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缺点教训 >> 历史教训 >> 正文  
  历史上越加税社会越动荡       
历史上越加税社会越动荡
[ 作者:五岳散人    转贴自:南方都市报    点击数:993    更新时间:2012-03-21    文章录入:admin ]

 

越到王朝的末期,税、赋、徭役、厘金、火耗、慕余、规费就会越沉重。有人说这是统治能力的关系,是在上者不能驾驭之后,社会动荡以至于必须增加赋税来进行平复,越加赋税也就越加剧动荡,最终导致倾国。

作者:五岳散人

税收乃是国之大端,因税收而起的纠葛几乎贯穿于整个人类的文明史。有学界中人半认真、半玩笑地说过,收税就是山大王收保护费的进化形态。这话说在前现代社会是正确的,因为天下是家天下,既然打下了天下,所有东西自然非我莫属,“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一切最终的物主是天子,他给你的是使用权,你为这个交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因为收税而必须提供公共服务的观念之所以深入人心,大概应该归功于英国的《大宪章》。英国贵族觉得自己交钱以后,作为国王则必须提供公共的服务来作为交换。而美国人之所以独立,是因为英国国王“忘记”了他征税的权力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才行,所谓“无代表不纳税”的意思就是说,国家征税当然是正当的权利,但因为我交税就有了参政议政的资格,所以你必须要在议会里给我席位才行。税收导致了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叫做美国的国家。

其实中国的改朝换代也经常是因为税收。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标准税率大概在10%左右,这是一个看上去比较合理的税率,即使经过了多少代王朝,这个税率也是被认可的。连西方对于这个比例也是情有独钟,甚至天主教的贡献给上帝的“十一税”也是这么个比例。这期间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这个比例被广泛认可,有人说是经济水平的缘故。而清朝入关以来,顺治留给康熙的政治遗嘱之一就是“永不加赋”,所说不往上增加的就是这个税率。

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够真的按照这个标准来执行。如果我们考量历代王朝关于税率的资料就会发现,基本都会达到30%左右,越到王朝的末期,税、赋、徭役、厘金、火耗、慕余、规费就会越沉重。有人说这是统治能力的关系,是在上者不能驾驭之后,社会动荡以至于必须增加赋税来进行平复,越加赋税也就越加剧动荡,最终导致倾国。

此说固然有道理,但其实我们也可以考察另外一种状态:统治者本身的消耗。

中国最后的两个王朝是明与清。这两个朝代都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产生价值的寄生阶层异常庞大,远远超过前代。明朝初期大杀功臣,能够历代食俸的他姓其实是不多的。但明朝的规矩是任何朱家的凤子龙孙都有天生的俸禄(此情况在其他朝代也如此,但基本从来没到这种程度),从最初分封的亲王到后来降等袭封的各种群主、县主,朱家的子孙几乎充斥着所有地方。而每年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很大一部分都花在养这些废物的身上,而这个团队在不断的扩大当中,最终到明朝末年,能够吃掉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一旦烽烟四起,明朝就只能从开源节流上想办法,什么剿饷、辽饷都是临时加派,而加上的税想减回来———李自成倒是有个方法:闯王来了不纳粮。

清朝更是不用多说,王公大臣、凤子龙孙不少,整个满族作为征服者全部都是生下来就有俸禄的铁杆庄稼。而这个铁杆庄稼的后果,是从入关的时候女人都能骑乘、所有王公都能打仗,短短的百年之后就完全失去了马背民族的骁勇。而白吃饭的人口始终在增加,也一样造成了财政的巨大压力,承平的时候还好,一旦国家有事用钱,既不能压缩八旗的钱粮(肃顺短暂的减等发放过,慈禧以及恭王掌权后,为了收买人心,很快就恢复原有的额度)、又不能让皇室血脉去卖白菜为生,自然只能在百姓身上刮了。晚清时知道自己财力不及但又要变法图强、船坚炮利,这钱也只好自增加百姓的赋税而来。———八旗是统治的基础,这是不能失去的。

明清两朝最终不治身亡,固然有内外交困之类的原因,统治者为了保证自己阶层利益而花在自己身上的钱太多也是重要的原因,这就导致一个国家的利益只是为了一个集团进行服务,虽然很多人知道这会最终覆亡,但整个集团是按照惯性前进的。可叹国家的税收不但不能造福于民,反而是那些掌权者用来交换王朝崩覆的手段了。

而清朝亡国时,离英国《大宪章》签署已经过了686年,美国因为税收而建国,也已经过了122年。(原题:历史上加税导致的社会动荡)

  • 上一篇文章: 看晚清三方角力

  • 下一篇文章: 对下台的元首搞政治报复划不来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菜根谭》原文[52]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57]

  • 世界第一的大疆无人机,想…[55]

  • 大疆无人机默默崛起背后的…[52]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6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棋事》专访周星增:建围…[4]

  • 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天…[5]

  • “杨家匠”造桥记[6]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6]

  • 不懂战略退却的人,就不会…[6]

  •  
     相 关 文 章
  • 胡说与正道并存,颂圣与忧…[871]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