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习近平思想 >> 正文  
  习近平主席十大外交用典       
习近平主席十大外交用典
[ 作者:杨立新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630    更新时间:2017-10-03    文章录入:admin ]


  习近平自2013年3月当选为国家主席以来,在出访、会见或出席重大国际会议的讲话中,经常从中国历代典籍中旁征博引,通过借用中国古代经典名句,恰到好处和鲜明地表述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立场,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外交战略思想。这不仅彰显了大国领导人执古御今、持经达变的大视野、大气魄、大胸怀,也折射出习近平主席对于治国理政的深邃思考和宏大韬略。其中,一些典故还在不同场合被多次引用,说明这些典故有着深厚内涵的理念表达和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此,本人特选取习近平主席引用率最高的外交用典10则,加以解读分析,以期对习近平外交思想有一个较为宏观全面的呈现。

 

  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春秋至秦汉)《礼记•礼运》

  ——2017年1月17日《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2016年11月21日《同舟共济、扬帆远航,共创中拉关系美好未来——在秘鲁国会的演讲》
  ——2015年9月28日《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2014年7月14日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
  ——2014年6月28日《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解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进行的答问。“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天下”,特指天子统辖的区域;“公”,按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即“共”的意思。其意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天下,就是说不把国家当做一家一姓的私有物。在这个理想社会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世界”,它反映了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未来社会的憧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习近平引用率最高的一则典故,多用于对于中国外交政策的阐述,旨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所讲的“天下”与前人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古代中国的“天下观”指的是“普天之下”,其基本主张是“天下一家,中国居中”。而习近平所讲的“天下”是指全世界,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大道”则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正如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其蕴含的内容更深邃、更宽广,体现了广阔的世界眼光和人类胸怀。

 


  二、国虽大,好战必亡。
  ——(春秋)司马穰苴《司马法•仁本》

  ——2015年11月7日《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
  ——2015年9月22日《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
  ——2015年4月21日 《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
  ——2014年9月18日《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
  ——2014年5月15日《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
  ——2014年3月28日《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

  解读:《司马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相传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司马穰(ráng)苴(jū)所著。《仁本》是《司马法》的首篇,司马穰苴倡导以仁爱为本的义战主张,提出“以战止战”的安邦大略,既反对轻战,又反对忘战。他指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辩证分析了慎战与备战的关系。“国虽大,好战必亡”,战争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必须持谨慎态度;“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对于战争也不可麻痹大意,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警惕战争危险。
  “国虽大,好战必亡”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精神,习近平在对外演讲中多次论及这一富有东方智慧的观点。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中国繁荣昌盛是趋势所在,但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中国历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理念。

 

  三、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先秦)《周易•益卦•彖传》

    ——2015年12月16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015年11月6日《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共创中新关系美好未来》(新加坡《海峡时报》《联合早报》署名文章)
  ——2015年10月21日《共倡开放包容 共促和平发展——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
  ——2014年6月28日《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解读: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出自《周易•益卦•彖传》,益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二卦。这个卦是异卦(上巽下震)相叠,巽为风,震为雷。风雷激荡,其势愈强,风烈则雷迅,雷激则风怒,两相助益,故曰风雷益。此卦与第四十一卦损卦相反,它是损上以益下,后者是损下以益上,二卦阐述的是损益的原则。其《彖传》中有:“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所谓“益之道”就是:变通趋时,把握时机,与时俱进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习近平在谈及中英关系、中新关系、中印缅关系和世界互联网大会讲话中引用了这一典故,意在告诉友好国家和国际友人,只有相互协作,才能彼此助益;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共创未来。

 

  四、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2015年9月22日接受《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
  ——2015年3月28日《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解读: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同样的,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客观存在。孟子这段话强调了事物的差异性。
  习近平在谈及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时,多次引用孟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观点。习近平肯定差异性的存在,认为既然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制度、发展水平、生活方式,那就肯定会存在一些相互不那么好理解的事情。但是,一切看上去不可理解的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要想去理解并努力去理解,而不要排斥。他指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

 


    五、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2016年4月1日《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在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
  ——2016年3月26日《奏响中捷关系的时代强音》(捷克《权利报》署名文章)
  ——2014年5月21日《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 

  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疏,起首句为:“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意思是说,要想树木生长得高大茂盛,一定要稳固它的根系;要想水流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这是采用比兴手法,以引出所要陈述的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想要国家长治久安,人君一定要积聚道德仁义。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文章中,多次引用魏徵的这句名言,旨在强调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是国际关系,还是地区安全合作,都要固本强基,寻求治本之道,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六、礼之用,和为贵。
    ——(春秋)孔子《论语•学而》

  ——2015年11月6日《共同谱写中越友好新篇章——在越南国会的演讲》
  ——2014年9月18日《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
  ——2014年6月28日《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解读:

  “礼之用,和为贵”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有子提出的主张。礼,在春秋泛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对于这句话,一般的解释为:礼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使不同等级的人既森严有别,又和谐相安。后来,人们对“和为贵”思想作了发挥,丰富其内涵,扩大其运用范围。如孟子从战争角度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则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进一步把“和”提升到万物赖以生存的高度;西汉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称:“德莫大于和……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和”作为一种德行与“争”相对立,即所谓“和而不争”。这样,“和为贵”就成为广泛运用于社会活动领域的重要准则。
  习近平在对外演讲中3次引用“礼之用,和为贵”,意在用这句2400多年前的古语告诉世人: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的民族基因从未变异,“和”的文化源远流长。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近代中国遭遇了一个多世纪的动荡和战火,人民经历了深重苦难。中国人民热爱并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中国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中国成长将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力量。

 

    七、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2016年11月21日《同舟共济、扬帆远航,共创中拉关系美好未来——在秘鲁国会的演讲》
  ——2016年1月21日《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伊朗报》署名文章)
  ——2014年7月14日《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

  解读:

  《送韦城李少府》是盛唐诗人张九龄的一首送别诗。与悽怆悲怀的传统送别诗不同,这首诗以豪迈放达之笔抒写离别之情,尤其尾联“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作者认为,只要是知心朋友,就没有远近之分,即使相隔万里,也如邻居一样亲近。
  这句诗揭示了距离与情感的另一种真理。那就是,情感的力量是无远弗届的,只要有真情,那么空间距离的加大,往往意味着心理距离的拉近。距离是客观的,情感是主观的,主观与情感才是决定心理距离的关键。情感到了,纵使千山万水也难以阻隔人们的友谊和共同需求。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一文中所说:“北京和德黑兰相距万里,但再远的距离也不能阻挡中伊相互走近、增进合作,不能阻挡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深化友谊。”

 

    八、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东晋)葛洪《 抱朴子•外篇•博喻卷》

    ——2016年 11月16日《搭建中厄友好合作的新桥》(厄瓜多尔《电讯报》署名文章)
  ——2013年12月1日《让友谊、合作的彩虹更加绚丽夺目》(南非《星报》署名文章)
  ——2013年3月27日《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 

  解读: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出自道家理论著作《抱朴子》,下句为“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共同阐述了人际交往中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关系:志同道合的人,即使山海阻隔也不觉得遥远;操守不同的人,即使咫尺之间也不觉得亲近。于是产生了这种现象:“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因此有些人虽然相距遥远,却跋山涉水前去交往相见;也有人近在眼前,却不相往来形同陌路。
  习近平主席在对外讲话文章中3次引用《抱朴子》这句话,意在申明中国在对外关系中谋求“志合”——构筑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宏伟目标,虽然远隔重洋、千山万水,但友谊的纽带将我们紧紧相连。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一起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

 

  九、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
  ——(隋)王通《中说•礼乐篇》

——2016年10月14日《让中孟合作收获金色果实》(孟加拉国《每日星报》《曙光报》署名文章)
——2014年11月21日《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斐济时报》《斐济太阳报》署名文章)
  ——2014年7月4日《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

  解读:

  隋代思想家王通在《中说•礼乐篇》中称:“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意思是说,以权势交友的,权势失去了,交情也随之断绝;以利益交友的,利益穷尽了,交情也随之结束。“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是习近平主席在前文基础上的化用,也是对正确交友观的应答,以此阐明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
  与西方重利轻义的价值观不同,中国倡导的是以心相交的外交政策。以心相交,方能推心置腹,坦诚相见。因为心是一种内在的东西,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同道和灵魂中的契合,只有心通意合,方能成其久远。而利、势、权的相交,是一种简单的物质交换,以物换物,你得到一物,必然会失去一物,所以双方都会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而当一方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另一方就会毫不犹豫地弃之而去。以心相交,则是一种爱的交流,以心换心,以爱换爱,这种交换不以物质的得失为条件,能让双方得到彼此更多的精神上的关爱和理解。所谓“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以心相交,其味虽淡,其情久远。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中所言,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我们要做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好兄弟。

 

  十、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

  ——2015年10月21日《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
  ——2014年9月2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4年6月5日《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解读:

  《默觚》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的哲学著作。魏源从历史自身的“自变性”去探求历史发展的驱动力,认为历史变化发展的标准是“便民”。为此,他用生动的比喻加以说明:“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意思是说,每一个人的鞋子大小不必相同,关键是要适合自己的脚;每个国家的治理方法不必雷同,关键是要有利于人民。
  习近平主席多次在讲话中引用了魏源的这句话,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正像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变成紫罗兰这一种花,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作者简介:

  杨立新,新闻学、书法学双博士,《习近平用典》典故释义、《学习时报》“用典释义”专栏作者。现为人民日报总编室一读室主任,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华美学会会员、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编辑学会会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出版有5部学术专著,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四百余篇。


 

  • 上一篇文章: 惩治微腐败,还需群众“慧眼”

  • 下一篇文章: 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品格之一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6]

  • 侯外庐西大治校[54]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3]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8]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7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5]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19]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8]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7]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8]

  •  
     相 关 文 章
  • 习近平讲话时引用的经典楹…[525]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