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  
  科学之美是大美,艺术是小美       
科学之美是大美,艺术是小美
[ 作者:范曾    转贴自:搜狐博客    点击数:950    更新时间:2009-10-08    文章录入:admin ]

 

    著名画家范曾在南开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串讲”科学。

  “在我眼中,科学之美是大美,他们能展现宇宙、自然或生命中那些令人惊叹的东西,但这些往往不能为人所知。比如分子的撞击,在那一瞬间是多么奇妙、美丽的场景,可一般人都没法看到。而艺术则是小美,是人类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艺术能表现科学美之万分之一,便是十分幸运的事。”

  日前,当代著名画家、文化大家范曾在天津南开大学为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演讲时,以艺术家的身份“客串”了一把“科学”,演讲题目为《科学家的好奇心——致赛先生的徒子徒孙们》,并在演讲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科学是大美,艺术是小美”。

  世界永远值得敬畏和探索

  范曾先生在演讲中说,世界充满了未知,这种无穷无尽的未知世界让我们充满了敬畏。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就曾告诉他,在神舟飞船上,杨利伟感到人是那样的伟大,又那样的渺小,舱外的一片漆黑,引起的敬畏远远超过了恐惧。

  这种“敬畏”告诉我们,我们的所感所知对于这个浩瀚的宇宙来说,太过渺小,因此我们的探索应该永无止境。而人类正是这样一种“神奇”的生物。范曾说:“造化不仅使宇宙的一粒微尘——地球上形成了大山巨壑、海洋川流,生出了无以数计的、不同界目的生命,更精彩的是她造就了人——一种有灵、有智、有慧的生命。从太古、玄古以来,人类可以凭藉幻想和创造力,改变自己作为一个生物的自然存在,而一步一步走向社会的存在,由于人类众志成城,毕力平险,竟至于使自己完全变成了另一种动物。

  好奇心是科学之母

  范曾在演讲中说,好奇心是科学之母,没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不是对遥不可知的宇宙,怀着极端好奇心的人。今天我们已经能试图描述一百亿年前的宇宙,能够从实验室探测一百亿光年之遥的星球,然而面对“无限”这一哲学概念,人类依旧是咿呀学步的阶段。在科学家的辞典上只有“极限”而没有“终结”,科学家的旌旗上写着“向极限挑战”。凭着他们的智慧,一切都还得从自己足下的起跑线开始。

  范曾说:“人类的好奇心和幻想总会出其不意地提出对未知世界的睿智之语,科学家的语言和哲学家的语言会不期而遇,他们的描述是那样使人目迷心醉、心驰神往。”

  范曾介绍了那些“使人目迷心醉、心驰神往”的科学家睿智之语,如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劳伦斯说:“巴西森林中一只蝴蝶的翅膀的扇动,会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飓风。”

  宇宙的奇妙使科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甚至,有时候这种好奇心是没有由头的”。范曾说他曾就“哥德巴赫猜想”的意义问数学家孙家昶,孙家昶回答说:“数学家的题目可能最初没有具体的意义,但是陈景润解的这道世界难题就更难说意义了。宛如一个田鼠,打的洞很深,但是只能自己进去,自己出来;这深入地底的洞有什么用?不知道。”

  探求科学之美要忍住寂寞

  范曾在演讲中说,好奇心固然是可贵的,但好奇心需要有支撑它的渊博的基础科学修养和睿智高雅的判断力,还需要有专心致志于一件有意味的研究的坚韧毅力,不被伪科学和赝科学所迷惑。那时你会沉浸于一种内心宁静而愉悦的思考,矢志不移,积以年月,你会登上科学的崇高殿堂。

  范曾讲了一段杨振宁当年初到美国时的故事。当时杨振宁生活拮据,有美国某研究所出一数学题,以丰厚的奖金诱惑青年学子解答。杨振宁与其他几位留学生,花了几天几夜终于解得答案,然而主事者十分刁滑,不承认他们的答案是正确的。“杨振宁先生少年气盛正愤愤然,忽然,有一份报纸来到他面前,是日本的汤川秀树得到物理学的诺贝尔奖金。杨先生平静了,他自问:‘你在干什么?’”

  正是那一次的心灵震动,驱走了杨振宁微不足道的追逐,从而使他走上了一条科学的“寂寞之道”,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范曾藉此希望“挑战杯”的参赛者们“能坚守这科学的寂寞之道”,最终寻找到“科学的大美”!

  • 上一篇文章: 我们仅仅缺少爱因斯坦吗?

  • 下一篇文章: 中国人为何总是看着“诺奖”着急?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