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  
  钱永健靠钱学森获诺贝尔奖?       
钱永健靠钱学森获诺贝尔奖?
[ 作者:叶永烈    转贴自:网易博客    点击数:1368    更新时间:2009-10-31    文章录入:admin ]

 

 

200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之一钱永健教授,引起华人世界的广泛关注。钱永健引起华人关注的原因,不仅仅在于他是第七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化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

钱永健的获奖,是“基因”的遗传,还是钱学森的帮助?

这样的现象,在科学界比比皆是: 居里夫人的女儿是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非欧几何的创始人之一、匈牙利数学家亚·鲍耶的父亲是著名的数学教授。著名德国化学家本生教授的父亲是格廷根大学教授。我国化学史专家张子高教授的儿子张滂是有机化学教授。著名女物理学家谢希德教授的父亲则是原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谢玉铭教授……

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世袭”。甚至还有人以为,只有出生在科学家的家庭,长大了才容易当上教授,哀叹自己投错了胎——不是出生在科学家之家。

科学能世袭吗?否,科学无世袭!

世袭,也就是世代传袭,子孙坐享其成。在封建社会,皇位是世袭的,爱新觉罗·溥仪由于是醇亲王载沣的儿子,尽管只有三岁,乳臭未干,居然也当上了大清皇帝。在资本主义社会,尽管不叫世袭,但是百万富翁的子女是遗产的当然继承人,这继承实质上也是世袭。

科学的本质是革命的。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科学只承认奋斗,不承认世袭。不论出身豪门还是出身清贫,科学从不追究你的“家庭出身”,不讲究资历、祖籍,而只是考虑你是否真正作出了贡献。科学是铁面无私的“包公”,是正直、公平的。事实上,那些登上科学宝座的科学巨匠们,出身卑贱者远远多于出身高贵者,这充分说明了科学无世袭。

当然,出生在科学家之家,从小便能接触科学、熟悉科学,耳濡目染,培养浓烈的科学兴趣,这确是有利的一面。然而,科学家的子女攀登科学高峰,依旧要靠他们自己的双脚,而无法坐父母的“直升飞机”不费吹灰之力踏上峰巅。

以居里夫人的长女伊伦·居里为例。虽然母女俩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伊伦·居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头衔绝不是母亲那里“世袭”得来的。伊伦·居里的丈夫约里奥·居里是法国一位普通工人的儿子。伊伦爱上了约里奥,是由于约里奥是一位忠于科学、刻苦攻关的青年。他俩在1926年结婚之后,把实验室当成了“公园”,把崎岖的攀登之路当成了“林荫道”,把夜晚当作白昼,把假日当作工作日。他们“使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化为现实”。他们的家常便饭是实验失败,他们的口头禅是“再来一次”。他们经过了千次失败,终于在1934年发现人工放射性,在科学上作出重大贡献。正因为这样,小居里夫妇于1935年双双荣获诺贝尔奖。如果说,小居里夫妇从居里夫妇那里继承了什么遗产的话,那就是继承了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遗产!

另一个感人至深的事例是亚·鲍耶。他的父亲法·鲍耶是数学教授,从小就精心教育儿子学习数学。亚·鲍耶异常勤奋,果然不负父望,在数学上造诣颇深。然而,他在数学上的见解,却与父亲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亚·鲍耶21岁时,写出了著名数学论文《空间的绝对几何学》,指出了统治数学界达两千年之久的古希腊数学权威欧几里德的局限之外,创立了“非欧几何”。法·鲍耶深为恼怒,认为儿子触犯“权威”,不愿发表儿子的论文。后来,父子俩由于学术上的分歧,导致感情上的破裂。亚·鲍耶被迫背井离乡,搬到僻远的农村去住。他贫病交加,连妻子也因此离婚,结果孑然一身,离开人世。直到他死后八年,他的学说才得到世界公认。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亚·鲍耶在科学上创建奇勋,是由于他自己艰苦奋战,独树一帜,他父亲却成了他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尽管他们父子俩都是数学家,他们之间却一点也没有“世袭”的味儿。

钱永健于1952年出生于纽约。在他出生前两年——1950年,钱学森就准备从美国回到中国。钱学森因此在美国遭到软禁。直到1955年,由于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指示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终于使钱学森回到中国。这时,在美国生长的钱永健不过三岁。钱永健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化学及药理学两系的教授,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

科学无世袭,说明科学最讲民主,摈弃一切因循守旧的框框。坐享其成,在科学上是行不通的。科学的勋章可以奖赏给任何一个人,不论你是初生之犊还是年已花甲,不论你是清贫子弟还是富家儿女,不论你是七尺男儿还是纤纤女子,不论你是自学自通还是学历高深,条件只有一个——用你的才智创立新学说,发明新技术。

科学无世袭,科学的皇位人人可坐。努力呵,谁努力谁就可以摘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

  • 上一篇文章: 钱学森:思考创新的哲理

  • 下一篇文章: 钱学森先生二三事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5]

  • 侯外庐西大治校[54]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1]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8]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6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5]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19]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8]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6]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8]

  •  
     相 关 文 章
  • 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673]

  • 阎锡山在台湾晚景凄凉死后…[615]

  • 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的内在…[3138]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