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政治家 >> 正文  
  "武汉城市之父"张之洞身后百年沉浮       
"武汉城市之父"张之洞身后百年沉浮
[ 作者:周保林    转贴自:长江日报    点击数:601    更新时间:2017-12-23    文章录入:admin ]

 

 

1909104日,晚清名臣张之洞病逝于北京,距今整整一百年。

 

200921日,记者从武汉出版社获悉,共12卷、1200余万字的《张之洞全集》正在紧张印制之中,将于近期面世;其逝世百年的系列重要纪念活动也正在湖北武汉、河北南皮等地筹划之中。

 

●他生前入阁拜相,极尽荣宠;死后却遭遇从树碑塑像到身背“汉奸”、“卖国贼”骂名,甚至开棺暴尸的大起大落,如今又被人们献上“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先驱”、“武汉城市之父”等光环。

 

●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连毛泽东也说“不能忘记张之洞”?死后百年的张之洞究竟遭遇何种命运?

 

“文革”中张之洞被开棺暴尸,遗骨不知所踪。2007年夏,张之洞遗骨被找到。

 

采访札记

 

市民熟悉的陌生人

 

长江日报消息 (记者 王永芳 廖保平) 130日,武昌紫阳路。百年前张之洞督鄂期间,湖广总督衙门府就设于此。记者询问一位从武船大楼前匆匆走过的年轻人,是否知道这条路曾经密布张之洞的足迹?他茫然摇头。

 

张之洞,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个写在历史书上的名字,这个熟悉的名字只代表一个陌生人。

 

今年,张之洞逝世整整一百年。春节前,武汉出版社编审潘长胜将刚刚印好的120套《张之洞全集》样书发往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而国家清史委的评价是:“质量为优。”

 

作为市政协委员,潘长胜多次提议在武汉建张之洞广场,塑张之洞雕像,以纪念这位为缔造大武汉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116,汉阳月湖畔的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除了记者,两层小楼内再没有其他参观者。穿越百余年历史尘烟的藏品,无声诉说着张之洞留给我们这座城市的遗产。

 

博物馆馆长顾璧阶曾在武汉图书馆的“名家讲坛”解读张之洞,赢得众多听众的好评。这位曾任汉阳钢厂转炉车间主任的老武汉人坦诚地说,2002年担任馆长之前,自己对张之洞也知之不多,后来越了解,越觉得张之洞了不起。

 

在博物馆和汉阳铁厂原址,记者看到的张之洞雕像具凹眼高鼻的欧陆之风;而在武汉大学,记者看到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教授手画的张之洞肖像是一派慈眉善目的中国老人形象。

 

为什么会有不同?《清史稿》上形容张之洞“短身巨髯,风仪整峻”,这位晚清洋务重臣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评价复杂

 

外国人促建博物馆

 

记者调查了解,博物馆和汉阳铁厂原址上的张之洞雕像,原来是根据卢森堡大公国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设计而成。

 

1994年,在纪念汉阳铁厂投产100周年之际,欧洲卢森堡大公国在武汉展览馆举办“武汉——卢森堡卓有成效之百年合作纪念展”。卢森堡有关人员到汉阳钢厂寻踪访问,赠送该国专家当年拍摄的汉阳铁厂历史照片和资料。

 

照片和资料是如此珍贵、直观,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的百年之前,成为发掘中国钢铁工业历史,创办“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的契机。

 

张之洞在湖北创造了众多的全省第一、全国第一,特别是其兴建的汉阳铁厂创亚洲第一,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张之洞了不起。”当年被张之洞聘请的外国专家的后代这样说。此评价与曾担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的说法趋向一致——张之洞,中国第一能办事之人。

 

中国人对张之洞的评价显然复杂得多。

 

顾璧阶记得,博物馆开馆之时争议颇多,有人力挺,大武汉成为民主自由中国的“第一市”,得益于张之洞治鄂的成就。有人质疑,一个封建官僚,为封建统治者服务,镇压过农民起义,怎能为他建博物馆?20028月正式开馆时,折中的做法是:重点反映钢铁工业历史,不突出个人。

 

死后即起争议

 

种豆得瓜,张之洞未能洞察的结局

 

俗话说,盖棺定论。张之洞死后声名沉浮巨变却违背了这个常理。散见史籍中的对张之洞的褒贬争议,既有意真的赞美,有善意的调侃,也有恶意的攻击。

 

1909104,张之洞去世,两天后清廷即颁布上谕,称赞他“公忠体国,廉政无私”、“提倡新政,利国便民”,赐谥号“文襄”。

 

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上记述,“(张之洞)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未增一亩”,另据《张文襄公幕府纪闻》,“(张之洞)极力为国富强,及其身殁,负债累累不能偿,全家八十余口无以为生。”

 

1910年,清官张之洞安葬于家乡河北南皮双庙村,张氏墓园,“白花如雪,挽联似林”。

 

武昌城打响的首义枪声宣告了清王朝和封建帝制的终结。富于戏剧性和讽刺意味的是,清朝遗老严厉指责早已入土的张之洞,“追原祸始,张文襄优容新进,设厂制造,徒资逆用,以演成今日之惨剧”。

 

张之洞的学生张继煦在《张文襄公治鄂记》中为恩师辩护:“武汉所以成为重镇,实公(指张之洞)二十年缔造之力也……(革命)以是之故,能成大功,为公所不及料,种豆得瓜。”

 

也有遗老替他感慨:“藩篱既决,人心益嚣……挽回无术……此之洞所不及料也。呜呼,岂非天哉!”

 

民国至新中国建立之初

 

不言革命,但他是个“大革命家”

 

民国初年,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人物,得到了世人的尊重。

 

孙中山在视察武汉时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肯定张之洞的实业自强努力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人才和思想等基础。用武汉市社会科学院近代史专家皮明庥研究员的话说:“张之洞作为清廷重臣,他不会革命,但他创造了革命的条件。”

 

在民国初年的乱世中,张之洞的墓始终无恙。河北当地的研究资料称,兵匪强盗曾多次光顾张氏墓地,将守墓的高玉堂一家绑在树上,逼他交出财宝,张家坟场的一些坟墓多次被盗,但一直无人惊扰张之洞安葬之处。

 

北伐战争期间,国民军一支部队经过双庙村,一个湖北籍的连长,带着全连士兵到张之洞坟前鞠躬致祭。

 

在武汉,曾经或现在仍存的奥略楼、抱冰堂、张公堤、张之洞路、张公祠、张公亭等众多名胜旧迹,无不表达着人们对张之洞的怀念。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强调:“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湖北的工业基础,如汉阳铁厂、纺织厂、兵工厂、京汉铁路,都是张之洞带头办的。”毛泽东在不同场合的这些讲话,肯定了在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创始方面,张之洞功不可没。

 

20世纪5070年代

 

死后多年,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

 

张之洞被妖魔化,从洋务运动重新被定性开始。

 

上世纪50年代,范文澜《中国近代史》、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两本书中全面否定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观点,占了统治地位。1956年,牟安世的《洋务运动》中指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作为晚期洋务运动的代表,张之洞被扣上了“汉奸”、“卖国贼”的帽子。

 

南皮县志记载,1966年秋,南皮中学“造反派总部”组织挖掘张之洞坟墓……“造反派”开棺倾尸,暴于野外数十日。令人痛心的是,南皮中学的前身,正是张之洞捐资兴办的慈恩学堂。

 

在武汉,为纪念张之洞,中山公园于1934年建张公亭。该园吕学赶先生追忆,亭中原有张之洞半身石像,他亲眼目睹,“文革”中该像被人从四楼翻下摔碎。

 

1936年修于武昌的“张之洞路”,在1966年,被更名为“工农路”,1972年,又改为“紫阳路”。

 

武汉,在二十世纪初即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成为“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大都市,主要得益于张之洞18年治鄂的贡献。

 

可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武汉人不敢公开肯定张之洞。

 

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手绘的“张之洞肖像”。

 

改革开放年代

 

回归理性,武汉成为

 

张之洞塑像最多的城市

 

早在1985年,冯天瑜教授的《张之洞评传》出版,成为国内最早公开肯定张之洞历史功绩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学术著作。在序言中,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写道:这本评传的特色之一,就是注意保持了历史的公道。记者近日采访冯教授:您是第一个为张之洞平反的专家吗?他答:是之一。

 

2001年,皮明庥著《一位总督 一座城市 一场革命——张之洞与武汉》出版,书中全面评价了张之洞扛鼎武汉早期现代化的莫大功勋。

 

令顾璧阶、潘长胜等印象深刻的转折发生在20029月。当时武汉隆重举办“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80余位国内外学者聚集武汉大学参与研讨。有意味的是,武汉大学的前身正是张之洞创设的自强学堂。

 

章开沅教授的发言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他饱含感情地说:“由于张之洞的开创之功,武汉成为清末仅次于上海的近代大都市。然而,百年沧桑,如今,徜徉于武汉街衢之间,人们很难感受到张之洞过去的存在和现在的存在。我们愧对张之洞,愧对历史。”

 

他呼吁:作为武汉市民,应该感受张之洞;作为武汉学者,应该研究张之洞。

 

正是这次国际学术会议,促使一度停摆的《张之洞全集》编辑工作重新起航,该项目从启动、申报国家级选题,到今年出版,历时20年。

 

20022月,有媒体讨论:武汉能为他(张之洞)树碑立像吗?

 

几年过去,人们用行动回答了这样的提问。

 

2006年,武汉话剧院排演了话剧《张之洞》;

 

2008年,武汉大学校园内竖起了张之洞铜像;

 

武昌蛇山抱冰堂、汉口中山公园的张公亭以及与张之洞相关的遗迹遗址陆续得以修缮、展示……

 

为他塑像的还有汉阳铁厂、武汉科技大学……武汉成为张之洞塑像最多的城市。

 

今年,在武汉,在南皮,张之洞逝世百年系列纪念活动正在筹备之中,人们用各种方式缅怀着这位中国现代化的“先行者”、“武汉城市之父”。

 

张之洞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其间两次署理两江总督。图为张之洞在总督府办公。

 

三问专家

 

为什么会骂他为“卖国贼”?

 

为什么近年会出现“张之洞热”?

 

吴剑杰(武汉大学教授、《张之洞全集》副主编)

 

为什么“不能忘了张之洞”?

 

他创建汉阳铁厂等一系列重型工业企业,被誉为“钢铁之父”;他是中国近代铁路的开拓者之一;他是中国率先引进外国机器铸造银元的人,并且是中国币制近代化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是中国近代新式军队的开创者之一;他主持制定的学堂章程开创了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他是留学日本的倡导者,并且是派出留学生最多的人;他是引进国外人才最多的人;他主持制定的矿务章程是中国第一部行业性法规;他主稿的变法奏折开启了清末新政;他首次对“中体西用”理念作最完整最系统的理论概括;他还是率先开发海南岛并提出海南建省的人……他一生做了这么多事,死后获得人们的怀念是可以理解的。

 

人们对张之洞态度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文革时期。当时批判洋务运动,批“洋奴哲学”、“买办哲学”,说洋务派动不动就引进设备、资金、人才,认为这是不自力更生的表现,张之洞成为批判的重点。这种批判显然脱离具体历史条件,不是实事求是的。

 

改革开放后人们重新评价张之洞,是因为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就必须借鉴中国早期追求近代化、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张之洞的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他的“中体西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也是有进步意义的。 

  • 上一篇文章: 张之洞重才轻财趣事

  • 下一篇文章: 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6]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3]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夯实文…[10]

  • “碳达峰”“碳中和”:是…[13]

  • 研究益世学问 书写时代华章…[9]

  • 求索人类社会繁荣之路——…[9]

  • 王蒙:文化自信的历史经验…[17]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