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乡贤治理 >> 正文  
  专访王大千:中国倡导新“乡贤文化”有何深意?       
专访王大千:中国倡导新“乡贤文化”有何深意?
[ 作者:孔祥建    转贴自:中国孔子网    点击数:1015    更新时间:2017-06-29    文章录入:admin ]

 

 

【按】《史通·杂述》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乡贤,通常指散居乡间闾巷(相对于朝堂而言)才德兼备、民众敬服的贤达之人。相传周朝已在祠堂中祭祀乡贤,宋元后乡贤祠渐与孔庙官学结合,明清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2015年以来,重建现代“乡贤文化”的呼声频见于官方及媒体。何谓现代乡贤文化?新“乡贤文化”的形成需要怎样的土壤?围绕这些话题,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在接受专访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以下简称“记”):最近媒体上热议“乡贤”一词,您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乡贤”文化吗?

王大千(以下简称“王”):“生于其乡,而众人共称其贤者,是为乡贤。”乡村是许多人的故土和家园,提起村里谁有品德有才学,谁被推崇被敬重,谁就是“乡村贤达”。几千年来,一代代乡村贤达行为世范,孕育了深厚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既体现了热爱家乡、建设故里、乐于担当的情怀,又饱蕴见贤思齐、助人为乐、崇德向善的正能量。传统中国的乡贤即乡绅,主要由科举中取得功名退职还乡的官员或未出仕的乡村贤达组成。他们在垂范乡里、化育乡邻、维护乡村秩序、促进基层社会平稳发展等方面曾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记:当代中国倡导“乡贤”文化有什么意义?

王: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狂飙突进,民工潮涌动,中国农村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精英流失,人走地荒,乡村空壳化严重,乡土文化衰落,陶渊明式的田园乡村正在失去吸引力……。正所谓“精英都挤进城里”,有人不禁叩问“乡贤何在”?现在我们重视乡贤, 呼唤乡贤回乡,将自己毕生所学所能所有奉献给家乡,反哺故园,重构乡土文化,使传统乡村恢复吸引力,在城市化背景下解决乡村发展出现的新问题。

“乡贤”文化从某种意义来看,就是某一个地域中的优秀文化。一方乡贤,在一方乡土中的人文道德力量不可谓不大,由一乡及一县,由一县及一省,由一省及全国,所谓聚溪成流,其影响不可忽略低估。今天我们提倡“新乡贤”文化,既是在延续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也是在新时代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记:那什么是新“乡贤”?他们将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什么作用?

王:与传统乡贤相比,新乡贤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将在新时期农村建设中发挥新的作用。当下涌现的“新乡贤”呈现出两个新特质:一是处于新时代,即面临乡村衰落,中国以城哺乡的历史性新时期;二是涵盖新的多元整体,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工商企业界人士、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专家学者等,曾经有为有位,经验丰富、人脉广泛,若告老返乡则可发挥多方面作用。新乡贤不问家世出身、籍贯居所,只要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有所成就,愿意为家乡、为农村、为社区建设尽力的人,都是新乡贤。

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让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对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意义。无论是退休返乡的干部、教师、工人,还是意气风发的大生村官、活力四射的回乡创业青年、隐居山野潜心创作的艺术家,这些新乡贤群体或是用自己的优良品行引领社会新风尚,或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或是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关爱社会困难群体,增强乡民的归属感,他们普遍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起了振兴乡土文明,革除精神荒芜的重要作用。此外,新乡贤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社会秩序的维系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记:您经常倡导“君子之风”,那么您认为“君子”文化对“乡贤”又起到什么影响?

王:孔子在《论语》中常提到“君子”,“君子”在这里应该是指人格高尚的人。 君子文化打通了传统与当代,是当代与传统互联互通的桥梁。

西方有绅士人格,而君子人格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倡导新乡贤就是做新时代的“君子”。从中国优秀的儒家文化里汲取精华思想,把“君子”之风吹进新农村。我们常说的“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喻于义”“君子成人之美”等等都是对君子文化的倡导,也是“乡贤”们人格追求的价值导向。所以说,从传统的“乡贤”到今天的新“乡贤”,都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君子人格的追求又是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记:近年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孔子学堂,其中也在乡村创建了一批孔子学堂。新乡贤在乡村版孔子学堂的建设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王:20149,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要大力弘扬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后来的讲话中,他明确指出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且要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为了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的“两创”方针和“三落”精神,中国孔子基金会推出了“孔子学堂”这一大型文化公益品牌项目,致力于在乡村、社区、学校、企业、机关构建适应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我们乡村版孔子学堂建设中,推选和涌现出一批新乡贤的代表。山东省夏津县拐儿庄孔子学堂的志愿者李风林当了42年的老师,在村里很有威望。“孔子学堂”成立以后,村里组建志愿者委员会,大伙都选李风林当委员会主任。李老先生也愿意干,一方面,他认为多干点活让自己觉得这个年纪还有用;另一方面,也给年轻人做个表率。在李老先生的带领下,志愿者委员会负责调解村里的纠纷和治安巡逻等等。为拐儿庄孔子学堂的建设起到了表率作用,并改善和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正是有了像李风林这样的老教师新乡贤,村风文明了,生活环境也安全了。对大伙儿来说,这就有了幸福感。

记:孔子学堂的建设怎样为新“乡贤”提供成长的土壤?

王:我们孔子学堂的建设,十分重视发现和培育新“乡贤”。一是增强社会认同感。新乡贤不是封号,而应该基于民众心理的认同,靠自己的名望和权威赢得乡民的信任和拥护。二是搭建学堂平台。积极创造条件,使外出的乡贤关注和支持家乡建设。三是培育新乡贤文化。在孔子学堂建设中,注重发挥离退休干部、知识分子、优秀农民工、企业家等群体的引领作用,使其成为新乡贤。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千百年来,多少从农村走出的杰出之士,或为官治学,或经商习艺,最后多会因莼鲈之思衣锦还乡、落叶归根。在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一位当下我们身边的“新乡贤”----王奎章老先生。王老先生是山东文化战线上的老干部,他的村子坐落在济南市长清区的黄河岸边,一个只有八十多户人家叫中楼子的小村庄。

去年,王奎章老人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的支持下,在家乡开办了一所“孔子学堂”,学堂坐落在王奎章先生老宅子的院落里。他在省城工作之余非常注意收集街道老房改造中拆下的那些青砖旧瓦和木石材料,老人把积攒起来的“建筑废料”运回村子,将老宅的旧房改造成了颇具民俗风格的院落。现在,王奎章通过开办“孔子学堂”,为乡亲们提供学习了文化和增长见识、营造良好村风的条件。以孔子学堂为平台,融民俗展览馆与图书馆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已成雏形。接下来,他还要与大家一起,努力把村子建设成为文明和谐的黄河生态文化旅游村。

如王奎章老人一样,一个新的群体——新时代的“新乡贤”,正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将优秀的文化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家乡的建设中,推动着基层的道德建设和新农村发展。孔子学堂借助新“乡贤”,重塑乡村文明,共建精神家园。(图文来源中国孔子网)

原标题:《孔子学堂》:新“乡贤”告老还乡的新平台

  • 上一篇文章: 农村呼唤乡贤文化

  • 下一篇文章: 乡贤回乡,重构传统乡村文化——浙江“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的采访和思考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陈云:毛主席一个无可比拟…[55]

  • 怀念科学巨匠竺可桢[58]

  • 吕本中:《官箴》[52]

  • 陈立夫直评蒋经国对“台独…[53]

  • 《帝范》全文[5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任正非:全面提升软件工程…[11]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12]

  • 殷志峰:无为而治[13]

  • 任正非:一个职业管理者的…[11]

  • 关于AI和大模型 工信部、上…[12]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