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季羡林先生的辞世,网络上似乎又展开了一场 “大师”热。虽然季老先生在生前力辞 “国学大师”“学术泰斗”的桂冠,称其为“身上的泡沫”,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只是,季老先生生前力辞桂冠未果,生后则更是由不得自己----是或不是“大师”,自己说了不算。
谁说了算?看来是媒体说了算。借用季老先生的“泡沫”一说,媒体显然是涂泡舞沫的高手。如前不久的“文大师”打假案,就是最好的例子:先给“大师”从头至脚涂满五颜六色的“泡沫”,然后再来一篇揭发文章如一管从天而降的水枪冲洗“大师”全身令其裸露“原形”。
真够折腾人的。
看多国内的“大师”说,不由好奇心起,查阅日文资料,想知道日本是否也有“大师”?发现: “大师”一词,日本有是有,但依旧保持古风,只作为对于得道高僧的敬称使用。而在艺术,文学,建筑等各学术或者行业领域里,日本不说“大师”,只说“巨匠”。 “匠”在日文中发音为“塔库咪”,与“巧”字的发音相同,意为巧妙的,精巧的。精巧只是“工匠”,巧妙也还只是“工匠”,只有“在专业领域与艺术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方能称为“巨匠”。例如著名导演黑泽明,就被日本人称为“日本映画の巨匠”(日本电影的巨匠)。因为黑泽明一生导演过一百多部影片,获得过40多次国际奖项,为日本乃至亚洲电影事业作出过不朽的贡献。
不知道是日本人谦虚呢还是过于“崇洋媚外”,除了黑泽明,其他能与“巨匠”相连在一起的名字,如贝多芬,莫扎特,达芬奇,雨果,泰戈尔等,都不是日本人,就连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已故作家川端康成,似乎也很少被日本人称为“巨匠”。倒是已故作家松本清张,作为日本推理小说的代表性人物,被尊为社会派文学的“巨匠”。
日本的“巨匠”不多,但“达人”,“王样”之类的称呼却不少。刚才说到“工匠”的“精巧”与“巧妙”,而所谓“达人”或“王样”,便是指“在某一领域里”,其巧妙精致达到“极致”的人,便成了“达人”,或是这一领域的“王”。例如开一家拉面店,拉面做得比谁都好比什么都受欢迎,于是便被赞誉为“拉面达人”,“拉面之王”,但是,绝对不会被人说成“拉面巨匠”。
看来,日本人对于“巨匠”一词的使用,比我们中国人对于“大师”一词的使用要慎重。当然,这并不是说日本的媒体就异常善良,不会随便朝学者专家们身上涂“泡沫”,日本的媒体涂起“泡沫”来也是很厉害的,只不过人家比我们多了个心眼,杜撰出更多的名词,根据水平级别以及领域不同做不同的细分,以此拉开距离,永葆“巨匠”之高贵与不朽。
|