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乡贤治理 >> 正文  
  要重视重建乡贤文化和斯文传统       
要重视重建乡贤文化和斯文传统
[ 作者:佚名    转贴自:常州日报    点击数:538    更新时间:2017-06-24    文章录入:admin ]

 

    近年来,新型乡贤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人民日报昨天刊登文章《当代文学对乡贤文化的书写》,主要内容如下——
 
    乡贤文化重新被重视,出现在本世纪之交,尤其是最近几年。其突出表现为,乡贤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及如何传承等讨论逐渐成为公共话题,乡贤文化研究逐渐兴起。
 
    乡贤渊源有自。在传统社会,比乡贤使用更广泛的是乡绅一词。关于乡绅,历来有多种界说,史家萧公权把“绅士”称为“有官职或学衔的人”。也有学者认为乡绅虽不等同于知识分子,却是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主要社会来源。“‘士绅’正是通过对知识的占有以及与政治特权的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知识阶层,对于传统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传统中国,乡绅文化的生长延续与科举制度关系密切。晚清科举制度废除以后,传统士绅阶层衰落并最终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接受新式教育的新阶层。所以,到民国初年,新的“士绅”概念外延有所变化,主要包括受学堂教育出身和任职于各类新式学校的文化人。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又慢慢出现了新式的乡贤。所谓新乡贤主要指乡村中有文化、有贤德、有威望、热心乡村公益的贤达人士,对文化的占有和维系是其核心要素。从乡绅到乡贤,其作为民间知识精英所担负的文化传承功能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在中国,当代乡村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是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乡村中的文化主体建设。在传统社会中,乡贤文化集中体现了乡村的人文精神,在宗族自治、民风淳化、伦理维系及乡土情感激发、集体认同感保持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宗族关系解体的现代社会,建构乡贤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固本培元更有重要意义。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理应从自身的角度和特性参与到乡贤文化重建中。事实上,作为社会现实的反映,文学对乡绅、乡贤的叙事和塑造从未缺席。从传统乡绅到“土豪劣绅”再到新乡贤,乡绅、乡贤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当代乡土文学中均有书写。其中包括从民国时期,尤其是上世纪20年代末,到1949年之后,再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
 
    而自新世纪以来,乡土文学又发生了转型,乡贤形象在乡土文学中大量出现。这些文学书写,从解构到重构,显示了近现代中国乡贤形象、乡贤文化的演变,既呈现了文学对中国农村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关切,客观上也展示了由传统乡贤到新乡贤的曲折发展历程,透射出百年来中国乡土社会现代化变迁的复杂与艰难。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乡绅、乡贤形象曾长期遭到负面评价,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地还原历史,塑造真实丰满的乡贤形象,是文学创作需要面对的课题。遗憾的是,文学创作对当代新乡贤形象的表现和反映远远不够。特别是面对新世纪以来农村的巨变,乡土文化的重建迫在眉睫,需要更多的文学创作从人性、历史和审美的维度更真切地关注乡贤形象重塑和乡贤文化重构,挖掘新乡贤身上所葆有的人文关怀、乡土情结和现代特质,折射出农村未来的方向,唤醒更多读者的现代乡村意识。
 
    同样,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要参与乡贤文化重建,首先要进行艰苦扎实的基础研究,比如对民国以来中国现代乡贤书写的史料文献进行搜集发掘和整理汇编,为文学现象和文化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材料。同时,通过田野调查研究了解目前乡贤文化和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文学创作提供参考。
 
    乡土文学寄寓着人们的乡愁,乡愁牵动的是远离故土的当代人的灵魂。作为滋养生命和灵魂的文学,参与到乡贤文化和斯文传统的重建中,就是对文化之根的接续和葆养。

  • 上一篇文章: 重视现代乡贤

  • 下一篇文章: “空心化”农村需要乡贤回归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6]

  • 侯外庐西大治校[55]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4]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60]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7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5]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0]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8]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9]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20]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