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总论民族精神 >> 正文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思考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思考
[ 作者:课题组组长、执笔人:夏林 成员:周峰杨柳刘蓉刘宝东    转贴自:河南日报    点击数:1305    更新时间:2016-08-23    文章录入:admin ]

 

中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在这个起点上,中国梦是个标志。如果说前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中国强大的基础,那么今后三十年中华民族将在中国梦的引领下走向民族复兴,走向现代化。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现代化之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战略上的总体设计,战术上的具体操作,需要全党的奋斗和国民的共同努力。同时还需要具备两大支撑:一是国力的支撑,这是圆梦的硬件基础,二是文化特别是精神力量的支撑,这是圆梦的软件基础。而中华民族精神正是软件的核心。

何谓“中华民族精神”

从历史上看,民族精神的形成是有条件的,一是历史比较久,二是文化积淀比较厚,三是在世界历史演变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四是得到了世人的认同。

作为文化的高级形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集中地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和民族个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其他民族的根本性标识,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强大战斗力的内在基因。

在中华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优秀文化传统。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化认可、共同的政治归属把我们的祖先紧紧联系在一起,其中共同的文化认同就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

那么,中华民族精神有哪些内涵呢?择其要之,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即:自强不息、仁义博厚、爱国统一、和合天下。

自强不息

《周易·乾卦》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道如此,人间也是这样,君子的动力在于自身,中华民族的动力也在于自身,来自于全民族每个成员的奋斗和不懈追求。在国家民族发展顺利时,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人们建功立业,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自强不息的精神又激励着人们救亡图存。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正是这种支撑,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历史,创造了五千年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奇迹。

仁义博厚

“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既是传统规范,又是区别善恶的标准。纵向上看,几千年来,从深层次影响中国人立世标准的是儒家学说。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仁是诸多思想理论的基础,是国人做人处事所遵循的主流。横向上看,仁的精神讲究将心比心,它可以成为当今世界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的化解剂。1993年《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还赫然写在联合国的墙上,说明“仁”完全可以成为沟通不同文化的世界性语言。

“义”是仁的精神的延伸,是仁的具体化。“博”是仁的精神的扩展,表示博大的胸怀与宽容。

“厚”是仁的精神的积淀,表示厚重,厚德,厚道。

爱国统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题。自中华民族形成以来,爱国主义就深深熔铸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每一分子的血液中,成为一种最朴素的情感,最珍贵的归属,每当国家有难,外敌入侵之时,民众就会跃身而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使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艰辛而不屈,久经风雨而愈强。

爱国必然要求统一,在中华民族历史中,自古就有大一统思想,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都有追求国家统一的心理特质。这也是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分有合,最终都会走向统一的精神力量。

和合天下

“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和”是和平、和解、和睦、和谐之意。在中国各个领域、各类学科中,都以“和”为主流,为最高境界。“和合”更是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中华民族与外民族的各种关系上,不仅是和谐,更是包容。不仅重视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独特性,而且重视其融合性,统一性。和合精神深刻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心理深处,深深地滋养着炎黄子孙的人生追求,从而使中华民族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梦”有着天然联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目标,是中华文明的未来展现,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正常的历史进程被列强打断,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了严重的挑战,中国逐步从“天朝之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梦也就在此时应运而生。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仁人志士们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救国尝试。其中,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康有为阐释了“大同世界”,孙中山创办了兴中会,辛亥革命成就了他的“共和梦”。我们共产党人更是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经历了由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国家建设、和平崛起的发展全过程,也经历了中国梦的展开过程。而中国梦形成热词并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动员令,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实现中国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共识。

由此看来,中国梦不是别的梦,它是中华民族的梦,是爱国主义传统主导下的梦,其动力来自于百年屈辱,其自信来自于百年奋斗,其主要根源之一正是自强不息、爱国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

同是中华民族的追求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内在特质,它的基本特征是价值追求。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外在愿景,它的基本特征是目标追求。

从中国梦的发展轨迹看,中国梦是一个动态系统。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做的是工业强国梦,主要任务是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做的是“小康社会梦”,主要任务是把贫困的中国建设成小康的中国。现在,我们做的是“民族复兴梦”,主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尽管不同时代的梦有着不同的内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始终贯穿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旗帜,始终把握着以人为本、和合天下的方针,从而使中国梦的目标追求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追求在实践中达到了统一。

同被中华民族所认可

中国梦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人民的主要利益,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因而得到了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广泛赞同。自从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了中国梦后,海内外积极响应,社会各界热情探讨,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梦已成为全国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动员令。和中国梦一样,中华民族精神在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也早已深深地植入了中国人的潜意识,融化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成为民族自觉的价值追求,成为每一个民族成员内心深处的强大声音,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近代以来虽然屡遭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但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国土的基本统一,保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不能不归功于“自强不息、爱国统一”为主导的文化精神的整合和凝聚。

“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支撑

精神是一种强大的内生力量,这种力量潜移默化而无处不在。作为文化根基,它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作为一种目标导向,它能够指引民族前行;作为一种动力激励,它能够激发人民团结奋斗,投身发展大业,创造人间奇迹。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条件在于中国人民的努力和奋斗,而自强不息、爱国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是推动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源泉。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一个短时间的过程。我们党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国家发展水平之后,还只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还只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完全的现代化,还需要我们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更需要秉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梦也是全世界华人的梦,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条件是全体中华儿女力量的集结。毫无疑义,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团结大陆范围内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且要团结几千万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虽然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政治理念、生活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作为中华儿女的身份不会改变,对祖国的感情与血脉不会改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精神永远是维系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与祖国血肉联系的根和魂。

历史证明,一个开明而开放的社会,多元文化的存在是必然的,但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没有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多元社会就会走向紊乱。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上来把握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问题就看得更透,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中国梦,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当前我们要做的紧要的事情,就是在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内涵,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化和创造性发展,切实发挥出中华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巨大功能和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应当引起重视

实现中国梦,必须强化中华民族的价值系统,准确确立中华民族的精神主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一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再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作用,其战略意义正在于此。

“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应当重视,因为它是中华民族主流精神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基石。“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弘扬应当坚持政府、高校及科研部门和社会力量三管齐下的方针,科学总结、准确提炼、面向未来、多措并举,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和弘扬。一是党委或政府挂帅,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专门机构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系统归纳、高度提炼,明确研究方向和重点,并把它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部分进行规划研究。二是发挥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主体作用,激励广大社科研究人员为研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而努力。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和弘扬,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成效。

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要对中华文化进行护根、承脉、铸魂、补钙。护根,就是保护、涵养梳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脉,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文化现代化;铸魂是要提炼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魂;补钙,就是筑牢理想信念,强化民族气节,进补中华文明的精神之钙。

研究的目的在于弘扬,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在国内,在教育。“中华民族精神”一旦研究成熟并确定之后应纳入国民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引入社会教育,采取多种措施夯实国民教育的基础,使之成为民族发展的坚固基石,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持久动力。同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也应放眼世界。“中华民族精神”的目标理想之一是和合天下。从全球的视野看,有影响的民族无一例外都有自己的精神。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历史较短,难以用民族的概念来概括其精神,但它突出的是国家精神:“崇尚自由,开放创新”;法国精神体现于“自由、平等、博爱”;英国精神集中于“礼貌与担当”;德国精神体现于“思辨与科学、严谨与纪律”。从这些“精神”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使命和担当。因此,加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科学输出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既是当前中国融入世界的需要,也是未来中国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的应有责任;既有利于展示中国的软实力与和平发展的理念,也有利于开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新局面、新格局。

  • 上一篇文章: 习近平强化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

  • 下一篇文章: 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0]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55]

  • 冯友兰:对于人生问题的一…[81]

  • 冯友兰:人生术[56]

  • 冯友兰:哲学与人生之关系…[7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安德罗波夫仅执掌苏联15个…[6]

  • 张文木:历史的经验值得注…[6]

  • 《求是》集中刊发5篇文化遗…[9]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10]

  • 张文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10]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