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和平崛起 >> 正文  
  以“中华民族”替代“九二共识”       
以“中华民族”替代“九二共识”
[ 作者:邱震海    转贴自:草根网    点击数:1637    更新时间:2011-11-04    文章录入:admin ]

 

  国共首次作为执政党的峰会——“胡吴会”,5月28日下午在北京举行。此次峰会不但确立了国共两党以及大陆与马英九之间的互动基调和框架,而且也预示着未来的两岸关系有可能出现较以前所有时间都更为积极、大胆的探索,假以时日可能取得有利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实质性突破。因此,在这个关键时刻,两岸三地的人们都应该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整体利益的高度,为这一良性互动增添助力而非阻力,同时摒弃所有的保守、传统思维和立场。

  吴伯雄此次访问大陆,既以国民党主席的身份,同时也得到马英九的背书。同时,吴伯雄此行也肩负着一些商谈诸如周末包机和陆客赴台等具体议题的责任。

  “胡吴会”上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动向,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可能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具有指向性意义:一、不谈政府头衔、不谈一中各表,也不谈和平统一,双方共同以中华民族、和平发展,人民福祉把两岸串连在一起。二、关于台湾同胞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胡锦涛表示,大陆了解台湾同胞在这个问题上的感受;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已经明确,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讨论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包括优先讨论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活动的问题。胡锦涛表示:“我相信,双方共同努力,创造条件,通过两岸进行协商,这些问题会找到解决办法。”

  “一中”概念初衷:拘泥于政治实体

  如果说,吴伯雄此行得到马英九的背书,因而可以被认可为胡锦涛与马英九首度通过国共作为执政党的平台进行沟通,亦即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度实质性沟通,那么“胡吴会”上显示的上述两个动向,则在相当程度上回应了马英九“五二零”就职演说中关于“两岸人们同属中华民族”的说法;与过去的“九二共识”相比,“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似乎正在成为两岸最高领导人互动的最大公约数。

  马英九当选后,笔者曾连续发表评论指出,无论在“一中”原则,还是在未来两岸的其他互动方面,马英九和北京都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才能达成双方的逐渐接近;不然,若双方均拘泥于各自的传统思维模式,对两岸未来良性互动将于事无补,长此以往反而会加深误解,错失机遇。两岸互动中的某些概念(如九二共识)本来是模糊的产物,未来在逐渐清晰的同时,仍应保持一定的模糊色彩。就一中概念而言,过去十五年来,大陆的“一中”概念较之1992年时已有微妙改变,亦即已不再坚持“一中”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拓展到“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换言之,今天大陆的“一中”更接近于拥有共同主权的文化中国概念。相比之下,马英九原先坚持的“一中就是中华民国”,反倒显得更为保守和落伍。

  北京的“一中”已放宽为文化概念

  显然,今天再讨论“九二共识”的内涵,抑或再争论“一中”与“各表”之间的关系,已经意义不大,甚至会使两岸关系误入歧途。1992年时两岸拘泥于政治实体定位,企图以各自的政治实体来覆盖对方的时空背景已经结束。经过十多年李登辉和陈水扁时代的风风雨雨,两岸关系的深刻教训之一就是,若一味拘泥于政治实体概念,反而可能诱发极端台独。台湾的马英九时代开始后,一方面马英九在认可中华民国的基础上强调台湾主体性,这将使“九二共识”中的“一中”和“各表”充满新的争议空间;另一方面,就北京立场而言,如上所述,所谓的“一中”定义也已发生演变。因此,若以“九二共识”为新的互动基础,如笔者之前所分析,无论是拘泥于九二年的概念,还是突然放宽到全新的概念,都可能使北京在马英九的探索、互动中处于进退失据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文化概念的“中华民族”来替代政治概念的“一中”模糊定义,已是适当时机。过去八年陈水扁时代,北京希望陈水扁透过承认“一中”来做出的承诺,无非也就是承认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只不过由于当时的时空背景和陈水扁的立场,这一希望无法成为现实。

  以“中华民族”共识主导两岸政治框架确立

  现在马英九主动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以世界之大,中华民族智慧之高,台湾和大陆一定可以找到一条和平共荣之道”,与北京业已放宽了的“一中”概念正好找到吻合契机。这一提法既巧妙避开两岸政治实体之争,又拓展了两岸站在民族利益高度的新的互动空间。从北京国台办主任陈云林事后的表态来看,陈云林表示希望两岸同胞以中华民族整治利益为重“,显然已对此有所回应。

  以“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替代模糊的“一中”作为未来两岸互动的基础,显然还会遇到国家主权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不但将直接涉及将展开商议的台湾国际空间,甚至还涉及两岸良性互动能否长期延续的问题。必须看到,“中华民族”只是文化认同,显示的是两岸的同胞认同和政治互动诚意。但对两岸来说,要想在未来延续长期良性互动,依然绕不开政治框架的确立;而对北京来说,虽然有诚意帮助台湾获得适度国际空间,但若没有合理的政治框架为保证,则一旦马英九时代结束,“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共识不再,则北京今天帮助台湾获得国际空间,不啻成为帮助台湾迈出隐性台独的关键一步。这一担忧合情合理,台湾方面也应充分顾及。

  两年前,笔者曾提出两岸确立政治框架的三个阶段时间表,其中第二阶段就是从2008年台湾领导人选举结束到2012年或2016年,两岸必须就两岸政治框架互相定位,寻求具有建设性的解决之道,其中包括中华民国定位问题、“一中”原则与双方政治实体之间的关系等;只有这样,在2012年或2016年之后,两岸方可有未来持续的和平、稳定和良性互动。现在看来,确立“中华民族”为两岸互动的基础后,两岸在完成马英九时代开始几年的事务性互动后,就应进入政治框架的磋商,然后才能谈得上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

  • 上一篇文章: 九十年中共:如何注入灵魂和谨慎转型?

  • 下一篇文章: 柏杨走了,但国民性的困惑还在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7]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5]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压弯的树枝:中国现代国家…[2]

  • 董成龙:留美时期林同济的…[4]

  • 林同济:战国时代的重演[8]

  • 林同奇:“我家才子,一生…[12]

  • 林同济的“道家回归主义者…[14]

  •  
     相 关 文 章
  • 中国如何以价值观让世界信…[1045]

  • 柏杨走了,但国民性的困惑…[1514]

  • 九十年中共:如何注入灵魂…[1111]

  • 纪念辛亥革命:重视中华民…[1374]

  • 崛起期中国应汲取德日教训…[142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