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  
  日本对诺奖的态度耐人寻味       
日本对诺奖的态度耐人寻味
[ 作者:熊丙奇    转贴自:北京青年报    点击数:960    更新时间:2012-03-03    文章录入:admin ]

 

  诺贝尔化学奖近日宣布,两名日本科学家与一名美国科学家同享殊荣。这是继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在三年之内,日本科学家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至此,日本人已获得诺贝尔化学奖7次,而获得过各项诺贝尔奖的日本人和日裔学者已达18人。

  令人惊奇的是日本各界在两名日本科学家获奖时的感言。在此,请允许我赘述——据媒体报道,此次获奖的铃木章说,日本有志攻读理科的年轻人正在减少,这一现状令人担忧。他表示,理科的发展对日本这样一个缺乏资源的国家来说是重要的,“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多少岁,但我希望继续从事能对年轻人有所帮助的工作”。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说,在日本,有人认为化学是一门落伍的研究,两位科学家的获奖也令他在8年后卸下了心理包袱。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益川敏英则指出,获得诺奖是几十年前的工作得到了肯定,并不意味着日本现在的研究水平有多高。他表示,必须完善社会对科研工作的支持措施,比如增加奖学金等,使有科研兴趣的人都能投身研究。

  这三位诺奖得主的话,或可从一个侧面看到日本的科研为何能在世界舞台上令人刮目相看。他们没有沉醉在获奖的“狂喜”中,而是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的问题与不足:攻读理科的年轻人减少、化学被认为落伍、获奖不能掩盖现实科研问题等等。这是十分客观的分析。

  拿理科人才后继乏人来说,攻读理科的学生减少其实是一种世界趋势。美国总统奥巴马前不久说,美国学生落后于外国学生,特别是在数学和科学方面,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因为美国的前途有赖于美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浪潮中,急需大量工程科技人员参与建设和科研。但现实中却是大量拔尖学生不再投身艰苦的水利水电、测绘地矿等工科专业,而是涌向金融、银行、法律等“有名有利”的热门行业。

  日本有关人士能够冷静地指出,屡屡斩获诺奖并不意味着日本现有的研究水平有多高,由此更提出注重人才培养。这与美国的“作风”十分相像,2004年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有6名为美国人,但对此,美国有不少媒体分析“美国科学家的突出表现并不能掩盖美国科技实力下降的事实”并继续督促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与科学家们形成默契的呼应——日本首相菅直人表示,这两名科学家在青年时代的研究终于开花结果,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日本的科技政策,希望好好帮助那些默默无闻从事科研的年轻研究人员。这种着眼于未来而不是满足当前成就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是一种对教育与学术研究最基本的负责态度。

  不妨设想,要是某个国人获得诺奖,会出现怎样的一番狂喜氛围。事实上,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和科技界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教育和科技已取得辉煌成功,就缺诺奖这个“明珠”点缀了。因为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世界第一,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也世界第一,如果获得诺奖,就此可堵住那些质疑教育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的人的嘴。而从2000起设立了号称“中国的诺尔奖”的国家最高科技奖以来,媒体也会不遗余力地报道每位获奖者的学术成就,同时往往对他们中的某些人没有获得诺奖而耿耿于怀。但如果略有清醒头脑,就会明白,这些获奖者所接受的教育大多是在60年或50年之前,他们所取得的成果也大多是在20年和30年前,这些并不能代表当下的教育与科研成就。从高等教育和科技人员的规模到科研论文的数量,我国无疑已是“教育大国”和“科技大国”,在未来10年,把我国从“教育大国”、“科技大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是教育规划和科技规划的一致目标。为此,不妨放眼世界,学习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借鉴教育与科研管理制度等。同时,还应当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值得思考的是,相比一些国家动辄50年以上的科研建设计划来说,我们的10年强国计划,会不会催生新的“锦标主义”、“政绩工程”,而与真正的教育与学术发展渐行渐远?

 

  • 上一篇文章: 传统文化阻碍中国科研

  • 下一篇文章: 科幻小说正在承担文学的传统功能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4]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国内读中学国外读大学,完…[1016]

  • 创造性思维被轻视[1166]

  • 教育要开放,更要放开[861]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