹操,奉二嫂来相见。”……关公尽封所赐金银等物,美女十名,另居内室。其汉寿亭侯印悬于堂上。
  
  此后,过五关、斩六将、取蔡阳头,充分描写了关羽的义气和勇敢。到赤壁之战,曹操败绩,关羽向诸葛亮以生命立下军令状,但见了曹操兵败惨象,顾念往日恩情,遂甘愿牺牲自己以报之:
  
  ……孔明忙离坐席执杯相迎曰:“且喜将军立此盖世之功,与普天下除大害,合宜远接庆贺。”云长默然。孔明曰:“将军莫非因吾等不曾远接,故尔不乐 ?”回顾左右曰:“汝等缘何不先报?”云长曰:“关某特来请死。”孔明曰:“莫非曹操不曾投华容道上来?”云长曰:“是从那里来,关某无能,因 此被他走脱。”孔明曰:“拿得甚将士来?”云长曰:“皆不曾拿。”孔明曰:“此是云长想操当日之恩,故意放了。但既有军令传在此,不得不按军法。”遂叱武士推出斩之……
  
  关羽的性格在这里有了鲜明的表现。舍生救曹操一命,从原则上说是完全不应该的,因为曹是主要的敌人领袖,释放曹乃是一种重大背叛行为,但他义无反顾地这样做了。当初屯土山被困,处境极为艰难,曹操不但未杀他反而给予种种优待,明知关羽不可终留,还是对他十分敬重,这种恩惠实是极 其难能可贵的;没有华容道的回报,关羽就显得不尽人情。义释曹操,一方面表现了关羽的超人义气,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人的通情达理和宽容精神。广大读者不但不责备他,还给予高度评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风格。
  关羽是“义”和“ 勇”的化身。刮骨疗毒故事生动刻画了他的无比勇敢:
  
  佗曰:“某便下手,君侯勿惊。”公曰:“任汝医治,吾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之,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奕棋,全无痛苦之色……
  
  这种勇敢比之当阳大战中的张飞、赵云的勇敢更令人惊叹。在民间一直传为美谈。
  关羽性格特点除上述勇敢与义气之外,主要的就是过分的骄傲,这种骄傲给刘备的大事业和他自己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按《三国志》记载,“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敬爱君子而不闵小人。”三顾茅 芦时对诸葛亮发火的应该是关羽而不是张飞。他自视天下第一,在听到有人称赞马超时,写信给诸葛亮询问,《三国志》记载说,诸葛亮答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 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三国演义》对此也作了生动描述。
  不服气马超是小事,而以骄傲态度对待孙权则是严重失误。孙权向关羽提亲,想取关羽女儿给儿子为媳。这事关乎 吴、蜀联盟,事体重大,关羽却以极度的骄傲加以拒绝。《三国志》记载:“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三国演义》生动地描写成诸葛公瑾见关羽:
  
  ……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操。此诚美事,请君侯思之。云长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
  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休再多言。”……权大怒曰:“何太无礼耶!”便唤张昭等文武官员,商议取荆州之策。
  
  关羽以匹夫之傲,坏吴蜀之好,罪莫大焉。正是由于他的盲目自大,才会在水淹七军、生俘于禁、大胜曹兵之际,轻易相信东吴吕蒙生病的计谋,轻视陆逊,丧失荆州。如果不是关羽这一重大失误,三国的形势可能和后来的局面有很大不同。
  失去荆州,加上平时对人的轻慢,部将糜芳、傅士仁素日早对关羽不满,乘机背叛,(《三国志》记载:“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上庸守将孟达、刘封亦坐视不救,最后关羽仅余十余人跟随,败走麦城,遂被孙权杀害。
  综观关羽一生,实过大于功。但普通百姓都不计较他的过失,只记得他的凛然大义。《三国演义》使关云长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和义、勇榜样,对普通人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者用了很大精力描写诸葛亮,但孔明的形象创造实不如曹操、关羽。这主要是因为《三国演义》高度重视智慧的刻画,孔明成了智慧的化身--但在描写中走向极端,“物极必反”,过份夸大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使孔明神化,神秘莫测的事太多。书中形容孔明“面如冠玉,头载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令人读来颇感虚妄。
  孔明的形象主要通过三顾茅庐,隆中对,火烧新野,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卧龙吊丧,白帝城托孤,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空城计和其他一系列计谋,七擒孟获,木牛流马……等情节塑造。书中有大量关于诸葛亮仁德的描写,但并不都令人产生难忘的印象。
  一系列计谋是作者描写诸葛亮的主要手法,在《三国演义》影响之下,孔明作为智慧的化身已经深入中国人心灵。刻画诸葛亮的智慧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诸葛亮毫无疑问是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杰出的人才。他才二十多岁就名闻远近,使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是促成刘备兴旺的关键。他劝说刘备联孙吴以拒曹魏,先取荆州,后谋益州,为刘备筹划了最基本的致胜战略: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 令诸侯,此诚不可以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闵,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正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无疑是大智慧的产物,加上其他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使军师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和常识。后来关于刘伯温的传说之类显然都和孔明的形象有关;而李自成、洪秀全的失败也的确和没有一位杰出的军师有关。从这一点说,诸葛亮这一形象有其非常成功的一面。
  书中写孔明舌战群儒,是把周瑜的功劳都算在诸葛亮身上了。真正与“群儒”交锋的是周瑜。但孔明与周瑜、鲁肃见解一致则是事实。大敌当前,曹兵声势吓人,看破曹军弱点,料其能败的是诸葛亮和周瑜,二人见解的一致(当然还有鲁肃),对赤壁之战有决定的意义。《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见孙权说:
  
  “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尚有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当时,刘备力量虽然 不很大,但加上刘琦的兵力约有两万人。周瑜的精兵也不过三万人。孔明与周瑜取得共识,有勇有谋,取得战争的重大胜利,演义对此作了极生动的描绘。
  如果说《隆中对》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那么,《出师表》则表明他的品德与忠正。他为人忠厚仁爱,深得人心,除了《出师表》之外,还有许多表现。如刘琦相信他,是出自真诚,与他在撤去梯子的小楼上私会一事,正史有记载。(《三国志》:“刘表长子,亦深器亮……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他劝刘琦学太子重耳而避免申生的覆辙,结果使刘琦能得以免祸,护守江夏。后来成为刘备的重要助力。
  有意思的是《三国演义》在正史记载的《隆中对》和《出师表》之外,创作了表现诸葛亮”义气”的卧龙吊孝《祭文》。对周瑜的祭文写得不错,通过孔明自己的话语肯定了周瑜的一系列优点,多少平衡了对周瑜形象的歪曲。
  “挥泪斩马谡”写得很好,在诸葛亮自身 的忠、义、仁、厚的内在冲突中,写出了他的卓越品质:
  
  谡自缚跪于帐前。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以禄粮,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斩之。谡泣曰:“承相视某如子,某以承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 ;愿承相思舜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 ”言讫大哭。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表曰:“臣本庸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励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 ,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当是。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刻画诸葛亮形象中的缺点是在大力刻画一位智慧化身时,除了空城计等一部分计谋写得很好之外,许多计谋都把孔明写成了未卜先知的神仙似人物,这就极大地伤害了他的形象。如七擒孟获就写得很牵强,木牛流马、八阵图之类虽然正史上有记载,但写得太用力,就走向反面了。京剧中根据小说描写,把周瑜的羽扇纶巾借到孔明头上,又把正当盛年的孔明装上大胡须,孔明简直成了一个老道士。
  诸葛亮一人兼有张良、萧何之才,但未必有韩信之能。《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他缺乏军事才能,多少是有道理的。(陈寿说“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连营寨大败,《三国演义》对孔明避而不谈不合道理,这么大的事,他不可能不参预。书中把魏延说成反叛者,而魏延出奇兵的计谋也许是真正有用的谋略。
  
  除曹操、关羽、诸葛亮三人外,刘备、袁绍、吕布、孙权、鲁 肃、张飞、赵云、陆逊等人物也都写得比较好。
  
  写刘备主要通过桃园三结义,陶谦三让徐州,与曹操煮酒论英雄,败投 袁绍,跃马过檀溪,携民渡江,与孙吴结亲,火烧连营寨,白帝城托孤十来个情节。三国时,群雄并起,刘备能成为三足鼎立的一方领袖,自有其非常杰出之处。按书中写,他的主要长处是仁义德行。虽然有时用力过分反而使人觉得虚伪(如长阪坡把阿斗丢在地上,徐庶去时称自己要遁居山林……),但刘备以仁、德取胜大 体是历史真实。就三国诸领袖而论,曹操成为三国主要人物之一有雄厚的基础和充分的理由。他从反董卓时兴兵,机智勇猛,经大小数十战,并善于抓住历史给予的难得机会,才获得北方的主导地位。孙权是在孙坚、孙策两人英勇奋斗、扫平南方大批雄豪的基础上,英明地采纳周瑜意见,赤壁鏖兵,战胜强敌后,才奠定自己的历史地位的。相对来说,刘备在许多方面显然不能和曹、孙相比,但毕竟成为三国领袖之一,这是在读《三国演义》时值得加以研究的。
  刘备在并无强大实力的时候,已经闻名天下。他在败于吕布后,往投曹操。曹操因尊重他的声名,不但没有杀他,反而给予种种优待。不少人劝曹杀了刘备,曹终不愿;因为刘备有个好名声,杀他会给自己留下不能容人的恶名,不利于招徕天下英雄的长远利益。为了免除曹的疑心,才有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刘备很有心计,他在许昌种菜自娱,是为了麻痹曹操。后来刘备投奔袁绍,书中形容说“袁绍亲自引众出邺郡三十里迎接”。《三国志》说:官渡战后,备走投刘表,“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曹、袁两大势力都对刘备敬重有加,足见刘备声望之隆。《三国志》记载陶谦病笃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用现代的话说,刘备已经形成他个人的强势无形资产,这份资产相当可观,是后来立功、立业的本钱。
  刘备得以成事,固然是他的许多优点展开的结果,但也的确有一种“天意”,这就是他一再碰到历史罕见的有利机会,用民间通俗的话说就是他“运气好”。陶谦、刘表、刘璋都欢迎过他,碰巧三人都没有强有力的继承人,陶谦、刘表且多病早死。刘备的地盘不是像曹操、孙权那样是自己通过战争打下来,而相当程度是靠别人的信任与恩赐。陶谦三让徐州他没能守住,后来之所以能一举成大业,主要是依靠刘表的支持。刘表并不完全相信刘备,(《三国志》称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但自己家里内讧,遂给刘备造成绝好机会。他高度尊重人才,三顾茅庐,千古佳话。在刘琮降曹后,他与孔明确定联吴拒曹的方针,借助刘琦的地盘、兵力,与周瑜合作,获赤壁大胜,乘胜夺得荆州。如果没有刘表、刘琦早死,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后来夺取益州也有类似之处。刘璋请刘备带兵入蜀以抗张鲁,实是“引狼入室”;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后,就反脸不认人,以武力夺下益州。夺益州表明刘备绝非仁弱之辈,正如他劝曹操杀吕布一样,关键时刻,他能当机立断,不择手段。说曹操是“奸雄”,这些地方,刘备也是“奸雄”。虽然作者因为正统观念,总是为刘备说好话,但基本的事实还是符合历史的,只是发展了人物性格。书中除了写刘备仁德有时近乎虚假外,也如实描写了刘备的真实面目,如取刘璋得胜于涪关,与庞统喝酒为乐,庞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刘备回答:“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
  曹操、孙权、刘备三人有着成功的共同性格,这就是出色的政治才能、善于识人用人、善于抓住历史赋给的稍纵即逝的机会、有当机立断的魄力等等。可以把三人都称为英雄,也可以都称之为奸雄或枭雄。刘备的不同处在于他的确富于同情心,仁德信义观念较强,与董承同谋为汉帝尽忠,白帝城为关羽报仇,携民渡江等等都表明他的仁爱之心,这些是曹操、孙权做不到的。裴松之引《习凿齿》:“先主虽颠沛流离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而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三国演义》写刘备的仁慈是有充分根据的。至于军事才能、沉着大度,他则显然不及曹、孙。
  
  书中对袁绍花了不少笔墨,袁绍的形象是写得较好的一个。三国前期,袁绍是最强大的力量。他有许多优势,如:出身贵族,有声望与多方面关系;在反董卓中被推为联军盟主;具有别人无法相比的强大力量。他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性格的弱点导致的。《三国演义》对此作了相当成功的描述。
  袁绍失败的第一个转折是身为盟主缺乏魄力与勇气。他作了盟军统帅,终日置酒高会,不敢进击董卓,令天下英雄失望,曹操、赵云、关羽都因此对他失望。在煮酒论英雄一节中,书中写曹操论袁绍“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确是触及了袁绍的致命弱点。这和《三国志》中曹操形容袁绍的话:“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划不明……” 是完全一致的。
  袁绍失败的第二大转折是坐失挟持天子的良机,这一天赐机会被曹操抢去了。曹操挟汉帝到许昌后,虽然军事力量不如 袁绍,但政治影响上却占了上风。
  袁绍失败的第三大转折是错误地选择了决战的时机,在决战时又犯了许多错误。曹操攻刘备、吕布时,许昌空虚,他因爱子病危心神不定,“形容憔悴,衣冠不整”,拒绝了田丰的进击建议。官渡之战,他带百万大军击曹操,声势浩大。陈琳为他写了檄文,骂得曹操的头疼病痊愈。书中极力描写了袁绍不尊重谋士们的意见、特别是田丰的意见的情景。他先是不听许攸之计,使许攸转投曹操,又不听田丰之计反而把田囚禁。他自持兵多,“大军七十万,东西南北……连络九十余 里”,骄傲自大, 故有乌巢之失。对袁绍的自大,不听忠言,不善用人,书中作了生动的描写:
  
  绍于帐中闻远远有哭声,遂私往听之。却是败军相聚,诉说丧兄失弟,弃伴亡亲之苦,各各捶胸大哭,皆曰:“若听田丰之言,我等怎遭此祸!”绍大悔曰:“吾不听田丰之言,兵败将亡,今回去,有何面目见之耶!”……
  逢纪因谮曰:“丰在狱中闻主公败,抚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所料!”袁绍大怒曰:“竖儒怎敢笑我,我必杀之!”……
   …… 田丰在狱中。一日,狱吏来见丰曰:“与别驾贺喜!”丰曰:“何喜可贺?”狱吏曰:“袁将军大败而回,君必见重矣。”丰笑曰:“吾今死矣!”
  狱吏问曰:“人皆为君喜,君何言死也?”丰曰:“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 胜而喜,犹能恕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狱吏未信。忽使者 赍剑至,传袁绍命,欲取田丰之首……
  
  这一段写得活灵活现,生动刻画了袁绍的为人与失败之由。《三国志》 称袁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三国演义》作了比较充分的描写。袁绍的失败关系重大,如果他是一位真正英雄,实大有可能早就统一天下,那么,就不会有三国时代了。
  
  吕布的形象也写得不错。作者通过背叛丁原,迷恋貂蝉,杀董卓,三英战吕布,辕门射戟,曹、吕之战,保护刘 备妻子,白门楼等情节写出了一个勇猛过人、反复无常、有勇无谋却又常常轻信人、并不狠毒的性格。写张飞则通过怒鞭督邮,长阪坡,义释严颜,古城会,智取瓦口隘等情节,刻画出一位勇猛无比,讲求义气,急性暴烈,尊重有才能士大夫,不时也能用奇计的英雄形象。写赵云是通过救阿斗一身是胆,江边截阿斗,智取桂阳等情节。要说明的是书中写赵云拒婚一事不但与正史有出入(赵主要是出于对赵范有怀疑),而且非常不合理地强调了可笑的封建礼教,对赵云的形象并无好处。
  对周瑜应该说几句。《三国演义》写了一位智、勇兼备,才能过人但却心胸狭隘的青年英雄,其性格与事实与正史出入很大,作为小说本也无可非议,只是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重大转折,周瑜作为这一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指挥者与组织者,写其形象与历史出入太大似乎不妥。
  周瑜对于东吴的重要性类似孔明之于刘备。可以说他对吴国有两次《隆中对》。一是见孙策,谋划了夺取江东的方案,孙策曾说:吾得卿,谐矣!他二十四岁受命指挥东吴军队,取得了辉煌胜利。二是孙策死后,曹操带大军进逼江东。当时,曹操带兵号称百万之众,浮江而下,声势吓人,东吴的大多数文武官员都害怕了,周瑜舌战群僚,《三国志》记载:
  
  ……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八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曹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 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
   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 相 ,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较胜负于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这是不亚于《隆中对》的重大决策。虽然说鲁肃也曾有此主张,但周瑜身为大将,他的意见有决定性的影响当是事实。
  苏东坡的诗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些真象在《三国演义》中都归给了诸葛亮。为了树立孔明的地位,作者不惜歪曲贬损周瑜。其实,周瑜是一位很有气度的英雄。他为统帅,老将军程普不服,能“折节容下,终不与 较。”后来程普被深深感动,告诉别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一个人能令对其有成见的人感到如饮美酒,不觉自醉,且是气量狭小之人!孙权曾对刘备说及周瑜,说他器量广大、万人之英,这才是周瑜的为人。
  周瑜本是三国时最富魅力人物之一,他是著名美人小乔的丈夫,本人精通音律:“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如果作者能以对关羽的态度用力加以描绘,当是三国第一动人形象,但若如此,《三国演义》就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了。
  
  《三国演义》--中国智谋大全
  
  《三国演义》脍炙人口、久传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非常集中地出色地刻画了中国人的政治军事才略。普通老百姓,知识不多,难得知道多少历史故事,人们把《三国演义》作为政治军事学问来学习原很自然。它代替了历史教科书,给下层社会携来了许多启迪智慧的有趣故事,这是《三国演义》艺术成就不及《红楼梦》、《水浒》但却比它们有更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全书以一系列计谋(特别是战争计谋)的筹划与实践为基本创作手法。几乎每一回目都由若干计谋与其实践组成。这和《红楼梦》形成鲜明对比。《红楼梦》中,人们看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日常生活画面的交替;而在《三国演义》中,人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个情节生动的计谋的交替。
  强调计谋与强调人才是一回事,计谋是人策划的;好的计谋意味着好的人才,精彩的计谋意味着卓越的人才;反过来说也一样。曹操与郭嘉论及袁绍兵力强大时,郭喜说:“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强调智胜,正是《三国演义》的一个主题。《三国演义》强调计谋,也就是强调人才的作用,孔明的形象深入人心就代表着对人才尊重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三国演义》在思想上的一个重要成就。
  书中的计谋虽然以作战为主,但不难看出这些计谋作为一种智慧,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传说中清代有的大将曾说自己不懂正规兵法,打战的本领都是从《三国演义》中学来的。这有相当大的可能性。而现代国外有些作家说,中国的孙子兵法可运用于市场经济,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信的,由此看来,作为描写中国人出色智慧的《三国演义》在刻画运用谋略上的成就,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我们不妨就书中描述过的种种计谋,就其要者例举如下:
  
  ――合纵连横计:三国时期,吴、蜀、魏三家的相互关系事关重大。赤壁之战周瑜、鲁肃说服孙权,诸葛亮说服刘备,双方合作,共同对付曹操,不仅取得战争胜利,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后来,关羽守荆州,孔明对他说:“吾有八字,可保荆州……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也是同一计谋。另一方面,曹操看到孙、刘双方有矛盾,与孙权结盟,促其兴兵夺荆州,曹、孙共对刘备,导致关羽败走麦城,曹魏因此压倒孙、刘,为司马氏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反间计:如董卓派李肃以赤兔马说吕布来投,吕布因而杀丁原。又如曹操用贾诩计使马超怀疑韩遂,最终逼使韩投降,马超失败。书中写得最好的反间计是群英会故事。周瑜装醉使蒋干偷得一信,从而从而使曹操误杀水军 统帅。反间计是一种政治手段,有着广泛的用途。
  ――人质计:如张昭献计抓阿斗作人质,因赵云截江而失败。
  ――美人计:王允用美人连环计,通过貂蝉引发董卓与吕布冲突,美人计与离间计结合,是本书精彩段落之一。此外,周瑜劝孙权以孙夫人美色招刘备过江成婚,怠堕其志,也是一个美人计。(正史记载,周瑜确有过此种设想,但没有可能实施。)
  ――伏兵计:书中用此计之处甚多。如孙策伏兵杀周昕。曹操败于张绣后凿险开道伏兵胜之。曹操于南郡设空城诱周瑜进入,射伤其左肋。
  ――疑兵计:如张飞于长阪坡设此计,用十余匹马引起大量灰尘,使曹操疑有伏兵,不敢追击,刘备因此得逃脱。又如孔明教关云长于华容道上放烟火,故布疑兵,疑中有疑,引得曹来。
  ――火攻计:如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又如黄忠火攻天荡山得胜张郃。这些是小战,陆逊用怠兵计加火攻大败刘备,则是大胜,连营几十里大军,由此败北。又如孔明火烧司马懿于上方谷。写得最精彩的当然是火 烧赤壁,火攻中加上许多其他精彩情节,活灵活现。
  ――水攻计:如曹操听郭嘉言决沂、泗水淹吕布军,破而擒之。如曹操用许攸计决漳河水淹冀州,破审配。更大的水攻是关云长决襄江水淹樊城,大败曹军,俘于禁。
  ――断粮计:孔明初出,于博望坡令关、张烧曹军粮。曹带大军为夏侯渊报仇,孔明令黄忠、赵云正面攻击,却出奇兵由刘封、孟达于米苍山烧粮。司马懿出奇兵击街亭断蜀军粮,马稷失街亭,演出诸葛亮挥泪斩马稷精彩一幕。最有价值的断粮自然是官渡之战,曹操亲自率军乌巢劫粮,是导致袁绍兵败的重大因素。算计敌人的后勤弱点,是中国军事智慧的基本常识。
  ――声东击西计:如张绣屯主力于城东南而声张于西北,诱曹操来攻,大败之。
  ――空城计:孔明用空城计骗过司马懿,此事虽然是虚构,却脍炙人口,妇儒皆知。
  ――暗渡陈仓计:如曹操破马超用徐晃计暗渡莆阪津。(被识破而败)半渡出击之计:如马超破曹兵半渡而击之于渭河。
     ――骄兵、怠兵计:如马超西凉兵装困乏于地上睡觉,曹洪上当击之大败。张飞终日饮酒,骗得张郃来攻击败之。黄忠连败,使夏侯尚、韩浩兵怠而击之。最重要的骄兵计是陆逊代吕蒙为帅,陆逊卑辞致书,使关羽因骄轻敌,调守荆州之大军向樊城,结果演出了吕子明白衣渡江、关云长败走麦城的精彩故事。
  ――激将计:如诸葛亮伪造曹植铜雀台赋:“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激周瑜。又如孔明激赵云、魏延破孟获。
  ――苦肉计:赤壁之战,周瑜用黄盖苦肉计是历史有记载的,此计关系战争胜败很大,书中刻画的也很生动。
  ――断归路计:如孔明使赵云伏兵于金雁桥,断张任归路而夹击之。
  ――离间计:荀彧献二虎竟食计于曹操:“……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领徐州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备也。”又如曹操离间袁谭、袁尚、袁熙,孔明使人送金银给张松使离间张鲁、马超。
  ――背水一战之计;如程昱献计十面埋伏,曹操退兵至河死战胜袁绍。
  ――反客为主计:法正用此计,大张自己声势,破夏侯渊于定军山。
  ――挑起矛盾之计:如曹大军来犯,孔明利用曹、马矛盾,唆使马超从西凉出兵击之。
  ――信息计:散布假信息在现代战争中十分重要,中国人很早就懂得这一点了。书中描写了许多利用假信息取胜的故事。如曹散布将攻击袁绍后方酸枣、黎阳,断其归路的消息,待绍兵动,分兵八路击之,斩杀八万余人,获得大胜。周瑜利用蔡和、蔡中来诈降给曹操报假信息,对赤壁胜利有重大作用。又如周瑜因受伤装死骗曹仁来攻而大败之。刘备至东吴,孔明授锦囊妙计,遍传他已亲来东吴结亲,让广大人群知道,利用信息得以保全。张飞也很会利用假信息,伪称将偷袭小道,故意让严颜知道上当,从而击败之。
  ――伪装计:孟德献刀,操借献刀之名谋刺董卓,但未成功。曹操采纳许攸计令士兵扮成袁绍旧将混进壶关口,破袁氏大将高干。陈宫火攻曹于濮阳,曹受伤后将计就计,伪称已战死,部队发丧,从而击 败吕布。
  ――诱兵计:渭南县令丁斐放马牛漫山遍野,诱马超兵取之遂救曹操。夏侯尚诈败杀出,引黄忠部将陈式伏兵击败之。关云长令廖化诈败,曹仁上当引军入伏击败之。陆逊用诱兵计大败曹休于石亭。
  ――诈降计:如姜维诈降,败曹真大将费耀。
  ――偷营计:曹操与吕布战于徐州,诈败并偷营。(因吕过人勇猛失败)。张飞打兵士令其逃脱见刘岱,明告劫营,奇兵胜之。
  ――冻土计:曹于渭河筑沙浇水一夜成土城,马超大惊有天助。
  ……
  书中计谋甚多,还有 庞统的连环计,韬晦计(刘备种菜以麻痹曹),望梅止渴计,迁都计(曹迁都于许昌),驱虎吞狼计(促使袁术攻刘备),疏不间亲计(袁术用此计结亲于吕布),借人头计(曹杀运粮官),外出避祸计(孔明教刘琦)……
  应该说,《三国演义》写战争和战争计谋是比较出色的,比《水浒》精彩、更有成就。蕴藏在这些战争计 谋中的丰富智慧,一方面是如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另一方面又对民族智慧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上一篇文章: 周代考察官吏期限三年

  • 下一篇文章: 《水浒》的社会价值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7]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5]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林同济:战国时代的重演[3]

  • 林同奇:“我家才子,一生…[11]

  • 林同济的“道家回归主义者…[12]

  • 不懈追求的学者林同济[6]

  •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