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发明发现 >> 正文  
  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思维之光    点击数:1609    更新时间:2004-01-14    文章录入:222 ]

  

  你可曾想象过,用气压将药物注入人体,小孩不再害怕打针了,而打针也不再有感染的危险了;去人迹罕见的地方探险,带上一个塑料袋就无需为能喝到干净的饮用水而绞尽脑汁了;聪明的吸尘器会自动地帮你打扫卫生;雄伟的大桥可以像眼睛一样眨动。这一切的产生只需要你张开想象和创意的翅膀。
  金秋十月,在上海举办的英国“创意先锋周”(见右图)让我们亲眼“品尝”了这些来自各种想象力和创意的累累硕果。
  与此同时,一股崇尚个人创造力、才华和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渗透和贡献、被称为“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 Industry,Creative Economy)的理念正在发达国家的产业界、经济界蔓延、发酵。
  布莱尔1997年当选英国首相后所做的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该工作组于1998年和2001年分别两次发布研究报告,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伦敦已将创意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市长肯·利文斯通更是认为创意产业将成为今后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国新英格兰地区2001年6月也提出《创意经济计划:新英格兰创意经济投资蓝皮书》;新加坡早在1998年就将创意产业定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出台了《创意新加坡》计划,又在2002年9月全面规划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称要树立“新亚洲创意中心”的声誉,要成为“一个文艺复兴城市”、“一个全球的文化和设计业的中心”、“一个全球的媒体中心”;香港也在2002年9月推出研究报告全面梳理了香港的创意产业的现状;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政府也都对创意产业进行了研究和规划。
  更令人吃惊的是,创意产业不单单承载着经济未来的腾飞,就是现在,它已经在我们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在英国,2000年创意产业增加值已超过500亿英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年增长率是其他产业的3倍,达到9%;提供岗位115万个,占总就业人数的4.1%。
  ▲在澳大利亚,1999年创意产业已占GDP的3.3%,就业人数34.5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3.7%。
  ▲在新西兰,创意产业占GDP的3.1%、总就业人数的3.6%。
  ▲在新加坡,创意产业占GDP的比例在2.8~3.2%之间,提供岗位7.2万个。
  ▲在香港,创意产业占GDP的2%、服务出口总金额的3.1%、总就业人数的3.7%。
  ▲在美国,虽然联邦政府没有正式提出过“创意产业”这个名词,但是有一个“异曲同工”的“版权产业”却可说是根深叶茂的,如电影、媒体、出版、广告、设计等,不仅已是美国经济中成长最快的顶梁柱,而且也源源不断地输向别的国家和地区。
  ▲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

  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文化价值”和“创意价值”将越来越重要,所有经济和产业的“文化属性”和“创意属性”将越来越增强。而在现代信息革命的推动下,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出现正成为文化工业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以文化为主体的内容工业将成为新经济的核心,以创意为基础的文化工业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引擎。

  创意是思想活动的结晶,“创意经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被理解为是一种思想的交易,而“创意产业”就是将人们的思想转化为产品并进行买卖,其中知识产权则成为核心资产。
  虽然有些创意产业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是被重新认识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创意产业理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渐进转化,知识作为最具活力、最具价值创造力、最具可持续的生产要素已经被广泛认同。
  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前人经验的积累,二是来自后人在前人经验基础上的再创造。文化产品作为知识的一个典型部分,是知识中最具创造力和最具活力的一部分,而创意是比文化更宽泛的那部分知识和知识应用,原创性和增值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在以知识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关键生产要素的经济时代,以创造力、才华、技能为基质,以文化产品为主要载体的创意产业不仅是经济活动中的生力军,同时也是所有产业发展的源泉。无论是有形的物质产品还是无形的服务产品都是一种文化创造力的外在表现,具有人文和创造双重精神,同时又能满足个性化情感体验需要。
  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与定义之后,很快将文化的各个产业纳入知识经济领域之中。随着“知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升华与深入,文化的经济驱动力在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令人们关注。这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工业,甚至被经济界的专家学者视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动力。

  创意产业是都市型产业的灵魂

  世界几个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创意产业最集中和最发达的地区,如纽约、伦敦、东京,以及新加坡、香港等,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地区的创意产业如此发达?或者说大都市和创意产业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首先,大都市内产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任何一种技术、工艺、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为竞争对手所知晓和模仿,要想始终领先对手惟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创新,创造力是无法模仿的,基于创造力的创意产业正是符合大都市竞争激烈的这种特性。
  其次,大都市土地资源有限、人力成本高,和农村、小城镇相比不具备成本优势。城市真正的优势在于人,集中了各种有创造力、有才华的人,城市就是一个庞大的创造力的聚宝盆。创意产业作为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是大城市真正拥有的比较优势,也是大城市真正的综合竞争力的精髓所在,因此创意产业必将成为都市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

  上海应重视发展创意产业

  上海,一个以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国际经济中心”、“国际文化大都市”为发展目标的城市,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并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一定要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而基于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赋的创意产业,正符合上海发展的要求。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今天世界公认的“世界级城市(World City)”只有纽约、伦敦和东京三个,都是“创意产业”极为发达的城市。而另一方面,上海乃至整个国内的创意产业却还远远跟不上我们经济的发展。就以文化产品为例,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进口为6904.1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21%;全国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累计进口额为1072.74万美元,比上年金额增长113.73%。进口的激增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国内需求的旺盛和供应的不足。如果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一个缺乏人的创造力、人的才华和人的技能的基础上,那么这种发展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如何培育人的创造力、技能,如何壮大创意产业,也就成为上海和整个国家在发展道路上亟须考虑的问题。
  我们认为首先可以从几个方面开始做起:
  1、政府应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全面规划其发展战略
  创意产业除了具有提供就业、创造财富、生产供国内外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带动整体消费增长的作用外,而且还可以促进城市形象、促进社会团结,并向外输出文化影响力(如迪士尼和好莱坞),因此成为各国(地区)政府强烈推行的战略产业之一,并且政府在其中也扮演了非常积极的角色。如英国政府专门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来规划和指导产业的发展,新加坡也成立了“创意行业工作小组”;其他如新西兰、澳大利亚、香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等也都由政府机构不断跟踪和规划创意产业;而美国政府只要和别国建立自由贸易关系,关于电影产品和音乐产品的贸易协议必定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加拿大和欧洲的文化保护政策,毫无例外的都以扶持本土的文化产品和壮大当地的文化产业为己任;韩国在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后,提出了将电影电视产业和游戏产业作为国家产业来发展,才有了文化“韩流”在亚洲的风靡一时。
  上海有关政府机构也应该从机制和机构设置上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着手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2、从源头入手,加强创意人才的培养
  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的创作和设计人才,更需要的是加强所有国民的艺术和文化修养,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渗透着创造力的火花。新加坡就提出在全体国民中培育创意能力,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将设计、媒体、艺术融入到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在新加坡著名的大学中设立艺术、设计和媒体学院,加强和领域中顶尖学校的合作;建立媒体实验室,鼓励专业人士互相合作并加强和国外专家交流等等。
  3、营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对创意产业来讲,知识产权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产品的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其实就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必须将保护知识产权上升到战略高度,在社会中形成保护和尊重个人作品和个人创造力的氛围。
  除了在法律上进行保障外,政府还应该积极刺激创意产品的市场需求。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政府带头使用优秀的创意作品,在公众场合和公众节日积极采用艺术和文化作品来装扮和设计;实施“创意社区”计划,通过将艺术、文化、设计、商业、技术等整合进社区的发展计划,来激发居民的创造力和激情;设立媒体城,将高增值的媒体制作公司和有关的科研行业集中在一个地方,以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此外,还有创造更多的图书馆空间、建设现代和当代艺术博物馆、筹建新加坡艺术双年展等等。
  4、提供适当的政策扶持由于国内的创意产业还非常弱小,如果要进行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给予一定的“拔苗助长”式的政策扶持,如税收的优惠、帮助筹建相应的发展基金等等。新加坡就采用了诸如实施吸引媒体投资的税收优惠条款、建立内容开发基金、实施国家的营销和品牌战略、吸引海外媒体金融公司和风险基金投资新加坡以及吸引国际设计公司和设计活动进入新加坡等措施。
  政府还应该积极为创意产业拓展海外市场。香港的贸发局就经常在国外举办有关的推广活动,如“康城香港电影巡礼2002”、“香港时装节”、“香港信息基建博览”及“香港国际影视展”等等。今年十月,英国政府在上海举办的“创意先锋周”活动,也正是出于此意。



  “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1997年大选之后,刚成为首相的布莱尔着手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并亲自担任了主席,大力推进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倡与鼓励人的原创力在英国经济中的贡献。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而透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成效”。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新加坡则将创意产业分成三大类:文化艺术、设计和媒体。 从覆盖的具体产业领域看,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存在着交叉和重复,但是创意产业更加强调人的创造力,更加注重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渗透和贡献,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不单单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类经济生活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

  • 上一篇文章: 贝尔: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范例

  • 下一篇文章: 关于中华文化基因的变异、修复与完善问题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菜根谭》原文[52]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57]

  • 世界第一的大疆无人机,想…[54]

  • 大疆无人机默默崛起背后的…[52]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6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棋事》专访周星增:建围…[3]

  • 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天…[4]

  • “杨家匠”造桥记[5]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5]

  • 不懂战略退却的人,就不会…[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