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危机处理 >> 危机对策 >> 正文  
  增强防灾的民族意识         
增强防灾的民族意识
[ 作者:李国文上官子木    转贴自:中国改革论坛    点击数:1277    更新时间:2004-01-14    文章录入:111


  与国外相比,有关灾难预防知识的普及与自救技能的培训在我国是极为缺乏的,民众的防灾意识弱、自救能力低显然是与相应的社会教育太少有关。

  回顾近年来,我们在应对火灾、洪灾、海难、矿难等各种灾难时的不少被动局面,不难发现,防灾意识弱、侥幸心理强这一问题的普遍存在。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中国人注重“眼见为实”,因而对已出现的灾情实例总是感受深切,而对未呈现的可能危险却缺乏足够的敏感。由此,我们总是怀着侥幸心理而疏于灾难的防范,直到出了大的事故乃至大的灾情才开始注重完善应急设施及加强安全管理;一旦事故与灾难较长时间地远离我们,各种严明的规范又再度成为无人遵守的空文,直至新一轮的灾难降临。在这样的恶性循环过程中,面对灾难,我们就难免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非典”使我们意识到,要在灾难来临时反被动为主动,就必须使防灾的应急准备成为长期且在事先,而不是临时且在事后。我们不仅需要建立完善有效的防灾机制,还应进行全民性的防灾教育,使紧急事件发生时,国家有实力应对,社区、单位、学校有条件配合,而个人则有能力快速调节心理以适应特殊情况。实际上,北京的这次抗“非典”,社区、单位、学校的管理作用是非常突出的,而流动人口的管理则显示为最大的漏洞。
  鉴于这次疫情发生的教训,我们不仅要尽快建立完善的疾病防疫预警、应急机制,也要把科学化的防范措施扩展到应对其他各种灾情。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包括设立长期的预警监控机构,及设立灾情防御标准并做到分级别预警和分级别抗灾。在此,灾情级别的设置是极为必要的,这既可以成为调度抗灾人力物力数量的标准,也可以作为调节民众心理警戒度的标准。
  防灾工作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这也是以往防灾规范管理难以持之以恒的主要原因。由于存在着不愿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而放弃眼前利益的普遍社会心理,使防灾工作的管理往往是处于虎头蛇尾的状态。无疑,当设置长期的防灾机构时,平时如何管理和利用闲置的防灾资源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由此,从资源的高效配置角度来看,防灾应急机制应具有足够的弹性和应变性,以适应平时与紧急时期的不同需要。
  与国外相比,有关灾难预防知识的普及与自救技能的培训在我国是极为缺乏的,民众的防灾意识弱、自救能力低显然是与相应的社会教育太少有关。譬如,每个单位、每座居民楼都有消防设施,但绝大多数人不会用,因为没有受过必要的培训。而且这些设施因平时缺乏妥善管理往往已不能正常使用,一旦出现火情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样,各载人轮渡船上也有救生用品,但常常数量少或已损坏,同时也存在着缺乏对旅客的救生培训问题,以前曾发生过旅客拿着救生用品却因不会使用而淹死的先例。鉴于此,防灾知识教育以及实地演习应当进入大中小学校的课程,还应进入各个社区及各个单位而成为社会生存技能培训的内容,电视台则应安排长期固定的节目来进行防灾知识讲座以及现场模拟演示。如果我国平时就对普通民众进行相关的防灾教育,使人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防灾知识储备,一旦灾难来临时,将会大大降低人们的心理恐慌程度并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
  “非典”构成了人类名副其实的灾难,同时也使我们学到了很多:没有比此时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基础研究同现实社会生活的紧密关联,人们急切地等待着救命的新药,但这是需要研制时间与科研实力的;我们也深刻体会了建立完备的社会预警机制与防灾应急机制的重要性,真正领悟了“有备无患”的古训;我们也发现了全球化、国际化的具体含义,当一个国家的疫情牵动了全球的神经时,责任心的范围已从个人到地区再到国家,最后延伸到整个世界。我们最大的收获是,终于从严重的现实中强化理解了一个普通的道理,即常备不懈的防灾虽需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却有助于防止更大的社会、经济损失,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顾及诸多社会发展因素。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责任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58]

  • 蔡崇信对话张忠谋|面对宏…[56]

  • 任正非:全面提升软件工程…[54]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61]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6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张文木:谈文化自信,而又…[12]

  • 张文木:政治人物安危与国…[17]

  • 张文木:诱倒对手的最佳方…[14]

  • 毛泽东:“乡村就是小城市…[13]

  • 嫦娥六号月球“出差”干什…[13]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