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乡贤治理 >> 正文  
  解读乡贤文化       
解读乡贤文化
[ 作者:蒙乐生    转贴自:海南日报    点击数:607    更新时间:2017-06-25    文章录入:admin ]


  “乡贤”,是历史名词,也是时下热词。

  历史上的“乡贤”,原先是东汉时期封建王朝对文武官员中的“廉臣能吏”,或是对“德高望重”的社会贤达,在其过世之后赐予的一种“精神嘉奖”。

  获得这种荣誉称号,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的极高评价。这不仅是对享有者,对享有者的家族,而且对享有者的家乡,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自古以来,国人尚德敬贤,敬重有德有才的社会贤良。《史记·孝文本纪》记载,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下诏“二三执政……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汉武帝复诏举“贤良”,也称“贤良文学”。历汉而晋,历朝历代,诏举贤良,称为善政。

  晋代李密,曾仕蜀汉。晋移蜀祚,晋武帝以其博览五经,孝亲敬祖,征召入宫。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上表陈情,辞不赴任。相传,晋武帝阅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钦命郡县官吏供养李氏祖母,华夏历史因此留下“贤良”故事。

  古代中国原是一个以乡村为主体的农业社会。传统农村的组织架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的关系而长期存在。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贤良,李密就是他们的偶像。他的奏疏《陈情表》以理动人,以情感人,成了乡贤文化中孝行天下的代表作。

  蜀汉贤相诸葛亮,勤政爱民,宵衣旰食,日理万机。为兴复汉室,两次率师北伐,前后两篇《出师表》,情意真切,言辞委婉。他规劝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同时表达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诸葛亮是两朝老臣,忠贞不渝,以身许国,魂断疆场。李密则“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祖母有幸尽其天年。解读乡贤文化,后人留下了“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感慨。

  李密孝亲,感动晋武帝;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范仲淹出将入相,功满天下。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高尚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难怪朱熹称范仲淹是“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幼年家贫,求学“划粥割齑”,当官后俸禄虽厚,但仍克勤克俭,毕生“未曾享有一日七大夫之奉者”,省下余资“置义田,兴义学”,解族人之困,促学子读书。一代名相,清贫如洗,无资葬埋。韩琦含泪祭祀,称誉他“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

  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直言朝政,痛斥时弊,陈“十事疏”,主张推行法制,整顿吏治,加强武备,巩固边关,减轻傜役,扶助农桑,史称“庆历新政”。虽然,范公有功社稷,有益民生,但却因此触犯权贵而遭贬谪,梅尧臣作《灵乌赋》劝他缄默,范仲淹答以《灵乌赋》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表现了旷古名贤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南宋陆游,自幼立志报国,始终坚持抗金,屡遭排斥打击。在抚州任上,春旱秋涝,灾情严重,百姓饥困,陆游因“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而遭贬。晚年退居乡里,仍然念念不忘“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仍然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最后留下“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叹。

  不管是李密、诸葛亮,还是范仲淹、陆游,他们所言所行,所代表的是古代贤大夫的精神风骨和道德情操。他们是国家栋梁,他们是乡村贤达,宋代张横渠为此做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度概括,是他们的共同理想。这就是历史文化,传统乡贤文化,是几千年来根植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极可贵的道德文化。

  乡贤感人,但乡愁难熬。唐代诗人崔颢,登楼眺望,乡愁袭来,忧思顿生,不禁长叹“日暮乡关何处是”?家乡遥远,烟波迷茫,不由使人想起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是啊,十年羁宦,日夜想家,“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乡贤是乡人,是古代的乡村人。虽然乡贤文化难免乡愁笼罩。但它曾为乡土社会稳定、中华文明传承起过重大作用,产生积极影响。历史并没有忘记他们,即便是没有显达的乡贤,他们也以其特有的文化良心,维持乡土社会礼仪秩序,教化邻里,造福一方。

  传统乡村不是僵化村落,而是有故事的心灵家园。可是,现代都市像强力磁铁吸走了乡村精英。乡贤走远了,好在“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发出了召唤。为此,解读乡贤文化,弘扬乡贤精神,书写乡贤传奇,抒发乡土情愫,其影响不可忽略低估。
 

  • 上一篇文章: 用乡贤文化滋养主流价值观

  • 下一篇文章: 乡贤文化的乡村作用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7]

  • 侯外庐西大治校[56]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5]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61]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71]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6]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1]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9]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20]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21]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