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概况 >> 中华文化 >> 诸子百家 >> 正文  
  帝尧与儒家思想的渊源(下)       
帝尧与儒家思想的渊源(下)
[ 作者:韩星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925    更新时间:2016-09-05    文章录入:admin ]

 

(三)选贤任能

帝尧访纳贤能,选贤任能。《淮南子·齐俗训》将尧时天下大治归结于尧之得人:“故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泽皋织网,陵阪耕田,得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是故离叛者寡,而听从者众。譬若播棋丸于地,员者走泽,方者处高,各从其所安,夫有何上下焉!”帝尧善于选贤任能,是王道政治的典范。《说苑》卷一《君道》载:“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掌驱禽,尧体力便巧不能为一焉,尧为君而九子为臣,其何故也?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是故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王道知人,臣道知事,毋乱旧法而天下治矣。”帝尧之功臣九人,可谓人才济济。因此,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四)谏鼓谤木

尧能够奉行氏族民主,置谏鼓,立谤木,鼓励人民批评议政。《淮南子·主术训》:“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东汉高诱注:“欲谏者击其鼓。”帝尧在宫门口设置“谏鼓”,谁有意见或建议,都可以击鼓升堂入室,当面提出来。《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震复上疏救之曰:‘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也有说尧立谤木的。晋崔豹《古今注·问答解义》:“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秦乃除之,汉始复修焉。’”是说尧能够奉行氏族民主,立“谤木”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以表示王者能够纳谏。秦行专制而取消,汉代又开始修复使用。由此可以看出帝尧的民主风范。总之,通过“谏鼓”和“谤木”,尧舜鼓励人民提出批评和建议,便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了解天下百姓想什么、要什么,知道自己政事的不足,再加以改进。这样让百姓说话,听百姓批评,采纳百姓的意见、建议,为执政者开辟了一条下情上达的渠道。“谏鼓”就演变成后世官衙门外一侧设立的“堂鼓”,老百姓有冤情,有冤无处申,便到这里来击鼓鸣冤,官员闻鼓声即要立刻升堂办案,受理百姓的申诉。“谤木”便演变成了后世的华表,具有一定的象征、装饰意义。至今,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两侧,还耸立着华表,便是中华远古民主思想的象征和佐证。

(五)中道政治

帝尧为政的精髓是中道政治。“允执厥中”出于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伪孔传注曰:“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人们一般谨慎地引用此说,但宋儒非常重视这“十六字心传”,朱熹《中庸章句序》:“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即认为儒家的中道思想是道统的集中体现,来自尧舜禹。蔡沈《书经集传序》延续并发展了朱熹的观点:“精一执中,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这就把中道与道统结合起来,从尧舜禹到商汤文武周公一脉相传。明方孝孺《夷齐》甚至说:“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尧、舜、禹三圣人为万世法,一‘中’也。”

“允执厥中”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允执其中”。《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是尧向舜禅让时讲的,其中的核心思想是“允执其中”。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言为政信执其中,则能穷极四海,天禄所以长终。”包咸的解释比较简单,是说为政者只要能够执中,就能够影响普天之下,天命也就能长久。皇侃《论语义疏》讲得就更细了:“言天信运次既在汝身,则汝宜信执持中正之道也。”“若内执中正之道,则德教外被四海,一切服化莫不极尽也。”“若内正中国,外被四海,则天祚禄位长,卒竟汝身也。执其中则能穷极四海,天禄所以长终也。”可见,为政者如果能够信执中正之道,就可以内正中国,外被四海,天命久远。那么这么重要的“中”是怎么来的呢?是圣王对天地之中的掌握和运用,秘密就在前面的“天之历数”。《尚书·尧典》说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里的“历象”就是孔子的“历数”,是讲岁、月、日、星辰运行规律的天文历法。《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中论·历数篇》:“昔者圣王之造历数也,察纪律之行,观运机之动,原星辰之迭中,寤晷景之长短,于是营仪以准之,立表以测之,下漏以考之,布算以追之,然后元首齐乎上,中朔正乎下,寒暑顺序,四时不忒。夫历数者,先王以宪杀生之萌而诏作事之节也,使万国不失其业者也。”帝尧正是在对历数的观察研究中把握了中道,并运用在为政上,形成了中道政治的传统。陶寺遗址发现观象台、圭尺等,证明了《尚书·尧典》记载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真实性,也是对帝尧中道政治的最好注脚。考古学家通过对陶寺圭尺、玉琮游标的研究,认为“陶寺圭尺、玉琮游标构成完整的‘中’。‘中’是西周之前乃至史前时期对圭尺的称谓。圭尺以其测晷影制定历法以及天文大地测量功能,被作为象征王权的权杖,故而掌握权柄称为‘允执其中’”[15]。

(六)伐乱禁暴

一些文献资料除了赞扬帝尧的道德品质,又讲了帝尧征讨南蛮、兴利除害、伐乱禁暴的事迹。《大戴礼记·五帝德》:“黄黼黻衣,丹车白马。伯夷主礼,龙、夔教舞,举舜、彭祖而任之,四时先民治之。流共工于幽州,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杀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其言不贰,其行不回,四海之内,舟舆所至,莫不说夷。”《孔子家语·五帝德》也有大致相同的描述:“伯夷典礼,龙夔典乐,舜时而仕,趋视四时,务先民始之,流四凶而天下服。其言不忒,其德不回,四海之内,舟舆所及,莫不夷说。”《韩非子·十过》引由余的话说:“臣闻昔者尧有天下,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所出入者,莫不宾服。”《吕氏春秋·召类篇》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曾讨伐过南方的苗蛮,并亲自出征作战,使他们宾服。

《吕氏春秋·审分览·勿躬》载:“夷羿,相传羿为尧时善射者。尧时十日并出,猛兽为害,羿受尧命,上射十日,下射封豨长蛇,为民除害。”《淮南子·本经训》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尧命后羿除去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这些危害群众的怪魔,民心大快,所以拥戴他为天子。当然,这些都是神话,不过是称颂尧“兴利除害,伐乱禁暴”的意思,其实是推崇帝尧安邦治国有道,不但文治昌明,而且武功赫奕。因此,帝尧可以说是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备的一代圣王。

四、帝尧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孔子对尧的赞美,其意义便是以帝尧作为圣王的起点,作为儒家思想的渊源。《中庸》说孔子“祖述尧舜”,朱熹《中庸章句注》就说“祖述者,远宗其道”,即远宗尧舜之道。祖述尧舜,昭示了儒家对尧舜时期优秀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艺文类聚·人部》四载孔融《圣人优劣篇》曰:“愔情等以为圣人俱受乾坤之醇灵,禀造化之和气,该百行之高善,备九德之淑懿,极鸿源之深闾,穷品物之情类,旷荡出于无外,沉微沦于无内,器不是周,不充圣极。荀以为孔子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是为覆盖众圣,最优之明文也。孔以尧作天子九十馀年,政化洽于民心,雅颂流于众听,是以声德发闻,遂为称首。则《易》所谓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百年然后胜残去杀,必世而后仁者也,故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圣也,明其圣与诸圣同,但以人见称为君尔。”

尧舜禹禅让是儒家为政以德,为国以礼思想的渊源。为政以德要求为政者自身要德行高尚,以自己的德行团结凝聚臣僚和大众,形成权力核心,而不是凭借武力强迫和阴谋诡计;为国以礼以礼让为基本精神,而不是争夺。孔子又大赞泰伯“三以天下让”,“其可谓至德”(《论语·泰伯》),明确地表现出孔子赞成以“让”来改朝换代,反对战争争夺、反对以“革命”手段改朝换代的态度。

禅让制所体现的尚德授贤,有德者居位观念,直接启发了儒家“大德必得其位”(《中庸》)的思想,《郭店楚墓竹简》中《六德》中提出君、臣、父、子、夫、妇“六位”,而以圣、智、仁、义、忠、信“六德”配“六位”,是德政合一,德位相配的细化。

禅让制所体现的天下为公观念也是儒家大同思想的渊源。儒家大同思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尧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开始有所犹豫——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还是禅位给舜?最终“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史记·五帝本纪》)。说明尧以公心战胜了私情,将帝位禅让给德行、能力出众的舜,完美地体现了儒家“天下为公”的最高政治理想。所以康有为《论语注》说:“孔子志在大同,天下为公之世,故最尊尧舜。”郭沫若也曾说:“原始公社制的存在,材料不多,但如唐、虞禅让传说,正不失为典型的证据。这在儒家经典里是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端,而被称为‘大同’之世的。”[16]10

帝尧的中道思想也是儒家中庸思想最早、最直接的渊源。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中庸之道”推崇备至,所以刘宝楠《论语正义》对《论语》“尧曰”章注说:“中庸之义,自尧发之,其后贤圣论政治学术,咸本此矣。”现代史学家柳诒徵说:“尧舜以来,以中为立国之道,孔子祖述其说,而又加以‘时’义。”[17]238所谓“时”义即孔子把“时”与“中”结合而成“时中”思想,《中庸》载孔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是说只有君子才能遵循中庸之道,能够与时俱进、切合时宜,在时间维度上把握中庸之道。《中庸》还把中庸之道发展为中和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赋予“中和”这个哲学命题以最普遍的意义,把中和之道提高到了宇宙本体论的高度。

中唐以降韩愈批判道佛,在《原道》中明确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而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韩愈提出“道统说”,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在他看来,儒家的道统虽然是由古代圣王开创的,却是由孔、孟、荀、扬、韩等师儒所传授和继承的。宋明理学更是大倡“道统”之说,帝尧遂成为宋明儒家的精神始祖,价值本源。他们强调“看书须要见二帝三王之道。如二典,即求尧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近思录》卷三《致知》)。朱熹在《答陈同甫》中就曾经这样说道:“千五百年之间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这是以帝尧以来圣王之道对秦汉以降历史的严格评判。

今天我们研究儒家思想,要讲清楚其思想的起源与内涵,认识到儒家思想具有深厚久远的历史传统。要走出疑古时代,上溯到尧舜禹等古代圣王那里,重温二帝三王的辉煌,重构古圣先贤的历史,重建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原文参考文献:

[1]a邵望平,汪遵国.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教授访谈录[J].东南文化,1993(1);b李庆元.晋学初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王巍.陶寺就是“尧都平阳”已成定论[N].山西党校报,2015-04-25(3).

[3]于振海,晏国政.考古专家:尧的都城在山西临汾陶寺[N/OL].新华网,2015-04-15.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4/15/c_1114982845.htm.

[4]李伯谦.陶寺就是尧都值得我们骄傲[N].山西党校报,2015-04-25(3).

[5]李韵.尧都从传说走向信史——陶寺遗址考古成果发布[N].光明日报,2015-06-18.

[6]卜竹松.陶寺遗址是尧都?专家:立论的基础有疑问[N].广州日报,2015-07-22.

[7]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8]陶寺:专家学者的聚焦[N/OL].山西新闻网,2007-12-11.http://www.sxrb.com/sxrb/cban/c1/2367181.shtml.

[9]李宏伟等.陶寺就是尧都 值得我们骄傲:从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看帝尧文明[N].山西日报,2015-06-18(A2).

[10]李宏伟等.“尧都平阳”的一个关键性证据:探访神秘的陶寺观象台[N].山西日报,2015-06-15(A1).

[11]李宏伟等.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陶寺遗址力证中华文明五千年[N].山西日报,2015-06-17(A2).

[12]韦政通.中国思想传统的创造转化——韦政通自选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3]章太炎.太炎先生尚书说[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4]金景芳.金景芳古史论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15]何驽.陶寺考古初显尧舜时代的“天下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6-05.

[16]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 上一篇文章: 帝尧与儒家思想的渊源(上)

  • 下一篇文章: 太极思维: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菜根谭》原文[57]

  • 《菜根谭》全文及译文[52]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69]

  • 世界第一的大疆无人机,想…[70]

  • 大疆无人机默默崛起背后的…[5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4]

  • 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与国际…[5]

  • 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历史使…[11]

  • 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10]

  • 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意志…[14]

  •  
     相 关 文 章
  • 帝尧与儒家思想的渊源(上…[1075]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