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发明发现 >> 正文  
  科学精神,托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科学精神,托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 作者:柯教平    转贴自:人民网    点击数:1077    更新时间:2010-05-02    文章录入:admin ]

  

    9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呐喊,唤起了沉睡的中华大地。与之相伴,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开始觉醒,并逐步成为民族文化的新生力量,催生自立的中国,开放的中国,创新的中国,科学发展的中国。
  “科学”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远不止90年。但是,科学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主要在这90年。
  “今日之急务,莫如科学精神之普及。”近代中国何以落后于世界?有识之士在政治、经济等诸原因之外,还找到了另一个答案──科学精神的缺乏。
  今天,中国政治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已经跃上历史新高度,但科学精神的弘扬依然属于“今日之急务”。
  具有科学知识,不等于拥有科学精神。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更需要弘扬不盲从、不轻信的科学精神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科学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正在引领一个创新型国家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但是,总有一些现象令人困惑:
  某院士论文抄袭,某学者学术造假,某评审暗箱操作……在本应圣洁的科学殿堂,违背诚实原则,篡改、伪造、剽窃科研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行政干预、权力垄断、官学一体、权学交易、学术霸道、流于形式等学术失范现象还在滋生蔓延;丧失科学求实的态度和科研诚信,追名逐利的浮躁学风仍大有市场。
  有官员热衷求签问卜,有“专家”能让水变油,有“大师”能呼风唤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花样翻新的迷信活动仍不时沉渣泛起,伪科学依然此起彼伏,各种骗术还在大行其道。
  只要金山银山,哪管绿水青山;只求上级满意,哪管百姓利益;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拍脑袋工程、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在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现象仍层出不穷。
  “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既不敢怀疑、批判,更不想进取、超越;既没有追求真理的信念,也没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唯书唯上、故步自封……在提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今天,许多落后观念仍在左右着人们的行动,许多创新的尝试仍是阻力重重。
  于是,总有一些现实令人尴尬:
  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但学术风气和学术水平并不令人满意,自主创新能力还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徘徊,核心竞争力仍让人牵肠挂肚。
  我国的干部队伍不断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但违背科学规律行事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离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社会的信息鸿沟逐步填平,但解放思想的任务依旧繁重,改革每向前推进一小步,仍然需要解放思想先向前推进一大步。
  具有科学知识,并不等于拥有科学精神。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就更需要不盲从、不轻信的科学精神来去伪存真。科学精神被视为文明的精华,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如果一个民族缺失科学精神,那么就无异于一艘没有罗盘的航船,来自任何方向的风都可能是逆风。
  科技进步和科学素质影响着科学精神的形成,文化环境和制度建设决定着科学精神的传播
  什么是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探求客观真理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科学精神诞生于科学领域,却不局限于科学领域。
  尊重科学、反对迷信,探索求知、尊重规律……虽然不同的时空条件下,科学精神有着不同的解读,但其基本要求却始终如一,那就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精神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科学技术被视为“奇技淫巧”的年代,不能指望科学精神的出现;在科学价值被扭曲的年代,科学精神的缺失必然不可避免。1978年,中国科学界迎来了久违的春天。从追赶到超越,中国科技发展征程注定要只争朝夕;从启蒙到扎根,科学精神在中国的普及注定任重而道远。
  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科学精神将失去重要前提。五四运动至今,虽然全民科学素质在逐渐提高,但由于许多人对于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在一些人的思想中依然根深蒂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也影响着科学精神在全社会的进一步弘扬。
  科学精神的形成和传播,与科技进步的快慢和国民科学素质的高低密不可分,但科学精神能否蔚然成风,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文化环境和制度建设。
  当“迷信神鬼,迷信物象,迷信运命,迷信强权。全然不认有个人,不认有自己,不认有真理”还有生存的空间,压抑个性、扼杀创造依然存在于社会文化之中,我们不可能拥有科学精神。
  当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根深蒂固,“经世致用”取代“求真”成为科学和教育的现实目标,学问被用作换取政治权利或世俗地位筹码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拥有科学精神。
  当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还没有融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还未形成社会风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还未真正落到实处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拥有科学精神。
  当制度建设尚不完善,民主氛围还未彰显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拥有科学精神。
  只有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成为一种民族习惯的时候,科学精神之树才会枝繁叶茂,“望之蔚然而深秀”
  科学精神成为一面旗帜,肇始于“五四运动”。而让科学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一棵参天大树,还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地精心培育。
  今天,文化作为软实力,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正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选择。
  弘扬科学精神,就要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艰巨任务,更是长期任务。说艰巨,是因为惯性的力量不可能轻易消弭于无形。说长期,是因为庞大的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应当站在文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以科学的眼光审视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收各国文化的先进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弘扬科学精神,就要发展科学技术,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只有让科学技术得到大力发展,才能为科学精神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茁壮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只有大力普及科学知识,自觉运用科学方法,用科学战胜愚昧迷信,才能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真正促进科学精神在全社会的大力弘扬。
  弘扬科学精神,同时要大力倡导人文精神,着力培育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密不可分,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形影相随。我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是以人为本、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是民主意识深入人心的科学精神。只有科学精神深入人心,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进一步推动科学精神在全社会的广泛弘扬。
  弘扬科学精神,科学工作者要身体力行,各级领导干部须率先垂范。科学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经常问一问自己是否做到了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背对荣誉,面对科学”,是否真正成为了严谨治学的力行者,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各级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应不断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追求科学、民主的崎岖之路,筚路蓝缕,走上了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经过90年的历史变迁,虽然时代变了、具体任务变了,但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追求真理的精神没有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变,依靠科学的力量、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没有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正是科学精神在执政理念、执政方略上的集中体现。
  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是一句口号;当学习科学、运用科学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成为一种民族习惯,科学精神之树才会枝繁叶茂,才会“望之蔚然而深秀”。
  我们相信,在被“五四”新文化运动唤醒的中华大地上,科学精神一定能托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 上一篇文章: 科技创新人才从哪里来?

  • 下一篇文章: 创新障碍在哪里?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9]

  • 侯外庐西大治校[56]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7]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6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72]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媒体盘点习近平引用过的邓…[3]

  •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3]

  • 血浓于水一家亲——中国是…[4]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7]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2]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