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横向比较 >> 和平与发展 >> 正文  
  中印应共同和平崛起       
中印应共同和平崛起
[ 作者:黄靖 坎蒂·巴杰帕伊 马凯硕    转贴自:财经网    点击数:1370    更新时间:2012-10-23    文章录入:admin ]

 

  亚洲两大强国——中国与印度——彼此视对方为威胁,但中印冲突真的在所难免吗?

  中国和印度同时快速崛起,这使得人们十分担心,这两个新兴大国之间的竞争,就算目前还没有出现,未来恐怕也不可避免。不出所料,对于两国未来的冲突,人们众说纷纭:2010年8月,《经济学人》的封面鼓噪“世纪之争:中国对印度”;中国观察家莫汉·马利克的新书名为《中国和印度:强国对抗》;中印两国媒体——特别是后者——在报道评论中都对双方冲突着墨甚多;对于两国关系,中印博客空间上也充斥着令人心惊的民族主义情绪。

  当然,中国和印度的领导人往往强调两国关系稳定,淡化对抗之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中国与印度是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世界上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印两国的共同发展。”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也坚称:“印度与中国不存在竞争,两国都有足够的经济空间。”两国经济日益融合的一个例证是中印贸易的爆炸式增长:从2000年的2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600亿美元。

  但严酷的事实是,亚洲这两大强国确实将对方视作潜在威胁,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力图化解这种对抗关系。中印对彼此的歧见有历史的原因。冷战期间,两国选择了不同阵营:从1971年开始,中国是美国的准盟友,而印度是苏联的准盟友。同时,两国还因为边界争端、在巴基斯坦问题上的矛盾以及在西藏问题上的相互猜忌而产生了龃龉。其结果是如今亚洲两大强国间互信不足。凡此种种,导致国际上对于两国关系的未来感到担忧。正如汉学家高龙江所言,中印两国间若出现“旷日持久的较量”,将给世界上40%的人口、亚洲其他地区乃至全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

  尽管中国和印度都感到对方的威胁,但双边合作的吸引力却与日俱增。首先,与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以及美国这些老牌强国不同的是,中国和印度在崛起的过程中都不具有能够在远离本土的地方打大规模战争的军事能力。因此,不能像老牌强国那样,凭借军事实力进行扩张式崛起。中印两国都在加强军备——印度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进口国,两国投射武力的能力不仅受限于国内重大的社会、政治挑战,还必须顾及对方和其他强国持有的核武器。简言之,中国和印度寻求的是安全和尊重,而非霸权。

  其次,与过去那些强国不同,中国和印度没有挑战既有的国际经济秩序,而是融入其中,并因此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速度。假如两国之间爆发冲突或是出现失控的竞争,势必会危害到两国的崛起。因此,中印两国的当务之急是国内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而非使用或威胁使用军事力量。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印两国基本同时崛起,而且推动两国崛起的进程也颇为相似——都是国内经济自由化以及与全球经济的融合。这使他们在重建世界金融体系、保持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及对抗气候变化等重大全球议题上立场一致。

  共同的动力

  中印与世界经济休戚相关。两国都忧心于监管不力的金融部门、财政危机、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以及发达国家央行滥印钞票的举措,正是暴增的货币流量造成了世界各地资本流动同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今年3月的金砖五国峰会后发表的《德里宣言》强调了这种忧虑。此外,两国都担心,富裕国家可能会随着制造基地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而转向贸易保护主义。

  此外,中国和印度都认识到,气候变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之前及会议期间,中印两国协调了他们的谈判立场,捍卫了一个共同的理念:作为发展中国家,他们无法按西方的要求减少自身的碳排放量。两国还积极主张,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富裕国家必须为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埋单。

  中国和印度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孕育中国、印度和东南亚众多大河的喜马拉雅冰川正在融化。中国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这一侧喜马拉雅山上的冰雪面积将减少四分之一以上。印度冰川学家赛义德·伊克巴勒·哈斯南(Syed Iqbal Hasnain)估计,在20至30年内,喜马拉雅冰川将完全消退,使得许多河流只能依赖季节性降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称,到2035年,印度河、恒河以及雅鲁藏布江可能要依靠季节性降雨。中国预计,到2030年,全球变暖将导致本国农业总产值减少5%至10%,引发更多的干旱、洪水、台风、沙尘暴,并使得受鼠疫威胁的人口增加40%。《经济学人》援引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报告称,“印度农业受到的打击将甚于其他任何国家。到2080年,印度的农业产量预计将下降30%至40%”。

  中国和印度比大多数西方国家更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鉴于此,两国必须创造性地处理碳排放——中印两国目前的立场无助于说服富裕国家限制自身碳排放。此外,一些学者最近指出,全球变暖的40%可归因为黑煤烟颗粒、甲烷、低层大气臭氧以及工业气体,而非碳排放。他们认为,中国、印度和美国达成限制这四种污染物的协议,要比限制碳排放的协议更容易实现。全球变暖对河水流量的影响表明,中印两国必须在水文数据交换以及适应机制方面加深合作,以应对冰川融化的后果。2011年,在中印战略经济对话上,两国同意在能源效率、保护资源、环保以及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领域进行合作。鉴于政府在鼓励替代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国家层面的协作才能在这些领域发起并维持合作。双边合作的动力是中印日益增长的巨量碳排放将加剧全球变暖,而且气候变化对两国的伤害甚于其他任何国家。

  除气候变化外,还有一个更根本的挑战:为现代化经济发展找到一种替代模式。国际能源机构称,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而到203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将增加两倍。路透社2011年的一篇新闻报道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玉米消费国,最大的猪肉消费国以及食糖的主要消费国”。印度是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费国。印度《经济时报》称,印度是世界头号食糖消费国,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小麦消费国;印度也是全球最大的牛奶消费国,而且牛奶消费量在2010至2030年间将增加一倍。中国和印度的总人口将在2050年攀升到顶峰,达到30亿人,假如两国遵循西方式的工业化道路,那将意味着世界末日的到来。正如印度圣雄甘地的名言所说:“上帝保佑印度绝不会效仿西方的工业化模式,假如拥有3亿人口的印度进行类似的经济剥削,将像蝗虫一样把整个世界掠夺得一干二净。”

  中印合作的第四个动力是改革全球安全体制。迄今为止,全球安全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以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之上的。尽管该体系在确保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了作用,但现实是,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新兴大国没有一个直接参与其中,这一真空造成巨大的不确定性。美国总统奥巴马领导下的“重返亚洲”旨在重振美国在冷战期间建立的“中心辐射式”(hub-and-spoke)联盟体系。其危险还不在于这些新兴大国一定会挑战该体制或是美国,特别是在东亚,而在于这一旨在遏制而非融合的安全体制无法满足它们新型大国正当的安全利益和要求,尽管它们在世界政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中国与东亚的安全息息相关,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符合印度的利益。印度政府不希望在潜在的台海冲突或南海冲突中选边站,也不希望朝鲜拥有核武器。印度政府谴责朝鲜4月13日的火箭发射,并要求朝鲜政府遵守联合国安理会第1874号决议。遏制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和恐怖分子,巴基斯坦在文官政府领导下恢复稳定,克什米尔问题在没有外来势力干预的情况下得到和平解决,这些都符合中国与印度的利益。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国际合作,而这需要更具包容性的区域安全安排。与其他邻国合作——特别是与美国领导的安全联盟中的成员国合作——重建地区安全体系,使其适应而非抵触中印的安全利益,北京与新德里在这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共同立场。

  分歧中的合作

  中国和印度有不断趋同的利益,而且也有合作的理由,但两国仍在三大问题上——边境纠纷、巴基斯坦问题、两国共享河流的归属问题——存在分歧。不过,两国政府在处理双方的分歧上颇为谨慎,但近期内也不会出现冲突。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边境纠纷难以找到快速而简单的解决办法。中印两国政府都清楚,该纠纷的始作俑者为殖民时代的欧洲帝国,而两国在后殖民时代长期存在的悲情心结阻碍了纠纷的化解。

  中印边境战争已过去50年,两国社会都对任何涉其主权及国际地位的事情十分敏感。任何一方若是在存在争议的边界问题上做出让步——不管让步对于长期的和平与稳定是多么必要,都可能在国内引发严重的舆论反弹。因此,经过自1981年以来几乎未间断的边境谈判后,两国选择的做法是通过一系列的协议和公报来有效管理双方的边界争议,而并不急于达成可能在国内反对声中作废的一揽子解决办法。两国政府的利害考量不谋而合:进行谈判(以避开国内关于政府忽视该问题的批评),但推迟和解(直到舆论准备好接受一个解决方案)。到目前为止,中印两国做得很好,既避免了双方在边境问题上的过激言论,也没有被媒体牵着鼻子走。

  即便在巴基斯坦问题上,中印两国的利益也在趋同。政治动荡、伊斯兰极端主义的迅速扩张,以及外国势力对巴基斯坦事务的严重干涉加剧了中国对巴基斯坦前途的忧虑,尤其是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9年和2011年的骚乱之后。中国认为新疆暴乱与在巴基斯坦受训并以那为基地的维吾尔族武装分子有关。中国政府在一项声明中指出:“(初步)调查显示,在进入新疆组织恐怖活动之前,该团伙的首脑们在巴基斯坦‘东突伊斯兰运动’恐怖组织的海外营地学会了制作炸药和枪支的技能。”从长远来看,在促进掌握核武器的巴基斯坦的正常发展,置军队于文官政府的控制下,将经济融入地区贸易和能源布局等各方面,中印都有至关重要的共同利益。

  中国和印度可能因共享河流问题发生冲突,但这也绝非必不可免。随着工业化导致用水量增加,印度人担心源自青藏高原、从北向南流的河流会被中国引到其水资源匮乏的省份。中国政府已经表示不会将水分流(到中国),并与印度分享了一些河水数据作为其承诺的保证。比起引水工程,中国更可能继续建设利用河水天然动力的项目,即基于河水自然流动和海拔落差的水电项目。这应该能打消那些担心爆发水资源战争的人的疑虑。

  中国和印度没有也不会在所有事情上都达成一致。中国政府向巴基斯坦提供武器一直让印度政府忧心忡忡。印度今年4月试验的新的“烈火-5”型(Agni V)弹道导弹似乎是冲着中国来的,而西藏的不稳定也影响了中印关系。但这些更说明两国应该进行双边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双方已经基于四方面建立了合作框架,包括:定期峰会和高级别会议、建立军事信任、边境谈判,以及加强贸易。随着两国经济的崛起、军事力量的壮大,伴随着中印两国对关键资源(尤其是食品、水和能源)的需求增加,两国在这些问题上塑造全球共识的愿望也将随之增强。

  作为外交的必要组成部分,上述四大支柱已不能满足未来之需——中印之间必须发展新的构架来维系双边关系。该构架必须是一个深层的、多层次的、环环相扣的结构,能使两国政治领导人、立法者、官员、专家、企业、政策机构、学者、学生以及两国社会中的其他主体能相互信任、磋商、协调——一个类似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立体结构。它应该旨在确定和加强共同点,在冲突甫一出现就及时处理,并在双边和国际事务中促进合作。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新的中印外交体系将是对世界近一半人口、亚洲邻近地区以及全世界福祉的投资。

  作者黄靖、坎蒂·巴杰帕伊均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马凯硕为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

  • 上一篇文章: 中日韩三国,别浪费历史赋予的绝佳机会

  • 下一篇文章: 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全文)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7]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5]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林同济:战国时代的重演[4]

  • 林同奇:“我家才子,一生…[11]

  • 林同济的“道家回归主义者…[12]

  • 不懈追求的学者林同济[6]

  •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6]

  •  
     相 关 文 章
  • 政治观革新的六个方面[841]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