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  
  用什么证明我们是有智慧的民族       
用什么证明我们是有智慧的民族
[ 作者:饶毅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762    更新时间:2016-09-29    文章录入:admin ]

 

 

不久前,在2016中信书院线上年会中,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发表了题为《中国未来与科学的隐患》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要证明自己是一个有智慧的民族,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本版摘登部分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演讲 饶毅

 

 

  一种善良的误传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国流行100多年的一种说法,“中国古代有很好的科学传统,到明清后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误传。误传的原因含有善良的成分。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国人希望中国强大,于是提出我们“古代行,现代不行”,以便激励自己。这种说法后来经由外国人特别是英国的李约瑟“出口转内销”以后,对我们在心理上起了很大的安慰作用。

 

  但这一说法违背了基本事实。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传统?有,但不多,而且特别缺乏抽象、系统、深刻的科学,有的只是比较简单、实用,如与天文、农业、医学相关的科学。以古希腊为重要起源的科学,经欧洲传入阿拉伯,再从阿拉伯传回西方,在这段很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国家很少参与。

 

  我们在科学传统方面有些落后,但我们并非愚蠢的民族,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智力主要没有用于自然科学。我们的人文,例如中文的诗歌,有些人认为比英文的诗歌要美很多,包括结构上的巧妙。

 

 

 

  在2000多年前,很难看出选择科学或选择人文对一个民族来说会有多大的差别。直到最近几百年,人类才有了共识——科学传统意义巨大。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好奇整体上相当弱,不仅以前弱,现在恐怕还是不能盲目乐观。这可能不仅影响到我们的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社会也有影响。

 

 

 

  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很短

 

  我们的科学主要是从国外特别是西方引进的。西学东渐最初很慢,几百年前,大多数中国人看不清科学的意义。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用科学技术向我们展示西方文化,而很多国人还称之为“奇技淫巧”。当时只有很少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翻译西方科学著作的时候,深刻地体会到西方科学之强,远优于我们,但国人对此普遍不了解。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国人才有了普遍的共识:我们的科学技术不如人,而且,科技对于国家整体发展很重要。此后,我们加快了引进科技的速度,同时我们国家的学校逐渐采用西方模式,替代了中国原来以文科为主的教育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学逐渐建立,西方的理科教育被引进中国。

 

  1949年以前,我国的科学研究规模小、条件差。我们经常提到西南联大或北平协和医学院,它们当时确实在一些学科取得了重要成就,水平相当高。但是,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当时进行科学研究的人少、规模小,谈不上蓬勃发展。

 

  除了国家内忧外患、经济情况不能支持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人并不很喜欢自然科学,中国人真正愿意学自然科学的相对少。北京大学生物系在创办的前几年,一共只有3名学生。其他学科比生物好不了很多,学生人数相当少。

 

  从1949年到2000年左右的50多年间,中国人愿意投身自然科学的比较多,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对科学兴趣最高的年代。但是,我国的经济情况并不允许支持大规模的科学研究。

 

  我国投入自然科学的经费直到上世纪90年代都非常有限。经费的增加主要是1998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就是“985”计划,而同期中国科学院提出“知识创新计划”,两个计划为高校和科学院带来了新的资源。但1998年高校和科学院都不清楚经费支持能持续多久,当时主要目的是救穷救急。

 

  “985”和“知识创新计划”到2003年得以延续到第二期,大家才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趋势,所以我认为,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遍能够真正考虑如何发展科学,恐怕得从2003年算起。

 

  因此,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虽然算起来有100多年,但大家有共识并能安心考虑发展的其实只有十几年。

 

 

 

  科学人才影响科学高度

 

 

  我们是否就可以一直这样快速、长期、稳定地发展呢?当然,我们都希望这样。但是问题在于,华人是一个盛行实用主义的群体,不论是国内还是海外。而实用主义可能促进科学,也可能使科学倒退。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个实用主义的口号,从1950年到2000年的半世纪间,让很多年轻人对科学技术产生了兴趣。总体来说,在那段时间的中国,发财是一条非常危险的道路,从而促使很多中国人对科学感兴趣。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很多人迷失在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中。以海外华人为例,他们的第二代中多数从事的是实用的职业,按当地赚钱多少作为择业标准,而学自然科学、以自然科学为职业的比例相当低,这显示出我们万变不离其宗的实用主义。

 

  即使在那个中国人对科学比较感兴趣的年代,科学在中国、在华人圈里也没有形成一种文化。今天,实用主义对中国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依然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些人看到如今中国发展科学的环境条件越来越好,看到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就断言中国未来的诺贝尔奖会“井喷”。事实上,我们所做的重要的科学工作确实与日俱增,但这个增是有限的,限制之一就是我们的科学人才越来越少。科学人才的数量将影响中国科学最后的高度,而从目前来看,这个高度不一定能够达到我们的期望值。

 

  用数字来说话。瑞士只有700多万人,已经获得过20多次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日本从1949年获得第一次诺贝尔奖至今,也已获20多次诺贝尔奖。作为一个民族,我们经常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但智慧不是很容易衡量的,如果你要用自然科学来衡量,如果你要用诺贝尔奖来衡量,那我们差得还很远。

 

  犹太人号称自己是智慧的民族,那是有数据支持的,犹太人已获得过20多次诺贝尔化学奖、50多次诺贝尔物理学奖、50多次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所以我们只能说,我们要证明自己是一个有智慧的民族,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这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

 

 

 

  科技与中国未来密切相关

 

  对任何一个大国来说,科学技术与国家的未来是密切相关的,英国的强盛、美国的崛起,都有很强的科学基础。

 

  美国在19世纪末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其科学发展做了很多准备。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美国一批企业家推动、支持建立了美国现代大学,这些大学在20世纪美国经济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比如,霍普金斯大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培养了一批重要的科学家,生物学家摩尔根就是霍普金斯大学的毕业生。洛克菲勒捐款成立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现洛克菲勒大学)是一所只有研究生、没有本科生的学校,这个学校现在只有70多个教授,一半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十分之一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国的科学发展比较晚,目前主要还是学习国外的科学成果。科学在我国产生的原创性工作不多,能直接支撑产业的也不多。如果我们希望有朝一日走在世界的前列,那么一定需要大量有科学技术支撑的原创性工作。如果我们的产出不能超过西方、不能超过美国,而只是单纯通过金融或其他分配为主的模式,是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的。只有产出多,才有分配的主导权,而产出的领先必须有科学和技术支撑的原创性成果。

 

  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与中国的未来密切相关。如果国家没有相关的措施,按目前的趋势,科学技术人才的流失是令人担忧的,对中国的前途来说也是相当大的隐患。

 

  中华民族缺乏科学传统,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短暂,实用主义文化的影响很大,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制约下,如何扭转科技人才质量下滑、人数减少的现状,激励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人才加入科学技术队伍,积极影响和创造中国的未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上一篇文章: 朱邦芬院士谈学术诚信:做学术要走正道

  • 下一篇文章: 创造来自“问题”而不是“答案”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4]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1]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2]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3]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夯实文…[8]

  • “碳达峰”“碳中和”:是…[11]

  • 研究益世学问 书写时代华章…[7]

  • 求索人类社会繁荣之路——…[8]

  • 王蒙:文化自信的历史经验…[1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